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信故事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能量站”

2020-10-20 06:23曹玉兰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粽子研修微信

曹玉兰

“一日生活皆课程”,一语道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之广,实施之活。这样的课程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学习特点及现状,能够恰如其分地筛选课程内容、增添课程弹性、迁移实施路径,支持幼儿和课程的同步生长。这对如何研修,才能让教师习得这样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梅村中心幼儿园微信公众号自2016年9月2日开通以来,每一个孩子来园的日子,都会讲述他们在园里鲜活的学习、游戏和生活。这七百多个微信故事就是一个极好的课程资源库,幼儿园借此搭建了一个园本化的研修平台。

管理者及教师可以就微信故事,也可以就“当下”和“故事”的链接进行多种方式的审议,或定期,或即时,发现不足,努力调整;嫁接经验,不断拓展;捕捉主线,大胆迁移;转化视角,持续生长。幼儿园不断摸索动态把握课程开发和实践的策略,让真实的微信故事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能量站”。

一、级部研修:剖析不足,选择契合的素材

每到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幼儿园总会在各年龄段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和丰富的素材,教师往往经验性地拿来就用,很少考虑是否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需要。例如:我园在2017年5月26日推送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小班老师让孩子带来粽子、咸鸭蛋进行彩绘,还请奶奶一起包粽子品尝;中班老师跟孩子们分享赛龙舟的习俗,做名字牌放在“纸盒龙舟”里玩“划龙舟”游戏;大班孩子们则讲起了屈原的故事,举行了端午节小型诗歌朗诵会。

各教研组及时对这一课程故事进行研讨和剖析。大家发现各年龄段的活动都能与端午节的内容高度契合,孩子们对粽子、咸鸭蛋、龙舟、屈原等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感受。同时,小班组老师发现:生活中,孩子们对吃粽子本身有经验和体验,他们对粽叶和如何包粽子似乎更感兴趣;中班组老师觉得:孩子们并不满足插名字牌“划龙舟”,可以利用幼儿园现有材料,让幼儿搭建“龙舟”,参与式体验“划龙舟”的乐趣。大班组形成共识:端午节的由来、习俗,让大班孩子讲述、朗诵,孩子们没有认同感,到底哪些素材值得纳入课程需要思考。

各级部组织的剖析,让教师更精准地去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活、游戏与端午节内容的链接,重新谋划契合的课程内容。从2018年6月推送的三篇微信故事,不难看出教师在课程素材筛选上的努力调整。

小班的《端午粽儿香》,记录了孩子们在端午节前夕开启的一场粽子的全体验之旅:从超市选购粽子开始,然后吃粽子、聊粽子,再寻粽叶、包粽子、吃粽子。中班的《幼儿园“主题餐厅”里有龙舟,确认过眼神,都是认真的》,记录了孩子们用幼儿园的树桩、轮胎、陀螺、纸管等搭建了各式龙舟,真正把“龙舟”划了起来,趣味盎然。小中大班联合举行的活动《端午节里穿穿戴戴的故事》,孩子们在直观感知中了解端午节辟邪去秽习俗,如穿五毒衣、虎头鞋,并由此丰富了娃娃家、美工区的游戏内容。

这些故事本身,就是端午节课程多元而真实的样本,教师们可以借鉴,并根据不同幼儿的需要创造性地改造和运用。级部研修让教师们意识到,传统节日一定要选择契合幼儿生活的内容纳入课程,以不同形式的活动统整各个领域的学习,让孩子们参与其中、体验过程,这样的学习真实而有效。

二、结对研修:嫁接经验,增添课程的弹性

2018年4月10日推送的《窗外的玉兰,静静等你绽放》,中5班的房老师讲述了玉兰树的枝丫升到二楼他们班盥洗室窗口。初春,光秃秃的树上长出了几个小花苞,被孩子们偶然发现了。房老师鼓励孩子们猜想它是什么,并引导大家持续观察。孩子们目睹了花苞一点点变大,每天趴在窗口数花苞成了“最快乐的数学活动”,花儿的绽放则是孩子们共同的狂欢。然后,花瓣变黄,凋落,当枝头只剩下最后一朵花的时候,树枝上长出了绿绿的小芽。窗外的这棵玉兰,俨然成了孩子们的小伙伴,生命的奇妙就在这行走的时光里感悟。

幼儿园的一草一木,总是以自己的节奏和姿态伫立在那里。孩子们与其相遇,就会拥有别样的收获。这个微信故事让小5班的董老师感到,自己和孩子们从底楼搬入中5班教室时,一定也会有这样的相遇。于是,她主动与房老师结对交流,悟到课程切不可错过“天时地利”。

