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分析

2020-09-26 10:58常翠霞
考试周刊 2020年80期
关键词: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学

常翠霞

摘 要:数学科目的学习主要考查的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在数学领域分析思维活动是研究的基础。由于小学数学科目的设置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文章主要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提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过程

一、 引言

学生为了获取知识就要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疑问进行解答,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知识时,应当尽可能的采用观察、感觉以及触摸等非常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亲身体验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内化和吸收新接触的知识,从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如果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学生就会出现难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教师面对年纪还比较小的学生,要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教授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但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下文就进行详细介绍。

二、 小学数学学科介绍

数学作为具有抽象性和严谨性、逻辑性特征的学科,其学习难度很大,尤其是对于正处于学习初始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但是,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可以培养学生获得更好地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科研方面做出成效,还可以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由于在认识世界方面小学生主要以直观感知为主,所以枯燥乏味的数学科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没有采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极易因为难以理解数学知识而产生受挫心理,从而抗拒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上看,小学数学的课程布置主要是为了教授基础知识,这与其他科目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差异。但是设立小学数学科目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最主要的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教授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之外,还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方法

(一)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可能掌握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而有的学生却产生了遗忘。此时教师就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指导者,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消化课堂内容,当学生的思路被打断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补充讲解,填补学生思维上的漏洞,确保思路的持续性,这个过程就是考验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掌握高超的教学技巧,并且在进行重复讲解時,教师要注意讲解的形式,力求让优秀的学生也能在重复的讲解中获取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并没有回答课堂问题,但仍然有效地获取到了知识。

(二)促进学习动机的加强,推动思维的活跃

在心理学角度看,促进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直接推动因素是学习动机,它可以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效果、学习的持久度以及学习的倾向性。学生如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就可以做到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努力学习,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有效改善。所以,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改变被动受教的心理状态,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比如,在小学教师教授“初步感知负数”一节时,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日常观察气温变化情况或者银行卡数值储蓄情况等等,借此引出负数的概念,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负数知识的认知,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注重对感知过程进行强化

学生知识的获取离不开感性认识,面对具体材料,学生只需要对数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感知,就可以让抽象思维潜在的开启。因此,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程时,要注意帮助学生采取各种措施获得准确的感知,提供有效的和十分充分的感性素材,引导学生平衡具体和抽象之间的关系,顺利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比如十分抽象的循环小数,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思维诱导的方式来进行讲述,首先,让学生计算出400/75、28/18,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除不尽的情况。其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困惑,要求学生对商的小数部分进行仔细的研究,探讨计算结果有什么特点并且思考与之前所计算的除法相比这道除法计算题有何差别。最后,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解除学生困惑,让学生体会到循环小数的本质规律。

(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比较小学其他学科,数学科目除了具备严谨和逻辑严密的特点之外,还有很强的变化特征。所以数学科目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能力。相同的一个问题,如果故步自封,总是运用习惯式思维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很可能会造成十分复杂的局面,使学生陷入泥沼,难以顺利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采用另一种思维,则很可能让学生豁然开朗,使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这个阶段是正需要教师积极开拓引导的阶段。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一方面,教师在题目的选取环节应当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可以运用多向思维解决的题目,在授课时,不但要讲解解决该问题的常用方式,还应该预留悬念告知学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解决该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学习探索心理。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及时性,要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让小学生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判断,有意识的采取措施避免思维定式的束缚,为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供优良的土壤。

(五)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避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推动进行启发式教学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提倡的内容。可是,在实际课堂上,摆脱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并未广泛普及到位,部分的数学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占据着教学主导地位,这样做并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的学科特征以及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只是单纯的向学生输入知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导致学生只是在表面上学会了知识,并不能深入的理解和内化所学的内容,并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正向影响。实际上,教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可追溯到孔子时期,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未能做到积极进取、通达知识,那么教师就不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思想认知上的局限给予指导。个体对于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思维的繁杂认知过程,通过教学可以对知识进行组建。根据教材的认知结构可以借此让小学生在认知方面不断进行转化。因此,教师在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自发的将客观的外在知识内化为主观的内在知识,注重学生在获取知识时的思维过程,通过进行启发式教学,不断深化和完善学习过程,借助有趣的情境来推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发挥主体优势,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感知,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个体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有效加强。

猜你喜欢
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素描写生的思维解析过程
例谈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