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让生活充满语文味

2020-09-16 06:34鲁井养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活教学语文味情境教学

鲁井养

摘要:不管是国家的课程目标改革,还是语文教学名家们的研究、实践,都清晰证明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生活”——过去的、当下的与未来的。语文教学就是“把文章还原成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

关键词:情境教学;生活教学;语文味;语文教学

一、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是为了“生活”

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内涵越来越丰富,表述越来越清楚,后者包含前者,且越来越全面。为什么要不断改革?在“双基目标”的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学逐渐变成了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学生学习了知识,却不能把知识转化为全面的生活能力,最终偏离了生活,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素质教育,旨在改变当时过分强调“智育唯一、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弊病,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型。素质教育是个整体的概念,但是,由于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不到位,也由于其本身定义不够明确、指导性不强,使得实际教学依然与“生活”脱节,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鉴于此,2001年6月8日国家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中有方法的迁移、情感的体验、态度的修正、价值观的培养,看似“生活味”也更加浓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演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未能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形式化和虚化。并且,由于不少人把“三维”割裂开来,最终又走回原路,失去了全面的有质感的“生活味”。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使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目标。核心素养在本质上是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在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活动方式,开展体验式的、合作的、探究的或建构式的学习。

纵观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不断改革的目的是更贴近生活。“语文教育就是为了生活!”或者说,语文教学就是体昧生活、研究生活和表达生活。语文教学就是“把文章(或课文或说教材)还原成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以此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过去的、当下的与未来的)的智能发展的人。

二、语文教学本是纯粹简单的——把文章还原成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

真实、自然、美好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对应的语文教学,也没有那么多的花花巧巧、神神秘秘。

(一)内容与形式都是“生活”

20世纪80年代初,李希贵老师在高密四中任教,由于缺少教师,高一有两个班没有语文教师上课,只能让学生在教室和阅览室自学。按理说,有教师教的班的阅读与写作的水平是更高的,不过期末考试显示,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有语文教师上课的班低,阅读和写作的成绩反而比平行班略好。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生活体验,是非常自觉地“把文章还原成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的过程。

再如读写形式“融情于景”。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那光线漫长而急遽地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节选自《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是因为懂得“融情于景”这个写作方法才这样写的,还是他当时就是这样的体验,所以这样写?笔者倾向于后者。人们只是把这样的一种情感体验归纳为一种叫做“融情于景”的方法。这也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种写作技法,却不一定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那表达方法是不是没有用呢?当然不是,歌德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对于一些不是直接经历、直接体验过的,特别是虚构的事情,为了表达特定的意思、达到某种特别的目的,那就要考虑一些方法技巧或形式。但是,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必须聯结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表达或理解。这样看来,形式永远是服务内容的,或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应用文,为了大家容易理解,有固定的格式,形式是大家在生活、工作中约定俗成的。

劝诫与请求类的文章或口语交际,需要根据对方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人们的普遍心理做出预设,摆事实、讲故事.说道理。不管是劝诫者、请求者,还是被劝诫者、被请求者,表达的和接收的,都离不开“生活”。

以上说明,不管是哪一种语文的学与习都是离不开生活的,离不开“还原生活”与“用语文表达生活”。

(二)语文教学名家的共同内质

许多语文教学专家潜心研究,得出不少让人佩服的、旗帜鲜明的成果,比如诗意语文、情境教学、组块教学,或者各种“体验式”的教学,并得到大家的推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影响很大。王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讲究“举象”“造境”“会意”“寻根”,这些教学策略顾名思义也尽显“把文章还原成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王老师的话散发清晰的“生活味”:“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我闻到了太阳的味道!”“我把太阳叠进被子里了。”……诗意正是源于生活的敏感觉知。

薛法根的组块教学——为言语智能而教,“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留给学生的言语智能,即在生活现场中表现出的言语应对能力和机智”。組块教学,不管是其理论基础依据,还是其具体的实践操作,“把文章还原成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都是时时体现、课课展现的。组块心理学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再联结组块。薛老师特别强调的读写结合,写法迁移,就是“把文章还原成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的最好体现。要读得准、读得透、读得深,就必须“把文章还原成生活”;要表达得准确、真实、细腻,就必须在迁移方法时“让生活充满语文味”。

带着体验学习语文的情境教学,备受同行的推崇,教学效果也受到大家的肯定。情境教学是基于人的左右大脑的不同的认知功能与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提出的,借此指引教育教学者充分发挥全脑的认知能力,获得最好的最真切的教学效果。这里面的心理学原理与组块心理学原理也是相通的——相似块与组块、联结与顿悟。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就是通过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把一段段语言转化成对应的一个个情境,把一个个情境转化成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对应的就是“把文章还原成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

许多著名的教育教学专家,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于永正:“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贾志敏:“语文课就是教会学生好好读书、好好写字、好好说话,好好写话。”崔峦:“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

这些语文教学专家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简单得让人觉得复杂,但如果结合“把文章还原成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就容易理解了,因为这是名家“简单”下的共同内质。

不管是语文课程目标、内容与形式,还是名家的教学思想与实践,语文教学都是“把文章还原成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

猜你喜欢
生活教学语文味情境教学
如何借助生活教学来增加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尽显初中化学教学无限魅力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