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10-09 10:37陶维芳滕钰吴婷婷吴薇徐点点李颖
新一代 2020年23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大学生

陶维芳 滕钰 吴婷婷 吴薇 徐点点 李颖

摘 要:感恩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深入调查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自我发展等层面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匮乏的原因,通过创建全社会感恩氛围、构建高校感恩教育体系以及培养大学生家庭感恩情怀等方面来加强感恩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责任与感恩意识[1]。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涤荡人心、促进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积极作用。感恩意识的培养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储备力量,更应深刻理解感恩意识的重要性,更好地实践和传承中国智慧[2]。但是由于受到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生感恩意识有所淡化和弱化。本文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力图寻找和创新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向绍兴文理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共回收问卷119份,有效率为99%,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调查工具

该问卷是本小组在查阅大量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研究的文献后,利用问卷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设计问卷,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以及对当前感恩教育的看法,本次调研拟定了16个项目的调查问卷,最后采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三)数据统计分析

首先,对父母感恩意识不足。“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指标。根据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家庭的感恩意识明显不足。例如在回答联系父母的动机一题时,有14%的同学只有在索要生活费时会和父母联系,也有17%的同学基本不主动联系父母;在节日或父母生日时有8%的同学基本不会送礼物或者打电话祝福,甚至有10%的同学根本不记得父母生日,这可以明显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缺乏一定的感恩回报意识,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培育是理所应当的。

其次,对老师感恩意识不足。老师是学生成长成才最重要的引路人,对老师的感恩意识也是大学生应有的道德素质。根据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意识也明显不足。例如,在教师节等节日只有24%的同学每年都会向曾经任教过的老师送上节日祝福,其余同学偶尔或从未向以前的老师表达过感谢;在“路上遇到老师会主动打招呼吗”一题中,34%的同学选择只向认识的老师打招呼,还有7%的同学看见老师会选择避开,不打招呼,把老师当作“陌路人”。从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教师的辛勤付出缺乏应有的敬意,和应有的人际关系的回馈。

再次,是对社会感恩意识的淡薄。作为社会的存在物,感恩国家和社会是大学生应有的思想素质。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回报意识不太强。例如,在“是否愿意去偏远地区支教”的回答中,50%的同学选择“不一定,如果支教对自己有益的话会去”;在是否会主动参加校内外社会公益活动一题中,53%的同学选择“偶尔会参加,为了增加志愿服务时长”。从这两项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感恩意识比较薄弱,比较注重个人利益。与此同时,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西方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冲击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出现了倾斜,导致部分大学生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这不利于塑造健康和谐的身心状态[3]。

最后,大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的提升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实现,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您认为学校是否需要加强感恩教育”,问卷数据显示,63%的同学意识到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25%的同学认为大学生虽不缺乏感恩意识,但是要提升人文素养,因此也需要加强感恩教育;8%的同学认为不需要加强感恩教育,他们认为目前社会上感恩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足够,再加强这方面教育的话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还有4%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这因人而异。总的来看,大学生普遍认同大学里应该增加感恩意识的教育。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了要具备必需的专业技能与知识以外,还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它涉及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等诸多方面。

第一,家庭感恩教育缺失。家庭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意义深远。当代大学生大多处于“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作为独生子女,他们是被宠爱和关心的对象。对孩子在物质方面提出的需求,家长秉持“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尽力满足,却忽视了精神方面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4]。家庭作为感恩教育的基础场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感恩教育在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失却应有的份量,这就致使孩子最终形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感恩、难以体谅父母的辛劳与不易的心理与行为。

第二,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产生的负面效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利用资本和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是在利用的过程中,资本的逻辑也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消费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影响。人们不再满足于“有了就行”而是追求“越多越好”,最后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对金钱、荣誉、权力的追求,并用这些来衡量人的价值。马克斯·韦伯说:“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就是人竟被赚钱动机所左右,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5]。利益至上的意识一旦形成,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学校感恩教育的弱化。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多数中小学教育偏重升学率,高校教育偏重就业率。而无论是升学率还是就业率都是在以考试成绩为基础的选拔中实现的,这造就了学校智育与德育的失衡。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但现实中,对应试教育的妥协使教育的育人功能逐渐弱化,“重智轻德”的妥协性教育策略虚化了感恩教育。对感恩教育,高校普遍比较忽视,大多流于形式,未产生良好的成效[6]。其主要表现在:首先,感恩教育內容空洞化,高校多采用一些脱离生活实践,高而深的理念进行教育,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能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其次,感恩教育形式单一化,主要采用传统说教的方式,缺乏实践教育,无法使学生通过体验而树立感恩意识;最后,感恩教育成效形式化,高校将德育作为学生考评的重要内容,但又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最终导致德育成为考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四,个人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调查的学生中,52.94%的学生参加校内外社会公益活动是为了增加志愿服务时长,50.42%的学生愿意去偏远地区支教是看中在日后就业中的优势。他们认为只要对己有利就值得一做,这些都是实用主义中价值缺失的表现[7]。除此之外,在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将个人利益与自我价值凌驾于集体社会之上[8]。他们不会思考、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只会一味向父母、朋友以及社会索取他们所需要的,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抱怨社会的不公,更有甚者会采取极端方式报复社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错误的价值选择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以及个人教育都是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因素,不利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论是大学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还是感恩意识的重要性,两者对于个人、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拥有感恩意识,本身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如今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人情冷漠、竞争冲突频繁的现象对人们长久以来所有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敲响了“感恩意识淡薄”的警钟。直面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这一现状,我们将遵循、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于十八大中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总任务,在教育教学中重视道德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将德育与智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将依据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程度,遵循如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方向,为如何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为未来彻底贯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添一份力。因此,我们会以此为依据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大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进一步规范大学生自我行为,为构建社会主義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创建和营造全社会感恩教育的氛围[9]。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多数现代青年的现状,其中折射出了当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与变形。社会中的人们只顾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金钱、交易关系,例如他们把外卖小哥视为用于交易的传送工具,而不是人。可以想象,如果人们之间失去了温情和温暖,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感恩意识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能够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个人融入集体,在共同体中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从而帮助我们创造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世界。感恩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感恩教育来完成,而感恩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需要国家社会和政府部门不断积极地营造全社会感恩意识氛围才能进一步地实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因此,政府应当大力加强体制建设和改革,促进教育和劳动公平,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创业,如搭建互联网创业平台,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和工作问题;深入贯彻和实施扶贫政策,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的学生能够走出来,增加就学机会等。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大力倡导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感恩教育和典型榜样,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知恩图报的良好氛围。同时政府还应携手媒体,共同宣传和倡导,如设立“最美感动人物”等奖项,为教育大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恩素材[10]。政府有行动,大学生就会铭记于心,在社会上,只要人人都心存善意、和谐相处,就会在无形之中感染大学生。