2019年的初春,董老师在盥洗室窗口的驻足,同样引发了孩子们对枝头花苞的好奇和持续观察。但班内有孩子在妈妈的学校见过类似的花,敏锐地发现那儿的花开得比这里多,除了白色的,还有紫色的。这在房老师的故事里并未涉及,两个班的结对教师自发地交流,认为不同班级的孩子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尊重其已有经验,并与玉兰树嫁接,一定会经历一段未曾预料的课程轨迹。于是,董老师鼓励孩子们寻找哪里还有不同颜色的玉兰花。这样的视角打开,让孩子们对玉兰花有了更多的关注,探究有增无减。

因为一株玉兰,每一届“中5班”都可以结成课程联盟。每一年,积累的是看似相同而又完全不同的玉兰花故事。教师们收获了课程实施可以围绕同一事物展开,但要尊重不同孩子独有的已知经验,这样的课程活动才具有弹性空间,才能激发孩子对未知主动探究,这是学习不竭的动力。

三、组团研修:寻找主线,迁移实施的路径

2019年10月,大2班来了实习保育员,引发了孩子们对“保育员阿姨要退休”和“退休”话题的关注,周老师隐约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课程契机,但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在幼儿园公众号中也没有找到与“退休”相关的内容。于是,周老师招募园长、教研主任及几位对此话题感兴趣的老师,共同思考情节背后的情感主线。大家发现,“退休”其实就是人与人的分别,并找到相关微信故事,即2019年4月15日推送的《送别》。该故事讲述了中5班的钱宇岑在新学期转学了,朝夕相处让孩子们对他有太多的惦记,老师因势利导,让孩子们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舍与想念。钱宇岑妈妈带他回来看望小伙伴,小伙伴们念自己写的送别诗,钱宇岑分享新幼儿园的人和事,友谊和温暖没有因为分别而冲淡。

课程审议团队进一步研讨,认为大2班的孩子其实遇到了与中5班“相同的分别”,只是主角成了阿姨和孩子们。大家觉得大2班同样可以迁移这样的实施路径,但不要急着告知孩子们该怎么做,先让他们做阿姨的“小尾巴”,用心看看阿姨每天都在做什么,并记录下来。这样的观察,让感恩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地萌动。孩子们的情感一旦被唤醒,带来的是学习主动性的喷薄而出。餐点后,孩子们开始学着阿姨的样子洗杯子、抹布、点心盘;中午,孩子们跟着阿姨学扫地、拖地;午睡起床,孩子们又开始学着叠被子。孩子们要进行这些劳动,没有阿姨的放手不行,周老师果断把阿姨纳入课程审议团队,转变她的理念,让她支持孩子。话别会上,孩子们讲述着与阿姨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满满的不舍,浓浓的爱和感恩。

阿姨退休了,家长们则被卷入这样的课程实施,支持孩子们每天在家主动为家人做事。课程团队的成员虽然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但大家达成了共识,努力让孩子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习得的是技能,增进的是情感,养成的是习惯,这样的学习终身受用。

四、全园研修:转换视角,推动持续的生长

微信公众号上长年累月的故事推送,让教师们无意中养成一种习惯,即学会回望过去,看清当下,规划未来,会登上一定的制高点,用一种纵观岁月和孩子成长的眼光,去持续寻找新的课程生长点。

2019年11月14日呂老师的《村里有群葫芦娃》,记录了三年里孩子们与葫芦的生活故事。小班时,老师和孩子们把葫芦苗种在教室外的花坛里,照顾它、陪伴它,看着它慢慢长叶、攀爬,对植物的生长有了更多的了解。中班时,孩子们的教室搬到了二楼,小葫芦也顺着桂花树爬了上来,藤上还挂了7个葫芦。老师给孩子们讲述葫芦娃七兄弟的故事,这故事也不断激励着孩子们的改变:他们爬上高高的梯子,去摘成熟的葫芦,和葫芦娃一般勇敢;小禾腿上磕破了皮不喊疼,要做铜头铁臂的三娃……“我们也是葫芦娃”让幼儿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特点和优点,具有了初步的自尊和自信。大班时,孩子们有了“演葫芦娃大战蛇精”的愿望,老师引导孩子们自己进行角色分配、广告设计、道具制作、剧本绘制,游戏和演出不断升级,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获得发展。

三年的时光,从小班的种植活动到中班的发现自我,再到大班的策划演出,吕老师关注幼儿的现实需要与葫芦的生发点,不断转换视角,支持幼儿与葫芦共同成长。这是教师在带班过程中很少思考的延续性课程实施方式,幼儿园组织全园教师就此研修,鼓励每个人看得见幼儿的成长,并能创造性地转换视角,无痕地掌握契机、事件,很好地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的学习极具前瞻性和挑战性。

如果微信公众号的故事仅仅是为了记录和宣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终将只是一堆图文。但我们进行归类梳理,链接当下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进行针对性的研修,不同人员的卷入、不同范围的参与,改变了教师的儿童观和课程观,提炼了有效的课程策略,这种观念和策略成为基因植入教师的专业素养内核,成为教师从容捕捉课程价值点,推进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能力。

这样的微信故事,真正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能量站”!

猜你喜欢
粽子研修微信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端午节,粽子香
微信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