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2020-10-09 10:37颜孔娟
新一代 2020年23期
关键词:教学

颜孔娟

摘 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老师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根据实际检验结果的准确度,积极把解决问题与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合为一体,努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现今有的学生在前面基础知识,例如概念、计算方面都做得很好,可是做到后面的解决问题就错漏百出了。其中表现在:有的学生一看到题目这么长,文字又多,就生畏了。特别是有的题目还图文结合,让学生一看简直就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有的学生则是用猜的,看到题目的几个数字,直接用加减或乘除乱套进去。有的家长就很纳闷:我的孩子平时很认真学习的呀,周末还报了辅导班,为什么解决问题这部分的成绩就提不上去呢?然后又去买了一大堆资料书,搞题海战术,当然如果碰到一模一样的题目或许一时考高分了,可是当题目稍微改变了一下或者拐个弯,孩子就一塌糊涂了。究其原因,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1]。

分析原因,总结有如下几点:(一)旧教材的应用题部分有明确的相关基本类型的训练,现教材的解决问题主要侧重于在情境中理解,慢慢淡化基本数量关系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必要的支撑。(二)解决问题主要渗透在四则运算、统计、空间与图形等内容里,有时是同步进行。这样,学生就很难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了。(三)学生在学习迁移能力上的差异。(四)缺乏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

⑴创造情境。《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创设的情景教学应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欲望。例如,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要买一束花送给妈妈,他了解到,康乃馨10元5支,百合花12元4支,玫瑰花10元一支。小明有20元,他有几种不同的买法?现实的生活情境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教学时,可以在班里模拟一个买花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买,去实践,去感受。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理解题意。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各种信息的理解、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解决问题。例如,笑笑的爸爸每月工资3600元,按照公司规定,工资里超过2000元的部分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问:爸爸每月应缴纳多少元的个人所得税?很多学生一看完题目,就直接列式:3600×5%=180(元),很显然这是错误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工资里超过2000元的部分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要弄懂题意,理解信息,解决起来就得心应手了[2]。

(二)分析题目,理清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一般由情境和数量关系两部分穿插在一起的,我们在做题前应先分析题目,理清数量关系,找出条件和问题,在头脑架构一个基本的情景,慢慢理清思路,为正确解答创造条件。所以,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如下三步。

⑴阅读

阅读,就是认真阅读题目,初步理解题意。阅读是理解题目的第一步,为审题作好准备。阅读题目时要求学生专心一致,一字一字地读,做到一字不添,一字不漏,一字不错。比如,数学里经常遇到的单位不一致的题目,如果不认真读准题,有时就算列出了算式,答案也是错误的。还有六年级学习的圆柱和圆锥,“有盖”还是“无盖”,一字之差,答案截然不同。

⑵推敲

推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数学审题也应像语文一样,引导学生读懂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有真正理解题意,才会提高解题的效率。首先,要抓准题目中的关键词。比如,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三)》教学: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

比八月份节约了,八月份用水多少吨?首先应抓住关键句“比

八月份节约了”,找准哪个是基准量,哪个是比较量。找准了基准量,也就是单位“1”的量,才能理解幾个量之间的关系,再找数量关系式。

⑶画图

画图,就是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通过用图或线段图把题目意思表达出来。图示法直观,形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策略。比如,六年级复习时有道题:一条隧道,已修的和未修的长

度之比是2:3,若再修25米,就刚好完成全长的,这条隧道有多长?学生刚读完题目,完全不知如何下笔。刚好那时有个学生突然惊呼:“对啦,我可以画图试试看”!一语提醒了大家,后来很多同学都能做到正确答案。通过画图能够直观地把情景展示出来,易于建立数量关系。

(三)联系实际,对结果进行检验

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我们可以对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这不仅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例如,五年级数学下册有道习题:一套西服按六五折出售的价格是260元,这套西服的原价是多少元?有个同学列式:260×65%=169(元)。如果他有检验习惯的话,回头对比一下就会产生质疑:原价居然会比打折之后的价钱还要便宜的?从而回头重新读题目再三思考了。

总之,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该从学生自身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及心理特点,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面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左姗姗.扬州大学 2018

[2]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D].蒋梦颖.安庆师范大学 2018

猜你喜欢
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思考
“以读促写”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听、看、想、说、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识谱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探索与思考
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