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边界”的创新教育

2020-10-09 15:27徐舒年
新一代 2020年23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校本课程创新教育

徐舒年

摘 要:為切实践行上海市政府提出的“一校一非遗”目标,积极响应嘉定政府发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我们以嘉定竹刻文化为核心,尝试运用项目化学习理念,将学社与上海大学高校师生、嘉定竹刻传承人、传艺机构与相关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力量相整合,思考嘉定竹刻在传承和发展中的现状并能够设计一款有关“嘉定竹刻”文化的桌游;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展馆参观、师生交流、项目协作等丰富的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创新教育;校本课程;项目化学习;嘉定竹刻

为切实践行上海市政府提出的“一校一非遗”目标,积极响应嘉定政府发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我们以嘉定竹刻文化为核心,尝试运用项目化学习理念,将学社与上海大学高校师生、嘉定竹刻传承人、传艺机构与相关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力量相整合,思考嘉定竹刻在传承和发展中的现状并能够设计一款有关“嘉定竹刻”文化的桌游;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展馆参观、师生交流、项目协作等丰富的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实施过程

基于上海大学“嘉竹艺像”工作室教师与大学生资源,我们成立了三个学生团队,成员包括留云中学六、七、八年级学生以及上海大学大一、大二学生。

课程规划为26课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策划、组织和针对性辅导。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的活动中;在课堂外,保障学生活动安全有序的开展。在学生明确小组任务后,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产品的创作,发展个性。

二、特色做法

(一)学科融合 同一主题下的跨学科学习

本课程围绕“怎样让嘉定青少年更喜爱嘉定竹刻”为核心问题,结合美术、劳动技术、历史、地理、信息科技的学科标准和学科素养开设相关课程,尝试解决其中的子任务,与此同时,还结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师力量,围绕主题进行动漫人物设计、桌游的概念及要素、如何自主学习的专题性课程,这种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不仅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体系,更打破了学科界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路径。

(二)场馆学习 探究自主学习新路径

为了给予学生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创新实践的意愿,我们围绕“嘉定竹刻”设计了多个场馆学习活动,一是在嘉定竹刻博物馆中以“寻宝”游戏的方式,小组合作,完成对嘉定竹刻作品的调研,并在场馆内开展头脑风暴,不断拓宽学生思维;二是在嘉定图书馆中了解如何挑选学习的资料,在展馆内如何通过检索功能查找书籍,同学们在理解后直接实践,寻找所需要的有关嘉定竹刻、桌游设计等纸质资料;三是在阳光工坊中了解嘉定竹刻技艺,并且对嘉定竹刻的传承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寒假课程结束后,我们设立了“下午茶式”研讨活动,邀请“嘉竹艺像”社团的老师和大学生对每一组进行了跟踪指导,不断试玩、修改、试玩的过程中改善游戏规则,调整形象设计。在暑假中,留云学子还参加了上海桌游展,同学们直接和游戏原创者进行交流,汲取他人在游戏构思、形象设计上的优点。用多元的场馆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朝着所设定的目标前进。

(三)落于实处 形成以《竹刻杀》为核心的最终成品

整个项目设计围绕最终要形成一幅“嘉定竹刻卡牌类桌游”为成果,所以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目的性强,活动也都紧扣主题,理解对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突破课堂“边界”,激发学习潜能

学生走进嘉定竹刻博物馆、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嘉竹艺像”工作室、嘉定区图书馆等地,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就变成了知识的探索者。例如在嘉定竹刻博物馆中,教师设计问题“请你发现一件你最喜欢的竹刻作品,说明它所运用的技法和画面的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最后在博物馆中以小组的形式席地而坐进行交流研讨,学生利用他们自己架构的知识框架解决现实问题,打破了学生对教学环境仅在教室内的局限性,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二)学生成为“主体”,强化分工合作

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参与到项目活动中,而且在小组的协作中,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分工,任何人的怠工都会造成项目产品形成的进度,用小组的驱动力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在项目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所学的知识、技能、程序均由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信息的收集、选择和运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三)同一主题下的“跨学科”学习,关注学习素养

此次学习中有根据“竹刻创意卡牌桌游”融合美术、地理、历史、信息科技、道法等学科内容,并将其融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与分析、拓展与实践,使之形成适应时代的“多元文化心态”,学以致用。学生用更为广泛的眼界关注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对学生更好的适应时下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培养未来“大师”,使之终生受益

基于项目学习的模式实施之后,从学生的作业成果来看最大的变化是学生能力的提升,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学生在解决复杂难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协作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探索能力等重要的跨学科能力。

在项目化学习后,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将生成的新知识反映在作品中,过程中明显感到学生在艺术观念以及设计能力的提升,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思路更加开阔,创造性更强,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之中受益匪浅。在课程中,其中一组学生项目团队带着“竹刻杀”桌游卡牌项目参加JA中国《我是创业家》商业挑战赛活动,荣获最佳创意奖。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体现出的团队精神、创造精神和文化传承的精神也在现场受到评委赞扬。

参考文献:

[1]宫守坤.基于学生项目学习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陆启威.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辽宁教育,2017(5).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校本课程创新教育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