第二,构建“三位一体”式高校感恩教育体系,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针对现存的关于感恩意识匮乏引发的问题,对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匮乏程度进行更深一步的评估和确证,最终将培养感恩意识的目光聚焦在教育领域,因为教育是转变异化思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师生关系的僵化和变异,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不尊重老师、同学的现象,还有部分教育者群体固守传统,以自己的意愿教导学生,这都是利他性丧失的表现。如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多为对方考虑,师生关系就会发生良性转变。因此我们应构建“三位一体”式高校感恩教育体系,即是高校中党、教学课程及教师工作三个方面结合的教育体系。

高校中的党、团组织应当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并且结合学校特色,开展适合本校的感恩教育工作,同时还要坚持以生为本,合理地实现学生所想、所求,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学工作者在对学生展开教学工作时,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成果融于课程,引导学生思考感恩的价值以及自我的定位。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课程知识点联想到感恩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唤起自我的情感价值。不同的课程有其自己的特色,不必照搬照抄,可以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设计不同风格的感恩教育。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就不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唤起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感恩教育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动态,掌握和跟踪学生的感恩意识情况。辅导员作为最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人员,应尽可能地关心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动态。同时,学校的感恩教育应该以渗透为主,减少理论性的感恩说教,让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当然,老师也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平等对待全体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培养大学生感恩情怀。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应该主动了解孩子的内心,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理解。家长这个身份并不意味着掌控孩子,如果家长们始终以高位者的身份来控制孩子,那么孩子势必不会懂得感恩父母,也不会懂得感恩学校和社会。因此,家长自身就应该树立感恩的典型,发挥榜样作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11],在教育过程中纳入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在这种利他性情感的支持下,孩子才能把这种感情传递下一代,这才是经久不衰、具有生命活力的感恩教育。

第四,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将感恩意识付诸实践。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群体中一直都备受瞩目,一方面在于这一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群体从中小学生群体发展而来,身心尚未发展成熟,仍处于未成人的状态,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受感染性。总的来说,在青年一代所在的各个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中,大学生群体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我们从各个群体中选用大学生群体进行感恩意识现状的研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生群体发挥的特殊作用中的可挖掘性和可探讨性。大学生应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学习知识技能发展自身,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多为他人考虑,用行动来回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建设美好家园和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作为大学生,应该努力克服对家庭的依赖,学会独立。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的艰苦和不易,逐渐理解和感恩他人对自己的付出,由此学会感恩父母、老师以及社会。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独自生活的艰苦和困苦,才能将自己的感恩意识付诸于实践,才能更好地回报和感恩社会[12]。在这种精神感染之下,整个国家甚至世界就会变成一个整体,人们之间再也不会有硝烟,世界俨然成为了地球村,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向我们招手。

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大学生作为储备军,大学生要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中坚力量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大学生提高感恩意识,那么,感恩教育也就必不可少。感恩教育要通过强有力的措施使大学生知恩、懂恩、感恩,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最终达到知行合一。感恩教育不是瞬间治愈的西药,而是缓慢调理的中药,在润物细无声中渐渐地拔除病根。它是具有系统性的工程,是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四种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缺少任何一种因素都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和建设。发掘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以“立德树人”为总方向,提出提高感恩意识的策略,抓紧推进发展现今大学生感恩意识,满足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为构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献策[13]。

参考文献:

[1]牟艳娟.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培育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86-189

[2]唐黎.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210-213

[3]王雪梅.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75-76

[4]苗方碩.大学生感恩意识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15):170-171

[5]马克斯·韦伯.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三联书店.1987

[6]梁炳辉.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9):132-133

[7]张道理.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28-231

[8]漆明春.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对新时期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分析[J].探索.2005(1):133-135

[9]蒋科.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111-113

[10]侯贤婷.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11):174-176

[11]魏晓霞.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措施研究[J].学周刊.2019(11):160-160

[12]张太权.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8):83-84

[13]龙献忠,陈方芳.“微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挑战、机遇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7,(02)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高职大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