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2020-09-10 07:22班炜
红豆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全球化英语教学

班炜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均将本国文化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由于应试制度、教育理念和教材编排等原因,导致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重视不足,可以从中国文化的价值定位,核心元素,传播使者和实施模态等方面深化课程改革,通过中华文化教育,加深对母语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思辨能力,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实施。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文化战略;英语教学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荡激之时,现代交通和传媒技术打破了地域的边界,将不同国家和地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全球语境。全球化使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人们参加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时,常会出现文化冲突。同时我国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繁荣、科技、文化发展迅猛,因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则需要加深对它的认知与理解。另一方面,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世界多元化发展,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既是我国深化改革、加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也为国际合作发展贡献东方才智,得到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文化自信以及成功地进行多元文化的跨国交往,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是外语教育亟待思索的问题。2013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1],“每一位中国人都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主体。通过增加国际话语权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建设我国传播力,形成中国对外语言框架,提升中国的公信力、号召力、创造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和中国特色”。因此积极探讨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是英语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二、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战略

世界许多国家都提出了适用于本国或相关地区的文化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美国颁布《美國复兴日程》,文中提出“美国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可以加以利用”[2],“软实力”概念体现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1997年英国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艺术创造能力作为英国国家战略,制定了《文化创新十年规划》,拟重塑英国的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强者的形象[3]。同年法国通过设立国际法语国家组织IFO(International Francophone Organization)旨在扩大法兰西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输出,建立了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文化战略路线[4]。2016年俄罗斯出台了《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文化政策战略》,制定了民族文化政策战略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启了俄罗斯国家文化复兴计划[5]。2000年后欧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2007年《世界全球化中的欧洲文化议程》,2012年《促进文化和创意产业作为欧盟增长和就业的推动力》,2014年《文化在欧盟对外关系的作用》[6],强调文化成为实现欧洲一体化和加强欧洲与世界各国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快文化发展,重视文件化建设的重要性,取得了积极的成就,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见表1。

表1中国文化政策

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一项国家战略,它是当下中国对内建设和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一个核心任务和重要目标。将全球化视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前瞻性远见与可行性政策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国家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困境

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并非易事。首先,应试教育阻碍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中国文化没有被放在其应有地位上。以标准化考试标准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使得英语教学功利化,教学的效果以最后的考试成绩和录取结果来衡量,教学的重心变成考试要点,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7]。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成为考核体系中的主角,中国文化在考核体系只占很少的部分甚至并未体现。学生将英语当成一门学科而没有当成一门技能,只是因为考试而学习英文,很多学生虽然通过了CET-4/6,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仍然不能运用英语,更别说用英文来表达和传播母语文化。在这种环境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备受冷落,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教学的发展。

教学理念影响中国文化的融入。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语法知识的灌输和词汇的讲解,在有考试压力的中学时段尤甚,强调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往往关注不到母语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随着教改的推进,文化教学已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教学中经常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历史传统、价值形态等[8]。于是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仅强调英语文化内容的介绍,而母语文化仍没有得到重视,常常处于被忽略的地位[9]。即使一些教师关注到中国文化的部分内容,由于自身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也很难准确地挖掘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内容,把握中国文化教学的时机。

中国文化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影响中国文化的融入。根据Cortazzi&Jin的理论,按文化类型英语教材可分为: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国际目标语文化[10]。按照以上理论,笔者对高中英语教材(PEP)人教版进行分析,母语文化占10%,目的语文化占30%,国际目标语文化占60%。可以看出虽然文化部分内容不少,但是中国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却不多;其二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编排设计缺乏深度,未能很好地体现我国文化的精髓。对于母语文化的介绍,多以知识性介绍为主,而且内容多集中在引入部分简单介绍,未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其三关于中国文化内容的选择也比较随意,只是零星地出现在教材中,没有系统地编排。如此,难以达到课程标准中文化知识的学习目标。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中国文化体系,现行考核制度和评价方式,以及升学与考试的压力,现有教材中也鲜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使得教师迫于现实的教学任务,加之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自身对本中国文化的洞察力不足,很难对教授的内容有精准的认知和把握,都使得英语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探索困难重重。

四、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中国文化价值定位

在全球化背景下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时序渐进的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着力发展学生的文化核心素养,通过“中国文化英文说”,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互动与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英语课程要承担传播人文精神和树立高尚道德的使命,应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进步考虑外语教学,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建设构建教学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将中国文化有机地融入到英语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创造良好环境;同时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意识,树立开放包容的思想,对待来自不同背景的文化和价值观,持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成为中国文化积淀深厚,同时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国际公民[11]。

