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扶贫故事 精准助力脱贫攻坚

2020-10-21 12:20郭蜜蜜
新闻前哨 2020年9期
关键词:年饭新闻报道精准

◎刘 蕾 郭蜜蜜

2020 年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收官之年。 在荆楚大地田间地头和深山老区里, 一个个生动的扶贫故事和一位位鲜活的扶贫人物, 串联起了漫漫扶贫路上的一颗颗决心和真心。 这些决心和真心,离不开一心为民的党和政府,离不开深扎乡村的扶贫干部,离不开奋发图强的父老乡亲。同时,也离不开践行“四力”,行走乡村的新闻记者。 身为时代变迁的记录者和时代精神的传播者, 一个称职且专业的扶贫新闻记者,只有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讲好”故事,才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发挥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和为扶贫地带来精准且实用的帮助作贡献。

一、讲“好故事”,要发现好典型

“我在农家吃年饭”大型系列报道是湖北广播电视台专业对农频道农村广播每年年关呈上的一道“香到家”又乡到家的“有声年夜饭”。 采访的形式是记者通过在某个村镇吃年饭的契机,和老乡一起聊生产致富、话生活起色,该系列报道的宗旨是从一桌年饭品乡村振兴中的荆楚三农新面貌。

今年是“我在农家吃年饭”的第七季,恰逢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将这顿农家年饭的坐标定位在何方? 这是个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地处恩施白杨坪镇的洞下槽村, 曾是被交通不便的大山挡住财路的小村之一。 然而, 最近2年多的时间, 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 从只有一条能够进城的水泥公路到今天的6 条公路通顺平坦地穿村而过, 从以往名不见经传的山间小村到今天的即将吸引游客前去打卡的秀美茶乡, 从没钱没名没人气到有吃有住有的玩——短短2 年, 这个鄂西偏远小山村到底经历了什么? 背后又隐匿着怎样的” 脱贫攻略“和”振兴密码“?

身处这样的关键历史转型期, 重重大山掩映下的洞下槽村一定有发人深省且耐人寻味的扶贫故事和扶贫人物。我们把2020 年的“有声年夜饭”定在了这里。

到达村里后,我们安排了为期一周的走访和观察。笔者亲眼目睹了洞下槽的变化,更切身感受到了洞下槽的效率。村里建茶叶公园、建古街、建村史馆、建荷花池、建自行车道、种了半山的小水果,这些硬件的完善和产业的调整全部发生在2019 年这一年的时间。 除了在线下“搞事情”,洞下槽村在线上也没闲着。够地道又有特色的土家风味,比如富硒小土豆、土家腊肠腊肉、糯米糍粑等从前只能憋屈地蜗居在农户家里,远在深闺人不识。为了让好吃的土家味道变得好卖,洞下槽村委会和扶贫尖刀班搭建了网络销售平台。这些上网触电的土家农产,2019 年一年的销量抵了过去两三年的销量,而且农户们足不出户就能做到。

二、讲“好故事“,要策划好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策划,是做好“新闻策划”的工作,也就是对将要采访的新闻事件因地制宜进行提前谋划。而不是无中生有,别有用心地“策划新闻”。 任何一次采访,都须是有的放矢,也须是直奔主题,所以记者必须进行事先“策划”,理出采访基本“脚本”:采访前先设置选题、制定采访、报道计划、理清采访思路、确定报道中心思想和侧重点。

上文提到2019 年发生在洞下槽村的一连串线上线下的组合动作, 让记者在感叹该村的神速变化之外更想去探究,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一个小村如此高效的蜕变?

经过一周调研,笔者发现“洞下槽特色”中,有一点是隐形的,或者说是精神文化层面的,那就是:村里大事小情的解决全部由村民自己说了算。要问洞下槽的乡亲们,村里啥最多? 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说,会最多。 2019 年,村里一共召集乡亲们开了113 场会, 每场会不说废话, 内容全是围绕“一事一议”开展。而且这些事不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而是关乎村里产业调整转型、美丽乡村建设、村风村貌优化的大事。通过一次次的参会议事,村民们对洞下槽的乡村发展有了“主人心态”和“主人翁意识”,从“要我变好”的被动成为“我要变好”的主动。

“乡村振兴是一片汪洋大海,洞下槽村是一艘大船。 每一位洞下槽村民都是船上的舵手。划桨撑杆的水平,决定了航行的前途。每个人都使劲,船才能跑的更快更远。”这是采访时,一位返乡创业的村民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当村民们有了这样的集体人格后, 洞下槽村的发展便生出了一股强大的内生动力。 在笔者看来, 这样的精神内核才是真正催生“洞下槽之变”的“幕后推手”,也是支撑这个秀美茶乡可持续良性发展的永恒推动力。发现并提炼出这一核心精神后,笔者确定了这篇新闻报道的主旨。于是,这顿农家年饭要怎么做、怎么吃才能食之有物且食之有味有了眉目。

