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微课题与高职机能学实验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020-10-11 05:31孟香红陈慧玲李伟东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机能高职生课题

孟香红,陈慧玲,李伟东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4)

机能学实验是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职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研思维,促使其从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有效途径[1]。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知识、示范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后按照实验手册完成实验[2],实验兴趣不高。各班教学内容完全一致,因此也避免不了互相抄袭数据或凑结果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就成为一个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微课题教学是指教师把日常教学、临床工作或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后,使之成为一个小课题融入教学[3]。选题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4]。微课题教学与验证性实验的本质区别是,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探索才能获得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反过来,也正因为结果的不可知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学生在体验科研活动的变幻莫测中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 机能学实验中开展微课题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传统的再现式实验常被当成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实验设计多以验证某一观点为初衷,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做实验只是照猫画虎,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更不要说培养创新思维了[5]。对于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高职生,如何在机能学实验这样一门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课程中,提高其学习兴趣,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机能学实验导论介绍实验设计的若干要素和基本原则,教师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延伸,介绍如何利用数据库查阅文献,应用常用统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绘图,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等,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机能实验中心有进行科研常用的试剂药品、动物模型和仪器,如蛙心灌流系统、骨骼肌或平滑肌张力检测系统、呼吸运动记录系统、RM6240生物信息采集系统等,这些都为微课题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平台基础,有助于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 紧扣课程标准寻找契合点,合理设计微课题

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必须围绕“教学”这条主线展开,但微课题教学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可能超出教学大纲,或者与课程标准不一致,因此,如何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微课题必须微而不空,选题要“切口小”、内容简单但吸引学生,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和教学资料,能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完成,使学生想做、喜欢做,并有所收获,达到师生共赢的目的。表1列举了一些利用现有机能学经典实验衍生的微课题。

表1 利用机能学经典实验衍生的微课题

3 有效开展微课题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为确保微课题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先做预实验。课前一周,通过云课堂与QQ平台向学生介绍下次课的教学安排,如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组1:运动(1min蹲起40下)对动脉血压的影响;组2:对比左、右肱动脉血压的差异;组3:比较坐位和卧位血压的差异;组4:听诊器塞入袖带与否对血压的影响;组5:袖带松紧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并对结果进行预判断,同时提供文献支撑,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课中:各组按照预定的方案完成实验并记录原始数据,教师进行总结并分析实验机制。课后:师生通过QQ等平台沟通交流,教师答疑,要求各组以小论文形式提交实验报告。对于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数据,可以汇总全班数据写成科研论文,推荐优秀论文发表并将成果延伸,申请科研创新项目,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互补、教师与学生双赢。

4 关于微课题教学的思考

从各组提交的小论文来看,微课题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经典实验的理解,而且明显提高了学生教学参与度,由于各组的学习内容不一样,相互之间无法直接借鉴,只有实际操作才能知道结果。反过来,也正是因为结果的不可知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传统验证性实验相比,微课题教学有以下优势。

4.1 加深学生对经典实验的理解

要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必须事先充分准备,找出微课题与经典实验的异同点,运用生理学、病生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设计实验,甚至需要通过免疫或分子生物学手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使得学生横向联系各科知识点的能力得以提升。预判实验结果并寻找文献支撑,要求学生预演实验,这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熟悉程度和操作成功率。

4.2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动手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较差,科研训练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机会不多,但时代和岗位对人才科研素养的要求不会因为其教育背景而降低。我们通过融入结果不知的微课题,“逼迫”学生预判实验结果和写出实验设计,推动学生充分预习。多次训练后,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参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计划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与论文撰写,学生对科研有了初步认识,这对其今后无论是走上工作岗位抑或是继续深造都大有裨益。

4.3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微课题教学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设计有价值、有吸引力且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微课题是此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高职生基础课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学自由度不大,如何在“微不足道”的微课题中体现“道足不微”,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深度挖掘。另外,各组教学内容的差异,对教师教学组织和应变能力也是极大考验。为了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付出更多时间预实验、准备物品、与学生沟通,并尽可能预测课堂教学效果,准备应对措施。微课题教学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也可以帮助教师完成部分科研项目[6],实现师生双赢。

5 微课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在长期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影响下,学生习惯用单一、固化的思维模式分析问题,因此,很可能在微课题教学的课堂讨论时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如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启发学生思维,就成为教师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对近乎“零基础”的高职生而言,完全放手就是使其无从下手。为此,我们首先通过导论课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科研项目,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对简单的命题式微课题,学生根据主题展开文献查阅并参与实验设计,在课上和课后沟通中逐步形成科研思维。

另外,微课题教学要消耗一些实验用品,必须得到学校支持。教师亦可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进行微课题设计,解决耗材和经费问题。

综上所述,微课题教学弥补了传统再现式实验教学内容枯燥、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的缺陷,以新颖的视角培养高职生创新思维与科研素养,让教师和学生在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中收获惊喜,这对学生今后无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继续深造都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机能高职生课题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我的微课题研究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