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2020-10-09 10:37撒磊
新一代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培育

撒磊

摘 要: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一种历史真实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反映与归属,多民族在交融过程中开放包容的心态,实现文化的互通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民族感情、民族思想、民族行为找到共同体的心理归属。民族文化的认同实际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使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的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成为民族的一种象征和精神。

关键词: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认同

(一)文化与文化认同

宏观的来看,文化就是由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文化,其涉及的都是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所以从这一普遍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离不开人的,人是文化的主体,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

(二)民族文化

1.民族文化的含义

从字面来看,民族文化是“民族”和“文化”两个词组成的,那么肯定既和民族有关系,又和文化有关系。对于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的解释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文化是人创造的,对文化的分类可以按照创造的主体、时空范围、主导作用等等标准来划分,而这里的民族文化就是按照创造的主体来界定的,人类只要有民族之间的差异,就会有民族文化的存在。

2.民族文化的特征

民族文化的群体性。它是世界各国不同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就,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体现在语言、价值观念与自我认同等方面的文化特征,它受到血缘、家庭、宗教、特质性心理特点以及社区环境和集群行为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被称为多元性。民族文化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但在长期的互相接触和交往中,又有一定的沟通和联系。

民族文化的民族性,也可以称为延续性:任何民族文化都必定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属性。

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各民族的文化,既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性,也具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特性,反映出文化的时代性质。文化的时代性表现在,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之间的传播、交融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民族文化的凝聚性:民族文化的凝聚性是指民族文化对本民族内部发挥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它的民族精神,他是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中,最终形成的民族的集体意识。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文化是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由该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成员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包含着本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内在联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显性表达,又是中华民族在心理交往过程中累积性成果的隐形表达,更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价值形成中对心理趋同的创新表达。

(一)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逻辑源点

民族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自我认同的判断,个体信仰、习俗、行为、审美、思维、性格、环境的心理归属;二是民族认同的归属,强烈的民族认同是保持民族不受侵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在即便脱离了所在地域,经过时间洗礼也能维持强烈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依附感;三是文化认同的迈进,当遭到外敌威胁、入侵或者进行对外战争时,国家的生存和胜利就成为个人的最高利益所在,种族认可于是涵盖在国家认同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与外来民族对抗中,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凝聚起来的多元一体的心理凝聚力。

(二)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价值走向

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价值引领,通过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相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走向与应有之义。一是表达为内化的心理素质,民族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在对经历过去发展困境、现实民族交往关系、未来发展理性建构基础上,自觉地理解与拥护中华民族国家疆域一体化,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结构一体化;二是表现为外化的行动自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开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使各民族实现交流与合作、和平与发展,构建生态良性互动和谐统一文明对话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有力推手

民族文化反映一個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对于国家来说,它证明了这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民族的延续,对于国家的存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民族文化及其所包涵的民族精神,它的精华不仅凝结成了它的过去,也可以滋生出新的未来。

三、民族文化认同影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一)开展民族文化心理认同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化育是教化和培育,是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和教化后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品格与民族意志,长期的化育过程形成共同体思维、共同体心理、共同体价值及共同体行为,文化整合和认同教育离不开共同体民族生活的实践,离不开共同体思想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理论生长点的获取,离不开民族文化思想、内容和观念的丰富。

(二)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动民族文化心理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要重点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经典、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技艺、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力度。

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繁荣发展,这一过程也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会产生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从而更好的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共同体意识。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重视各地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处理好中华文化“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金星华.2005,《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4-25;30-32、34;38-39;43-45;112-114

[2]余同元.2008,《中国文化概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5;

[3]孙振玉.2017,《民族学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

[5]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N].中国民族报,2018-05-18(005).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培育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