(二)突出中国文化核心元素

中国文化浩瀚如烟、包罗万象、广博高深,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诸子百家到新文化运动,从夸父追日到嫦娥奔月,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都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应该选择符合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经验和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内容。精选优秀经典的中国文化精神,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爱国立志,仁礼谦和,诚信知报等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以及中国文化中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以家为本的集体主义文化,重实求稳的农业文化心态,摒弃神学的处世观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经学优于其他文化等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点。这样的文化内容才能深入人心、经久不衰。

介绍中国的先哲思想、宗教信仰、教育和科学技术,学习中国文学著作、古典音乐、传统绘画和园林建筑等。学生了解诸子百家,更能体会中国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了解孔孟之道、老庄思想,能更理解中国文化独特的价值观;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才能与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他国思维模态、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的异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内容编排从以点到线,以线到面循序渐进地展开,适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使学生通过语言与文化的学习,了解民族文化的过去,知晓现代中国的当下,预见世界文化的未来,增进与来自不同文化地区人们的了解和有效互动,加强学生发展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中国文化传播使者

中国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却不是文化大国,培养中国文化传播使者是新时代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而外语学习在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习者通过学习语言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增强跨文化意识;同时必须深入理解本国政治社会经济形态等,具备跨文化交往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从“西学东渐”到促进“东学西渐”[12]。

培养高素质的中国文化英语传播的人才,是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的关键,其中国文化内涵、英语能力、西方文化背景认知,都会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产生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使者应具备全面、均衡发展的理念和思想:1.具备开放的全球视野和清晰的中国精神,在跨文化交往时,维护民族自尊,不趋承他国偏见;对于国家主权问题,态度坚定不移。2.具备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体系,同时也要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外语能力,确保不歪曲中国文化。不能以个人的喜好感受,不加辨析地传达,而要力争准确、客观、不偏不倚地用英文传达中国文化。3.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尊重各国习俗,平等地进行民族交往。在文化交流中,不卑不亢地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摒弃封建糟粕[13]。

(四)丰富中国文化实施模态

要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程,仅仅有纲领性的政策和框架还远远不够,教育部门和课程研发者应该进一步研究,确定中国文化的总体目标、分级目标,将中国文化相关主题落实到具体单元目标,形成有系统、有层次的课程体系。从小学到大学,文化知识内容要求按初级入门、中级进阶和高阶提升三个层次分别提出要求,体现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从了解中华文化知识,到逐步增进文化认知、再到吸纳优秀文化,最终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开展中国文化的教育。1.学校开展课程建设,设置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2.校内开设文化讲座以及利用各类在线学习平台,线上提供文化学习的直播课程或微课;3.延伸第一课堂,开展多彩活动,营造文化学习氛围,组织中国文化相关主题活动,如中國文化知识竞赛、Vlog文化比赛、中华传统文化周等活动;4.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展中外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活动,提高外语语言技能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运用多种途径,加大中国文化的输入。1.教师根据教材单元内容,深度挖掘中国文化相关资源,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延伸和完善文化学习;2.对课文中的习惯用语,提供文化知识,设计语境进行实践操练,帮助学生理解习语背后的文化知识;3.介绍书籍、音像等各类文化资源,师生互列文化书单,组织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不同文化;4.利用网络资源和翻转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在课堂上分享中外文化,增强对中外文化的思辨以及对优秀文化的认同。

五、结语

新的世纪英语教学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力量正在推动利益知识和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英语教学中所肩负的文化使命意义更加重大。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是必然的选择,能使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本族文化,看清当前世界格局,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优良品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树立民族自信,在继承与发展中汲取民族文化养分,自觉地传播和和弘扬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民族的根与魂[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4-07/31/content_1459668.htm.

[2]梅孜编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251.

[3]张晓明,胡惠林.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258-260.

[4]任小珑.从IFO透视法国国家文化战略[J].欧洲研究,2003(3):119-130.

[5]李琳.俄罗斯联邦国家文化战略解析[J].红旗文稿,2016(8):35-36.

[6]戴启秀.文化在欧盟对外关系的作用[J].教学与研究,2016(11):71-79.

[7]束定芳.我国基础外语教育面临的若干突出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5):426-427.

[8]Cook V. Going beyond the Native Speaker in Language Teaching[J]. TESOL Quarterly,1999,33(2):185-209.

[9]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C01).

[10]Cortazzi, M., & Jin, L. Cultural mirr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s. In E. Hinkel (Ed.),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96-219.

[1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9-32.

[12]滑明达.国家文化战略下的英语专业社会文化教学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8):87-88.

[13]董俊峰.论中国的文化战略与传播策略选择[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9):52-56.

本成果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全球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融合”(项目编号:LB19-B04)资助。

(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1745)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全球化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