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间深意 “轩”之喜乐

2020-09-12 14:05黄蔼北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9期
关键词:项脊轩归有光老妪

摘要:《项脊轩志》一文中“可容一人居”“然余居于此”“常居于此”“扃牖而居”“不常居”这五处不断突出“居”的内容,将身居陋室、自觅雅趣,居家悲喜、人情重续,久居生情、坚忍不拔,居静怀远、独乐情致,故居情怀、深情萦绕的五方面喜乐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居”字跟“轩”字密切关联,浑然一体。

关键词:“居”;“轩”;核心词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归有光在行文中紧紧扣住“居”和“轩”这两个字反复描写,展现了全文的抒情脉络。其中,“可容一人居”“然余居于此”“常居于此”“扃牖而居”“不常居”五处不断突出“居”的内容,显得格外惹人瞩目,令人回味,引人赏玩。

散文大家归有光将项脊轩从生活中普通的空间“居所”艺术性地升华为文人士子的精神家园,然后把项脊轩抒写成自己苦读求仕的“发祥地”,之后又将其描述为沧桑人事的文化记忆,并且将之有序地贯通起来,从而形成散文《项脊轩志》全篇的脉络,文笔圆润,体制详备。其中,紧密围绕“轩”来行文的五处“居”字是探索作品文脉的钥匙,也是全文的核心词。

一、身居陋室,自觅雅趣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开篇就点明项脊轩是旧南阁子,并叙述说它“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作者以“项脊”为题,有突出其“狭小”之意,表现出了“项脊轩”的不起眼。这座阁子只有一丈见方,用现在的度量衡来衡量,也就是十平方米左右。由于空间有限,无法安放一张案桌;从阁子的质量来说,它是“百年老屋”,漏雨漏泥,很是破旧。作为一位文化底蕴深厚的士子,归有光视破陋的南阁子为可塑之物,对项脊轩采取了两个步骤的行动,使其瞬间“变身”。其一是修葺项脊轩主体,其二是重新充实了项脊轩内部的摆设并布置了项脊轩周围的环境。

归有光先是修缮项脊轩,并在阁子北面开了窗户,又在院子四周砌好了围墙,很好地利用日光的反射来解决阁子内光线不足的问题。归有光创造性地改造了简陋的房间,这表现了其作为读书人的坚韧品格。接下来,归有光“借书满架”,充实了书斋的书籍,把精神享受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来审视,提升了项脊轩的文化品味。归有光在阁子周边的空间“杂植兰桂竹木”,体现了文人雅士的高洁追求,向世人展示了其情致志趣。

花了这么大力氣去修缮和精心布置,归有光已经将项脊轩完全“变身”了。以项脊轩作为书斋,存身、求学、谋仕,归有光就有了精神根基。入世,居于项脊轩而奋发向上;出世,居于项脊轩而独立守志。安身立命,身系项脊轩;步入仕途,有待项脊轩。

项脊轩被改造后,“居”则有雅致。归有光很是惬意地生活在这里,可以时而“偃仰啸歌”,可以时而“冥然兀坐”,还能够静观庭院里石阶上嬉戏啄食的小鸟,愉快地观看墙上斑驳的桂树影子。这“天人合一”的美景是项脊轩之“居”给归有光带来的,其乐趣不言而喻。

二、居家悲喜,人情重续

《项脊轩志》第二段归有光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值得归有光“可喜”的是能够使其有安静的书斋来读书、作文、思考,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安静的所在,那么那些“可悲”的事情呢?

那些“可悲”的事情也是归有光“居”于项脊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都是他亲历的。《项脊轩志》里的“可悲”分为浅层次的“悲”和深层次的“悲”。

从浅层次来看,归有光所描述的那些与项脊轩有关的“可悲”的事情就是“诸父异爨”,父辈开始一大家族的人就分家了,南北相通的庭院被切分成多家,砌上了垣墙。而从深层次角度来观察,归有光优雅的读书环境被“居”之南阁子附近的变化而被破坏。何况,作者所看到的是“客逾庖而宴”,听到的是“东犬西吠”,看到听到的是“鸡栖于厅”,这些嘈杂纷乱的情况对于苦读求仕的归有光有很大的冲击。

综合来看,归有光自己居所环境的物理空间是可以修复的,但对家族人伦的亲情空间进行修复则有些难度。归有光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补偿、弥补,但能否真正修复亲情空间他却没有把握。“老妪”形象的出现给作者带来的是压力,也是振兴家族名望的动力。居家悲喜,重新续写。起居和苦读于项脊轩,归有光内心虽然“悲”多,却也在“喜”的助推下将归家亲情抒写得很清楚。

