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热点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及其影响

2020-10-09 10:37申莉赵楠周隽涵崔靖康
新一代 2020年23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信息传播网络环境

申莉 赵楠 周隽涵 崔靖康

摘 要: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为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提供了发酵的土壤,通过对网络热点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调研,可以了解青年大学生对于热点新闻的关注情况,了解大学生获取热点信息的渠道,挖掘其内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索思政教育切入点,拓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信息传播;网络环境;信息渠道

一、大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度

(一)大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发展保持高度关注

针对本次调研(2020年1月20日至3月10日),91.81%的大学生都对网络热点相关信息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其中45.10%的大学生每天多次关注相关信息,29.78%的大学生每天都在关注热点事件发展。

信息过载和沉浸式的信息浏览对大学生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大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焦虑(70.33%)、恐慌(69.20%)、愤怒(62.98%)、但无助感(42.58%)、盲从感(35.47%)相对较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感觉到非常焦虑、非常恐慌、非常愤怒的比例并不高,分别占到了6.16%、5.92%和11.78%。

(二)大学生获取网络热点事件信息的渠道

1、获取工具

手机是网络热点信息获取的最主要载体。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9.04亿,手机网民规模8.97亿,手机上网比例99.3%。“事件”期间,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98%的大学生至少利用一种网络媒体获取热点相关信息。其中,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95%都通过手机。电视这一传统信息载体在“事件”信息传播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调研期间由于大学生在寒假期居家,电视作为“客厅媒体”的使用率上升。

2、获取平台

第一、社交平台。微信、微博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成为热点信息传播的最重要渠道,依托其丰富资讯、实时推送优势,在网络热点信息传播使用渠道中排名首位。

微信是大部分大学生所使用的日常通讯社交工具,可以及时与不同地区的同学朋友们联系当前状况。同时微信中含有众多公众号、订阅号,其对于热点数据更新实时,统计范围准确。共青团、学校微信公众号,所发布内容贴近中国大学生日常生活,并且在大学生中普及率极高。而微博平台广阔,具有转发、关注、评论功能等,适合年青一代大学生。基于其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和开放性强的特点,成为媒体报道和话题讨论的重要阵地。

第二、视频平台

娱乐休闲软件在普遍青年大学生的手机app中都有存在,而视频软件在这其中,更是一个主力军,如:Bilibili、芒果TV、爱奇艺等。

第三、官方平台

官方平台在普遍大学生获取网络热点信息的平台中仍为少数。但是由于其数据权威准确,也成为部分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平台。

第四、学术平台(数据库资源)

学术平台作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国内众多优秀数据库资源,免费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如CNKI研学平台,维普期刊全文库(含社科)、超星期刊库。国外平台如NCBI、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

二、大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关注内容

(一)大学生关注官方权威信息发布

对于网络热点话题,大学生最关注其实时发展情况。对于官方的权威发布,大学生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度。传播学认为,越是影响重大的事件,越要求信息及时公开,形成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沟通渠道,建立完善的信息供求体制,满足受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信息需求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偏好传播网络热点事件相关科普知识及正能量故事

在网络热点话题中的正能量故事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和转发量,这表明这些温暖人心的信息催生了大学生的共情能力,自觉自发地进行二次传播,增强了正面信息的正向传播力。同时,大学生们追踪热点话题,对于一些谣言的官方辟谣信息也有着较高的关注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辩证理性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

(三)大学生喜好使用热点信息词条转发评论网络热点事件

在调研期间,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在大学生中引发强烈热议。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同时在线#、#思政大课#、#冯秀军老师讲的太好了#等多个词条冲上热搜榜、话题榜,一堂千万大学生同时在线的网课拉开大幕。

三、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现存普遍问题

(一)负面、不实信息泛滥

调研期间,55.80%受访大学生看到的负面信息占每日获取的全部信息的一半及以上。而针对每天看到多少如谣言、断章取义或歪解信息等不实信息时,38.10%受访大学生表示,他们接收到的这些信息占到一天总信息的一半及以上。完全沒有接收过此类信息的,只占了2.57%(负面信息)和2.09%(不实信息)。可见,调研期间对于谣言四起的信息环境中,大学生完全避免不了不良信息的污染。

当遭遇到一些危机的情形,人就容易对那些负面的信息更注意,往往趋利避害。但是,对于社会来讲,它就变成群体认知上的偏差,情绪出现了偏差,就更容易去看那些负面的信息,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 “情绪推理”。在社会中,情绪还会相互感染,使影响加大。大学生作为家庭中的子女,其情绪容易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导致不良信息的影响恶化。

94.96%的大学生称,并没有转发过此类负面和不实信息。这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网络信息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对是否主动传播网络信息有自己的标准,做到不被“带节奏”,认知较为理性。

(二)谣言与价值信息共存

自媒体平台有着海量的信息,除了传递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它的交互传播的模式更为谣言滋生提供了温床。如微信,以其庞大的用户基数为谣言传播形成大的效应提供了最基本的群体聚集,微信自身的闭环式传播特性和强关系“人情捆绑”,让谣言有了大肆传播的可能。再如微博,众所周知其网络舆论监督的表达、传布和聚集的门槛低,微博评论下的群体性聚集与讨论干扰视听,容易激起用户的情绪,导致个体失去理智,情绪化倾向严重,言论错误、片面、偏激。

大学生这支数量庞大、思想活跃的年轻社会群体,如何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现实问题。在网络热点事件发酵的过程中,高校要坚持引领性、渗透性、疏堵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第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热点的方式解读热点事件,帮助学生把握网络热点事件发展方向,寻找能够增强思政教育实效的载体。第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变补救式心理疏导为发展式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输出负面情绪的渠道,但是在当下的网络热点事件呈现负面新闻居多的特征,极易引发学生悲观、气愤等情绪爆发。第三、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网络热点事件讨论,优化网络环境,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年4月;

[2]蔡宇馨.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与控制刍议.[J].新闻研究导刊,2016;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信息传播网络环境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