每年岁末,召集全村人开总结大会是洞下槽村的传统。2020 年对即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洞下槽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村里决定召开大型团拜会,团拜会结束后便组织全村人一起吃团年饭。我们进村调研的当天下午4 点,尖刀班召集几个议事组的核心村民开了筹备会, 商量第二天下午4 点即将举行的团拜会暨团年饭活动。 笔者见证了洞下槽村民是如何在24 小时内完成了包含从开会讨论、确定流程、 细化分工到落地执行这样一场全村年度大活动的全过程。哪怕是在吃年饭这件无关生产无关发展的事情上,也依旧能深感“洞下槽速度”。 为何能够分工精准、执行利落,本质原因还是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恰逢当时《长安十二时辰》的电视剧热度未消,洞下槽村筹备年饭的时间又正好应了十二时辰, 笔者当时便在心里有了“洞下槽十二时辰”的构思。调研过程中,笔者同驻村扶贫工作队尖刀班和村民闲聊时, 得知未来村里开园迎客后打算将篝火晚会设计成一个土家民俗的休闲体验项目,笔者决定在这次年饭中加上篝火晚会的环节。 不仅能烘托年饭热闹喜庆的氛围,更能够体现全村人民手握手、心连心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样一餐祥和温暖的土家年饭, 一定程度笔者参与做了预设”导演“。但笔者并不是脱离实际地自导自演,而是根据采访地的实际情况,扮演了一名牵线人的角色,整合了新闻采访中现成的事件和元素。 扶贫是全社会都会拍手称赞的公益性事业,如果采访记者能够带着思考意识、运用策划思维,促成采访资源的整合,便能策划和“设计”出有深度也有温度的好故事。

三、”讲好“故事,要实现好传播

新闻传播学理论认为, 传播力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传播内容。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全新媒体环境之下,媒体的数量如此巨大,信息的生产如此海量。 然而,不论信息提供的体量多么爆炸,受众愿意接受的信息,却始终是一样的:对自己有用的那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也就是说,只有原创、富有个性、有吸引力的传播内容才是对受众有价值,才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才能成为有效传播。

为了解构人们对农村“乡土、落后、老掉牙”的刻板印象,讲述和展现扶贫故事的新闻报道,形式和语言绝不能再陈旧和八股。处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洪流中,新闻报道也可以“蹭热点”。 但这个“蹭”,不能是为了蹭而蹭,应该是一种新闻点和舆论热点顺理成章、恰到好处的嫁接。把洞下槽村精准脱贫的故事,结合当下“长安十二时辰”网剧热播的节点,用“洞下槽十二时辰”的阐述结构和叙事方式加以呈现,同时取名《洞下槽,不庆余年庆吉年》,既增加了扶贫新闻稿件的趣味性和时尚性,恰当地揉进网络语言和元素后,增加了报道的阅读性,也无形中拉进了与受众的距离,更容易激发广大受众了解乡村和喜爱乡村的正向情感。

在全媒体传播的大背景下, 传播渠道和手段也是影响传播力的主要因素。 为了丰富传播渠道、拓宽传播辐射面,《洞下槽,不庆余年庆吉年》除了在湖北农村广播《田园交响》栏目中以录音报道的形式播出外,还经《田园交响》微信公众号以网络推文的形式发布。 被二次加工成网络语言的推文更适于网络传播, 同时, 笔者还将洞下槽村的秀美风景、地道农产在公众号的图片和短视频中加以展示,使广大网友和受众对这个扶贫故事的主角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也更方便受众在网络平台上转发和分享,带来二次传播和传播裂变。

四、”讲好“故事,要发挥好功能

新闻功能是指新闻传播媒介对人类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有利作用。 新闻报道的功能,有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反映和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丰富生活等。落实到扶贫类的新闻报道中,何谓“讲好”扶贫故事,除了把好故事讲通讲透讲的吸引人,讲的受众乐于主动传播和分享之外,还有一个评判的维度,就是新闻报道对于扶贫故事的讲述, 是否能够服务于扶贫工作的推进和开展? 是否能够利用媒体的特性和优势给予扶贫地实实在在的帮助?达成以上目标,一篇新闻作品才称得上发挥了它最大的社会功能。这也是身为一个扶贫新闻的记者,笔者在采访和写作的全程追求的终极目标。

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地展现洞下槽村的乡村魅力,笔者将洞下槽的美景、美食、美丽淳朴的民风以及即将在2020 年8 月以景区的身份开门迎客的信息揉进了这篇记述洞下槽村扶贫故事的新闻报道中。 录音报道稿件和公众号推文一经播发, 很多听众打电话咨询这个秀美茶乡的具体信息, 也有不少网友在公众号留言关心去洞下槽村的具体线路,想去一睹芳容。通过一篇讲的好也传播的好的扶贫故事,让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村庄走进大众视野,并在未来拉动乡村消费,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和村民增收致富,这样的扶贫故事才算真正讲好了。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正在践行的一项最伟大历史创举。身为新闻工作者和三农记者,我们的报道不仅要传递信息,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可喜变化,唤醒更多人对扶贫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 新闻记者应通过对“四力”的践行更好地讲述扶贫故事,促进全民族形成强大而统一的精神力量,催生精准脱贫内生动力的产生,精准协助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和收官。

猜你喜欢
年饭新闻报道精准
清闲年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春节“爱”字歌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接年饭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