三、久居生情,坚忍不拔

上文提到的“老妪”“常居于此”。其中的“居”字,对下文回忆“我”的“先妣”和“大母”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因为“老妪”曾经在项脊轩居住过,归有光因此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很多往事。

“老妪”是“归有光”“先妣”的婢女,二人感情深厚,作者通过“老妪”的口吻来回忆自己的母亲,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感、真切性、真情意。舐犊情深,令人潸然泪下,怦然心动,情难自禁。从母亲的嘘寒问暖,到“大母”对作者的关心、关爱,这些真情令作者情难自已。假如说“我”的母亲希望“我”出人头地、为归氏家族争光是含蓄蕴藉的,那么“大母”期望“我”能够马上占鳌头、夺功名、光宗耀祖,则显得直截了当,其愿望的表达也显得更急迫。因为这时候的“大母”年纪大了,她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我”为家族争光。所以,“大母”才会在日常的寒暄之后径自说出“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之类的话语。

久居项脊轩,意志更坚韧。联想起祖母的关爱、母亲的关心,归有光觉得振兴家族求仕的重任自己应该肩负起来,因而“长号不自禁”。传统士子身上的重任在归有光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

四、居静怀远,独乐情致

居身于项脊轩,承载巨大的家族复兴压力,归有光只能埋头苦读、默默承受,因而“扃牖而居”。关闭门户、俯首读书是归有光唯一能够做到的。这段时光是孤独、寂寞、清苦的,也是充实、自信、充满希望的,因为埋头苦读是能够“学而优则仕”的唯一出路。归有光不懈地奋斗,闭门读书久了,竟然能“以足音辨人”,足见其“居”的环境之寂静,足见其人多么孤独,足见这环境是多么适合读书静思。

这一段时间里归有光立志发奋,他相信自己居于项脊轩是暂时的,终究有一天自己会以科考成功来告慰先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知到归有光身上内敛、自觉、坚韧的传统士子形象,这也是他留给读者以励志的精神品质。

五、故居情怀,深情萦绕

《项脊轩志》一文的最后两段很多读者都认为其表达了归有光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感受到作者与妻子在项脊轩中共度的美好时光。在追忆之中,作品紧紧围绕项脊轩来行文,虽然“不常居”,却更加凸显了幽静安宁的项脊轩的环境。

归有光在项脊轩读书时因为有爱妻相伴,日子会增加几分惬意和温馨。“红袖添香伴书声”本来就是古代文人士子追求的雅事。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妻子早逝,南阁子破败,自身又体弱多病,还有那种种的人事变迁,都使得归有光感喟不已。当然,归有光到底还是对项脊轩怀有深厚的情感的,所以他能够马上振作起来,对南阁子进行修葺。后来,归有光走上仕途,项脊轩虽然“不常居”,却也时常出现在其美好的记忆中。

归有光很自然地将回忆的焦点集中于院子里的枇杷树,夜深人静,睹物思人,心内感慨无限。在其笔下,项脊轩、枇杷树、庭院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不断地浮现出来,令人久久地难以拂去,更不能忘怀。故居情怀,深情萦绕。

细腻的描摹、隽永的韵味、幽远的抒情是《项脊轩志》吸引人的三个支撑点,而“居”则是《项脊轩志》全文的核心词语。归有光紧紧扣住南阁子那一间破旧的书房来表情达意,以“居”字为线索结构全文,把祖母、母亲、爱妻对其关爱、怜悯、依恋、期待描摹得生动感人。细读《项脊轩志》,“居”这个字是不能绕开的,也是不容忽略的。“居”间深意,“轩”之喜乐。“居”字跟“轩”字密切关联,五处落笔,结构得圆润自然,表达得巧妙恰切,抒发得浑然一体,教人深思,使人发奋。

参考文献:

[1]陈丽.《项脊轩志》特色賞析[J].语文月刊,2014(1).

[2]熊江平.《项脊轩志》欣赏[J].中学语文,2008(8).

[3]陈暾.文言文《项脊轩志》欣赏[J].语文教学通讯,2017(12).

[4]桑沛霖.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J].大语文论坛,2018(9).

[5]陈小明.《项脊轩志》中的脉脉温情[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3).

作者简介:黄蔼北(1965—),男,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项脊轩归有光老妪
老妪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老妪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老妪老翁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印度百岁老妪被醉汉强奸致死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