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职“三全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
——基于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教育量化管理的研究

2020-10-22 09:10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余三全育人学分

曾 铄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我院(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牢记立德树人使命,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要求,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紧密围绕学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双核心”育人理念,通过整合学生课余活动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创新探索基于学生素质教育量化管理为抓手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2],充分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有机结合的教育,让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并能自觉地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去要求和发展自己,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3]。

一、新时代“三全育人”体系的内涵要求

新时代思想政治“三全育人”体系要求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渗透,进行一体化的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资源等方面具有新的内涵[4]。

首先,“全员育人”要求高校的所有教职工都要做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主体。教师较高的师风师德师能、辅导员的行为示范、保洁阿姨吃苦耐劳精神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道德观念的形成,因此,“全员育人”是对全体教职工协同育人的工作要求[5]。

其次,“全过程育人”是根据不同年级阶段,遵循成长规律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贯穿式培养。对于刚入校学生、在校学生、即将离校学生的教育引导要不断线,对学生课堂和课余时间的引导要无时不在。“全过程育人”是对高校因材施教、系统引导的内在要求。

再次,“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有效发挥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各种资源的育人作用。如校园的人文景观环境对于学生热爱校园、热爱专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又如课堂讲授、课下交流、课余活动、校外实践等都是“全方位育人”的一部分。同时引入激励、评价等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觉参与的热情,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新格局[6]。

二、基于学生素质教育量化管理的“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一)坚持育人导向,整合活动资源,搭建学生素质提升的育人平台

1.激活人力资源

在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过程中,我院打造了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从讲台走进学生的班导师队伍、从专业兴趣爱好出发指导学生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以及在校内开办各种讲座的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外专家等,这些辅导员、教师、专家都是利用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智力资源。一方面,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7],紧紧围绕辅导员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等九大职能,有效利用班团会、团训等时间开设学生素质提升体验式课程,强化在课余时间由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正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整合教师专家的讲座报告、图书等教育资源,将撰写学习报告纳入学生素质提升体系,打造“辅导员+社团指导教师+班导师+专业教师”的学生素质教育团队,为学生素质教育提升提供全员的智力支持[8]。

2.整合活动资源

在学生活动资源整合项目建设初期及实施过程中,我院通过已开展的“文体健身工程”“志愿者服务工程”“主题文化教育工程”“学生素养提升工程”四大工程,构建了多功能、多层次、递进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人文素养、专业技能、文娱体育、艺术表演、志愿服务等学生社团活动由规模化向精品化发展;基于系级层面开展的“一系一思政工作精品”建设和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活动的思想引领和教育作用[9]。在丰富的活动资源基础上,活动育人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两个方面的活动进行分类整合,构建体系,搭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余活动的全过程育人平台[10]。

3.调配管理资源

我院深刻认识到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注重发挥各育人部门和学生工作团队的管理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方面,由院领导牵头,有效整合党工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思政部、基础部、后勤处以及各二级系等部门育人资源,规范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搭建学生素质教育的赋分体系;另一方面,梳理学生工作团队管理资源,包括班系级学生干部团队的管理资源,构建自下而上的赋分体系。以学生工作团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全方位提升了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团结协作等能力素养。

(二)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制度管理,构建素质教育学分量化的指标体系

在整合育人活动资源的基础上,2017年经过多方论证与研讨,我院制定了《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实施办法》,明确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责任和学分组成,将学生课余活动与学生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将思想引导与活动主题相融合,将量化统计与活动成效相融合。

1.明确责任分工

根据我院制定的《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实施办法》,一方面,搭建了多个部门协同育人的平台。各部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均量化为分值计入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有效形成了多个部门各司其职、协同育人的格局(见图1);各个部门结合工作职责,积极搭建有效育人平台,积极开展育人活动,并在活动开展后按照相应指标赋予分值。另一方面,搭建了自下而上,班级、系级、院级三级管理的认定统计工作团队(见图2),以辅导员和学生管理者为核心,充分发挥班级层面的统计作用、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三级公示的监督作用。通过开展培训、统一标准、明确主体责任等方式,有效解决了素质学分每日产生数据量较大难以统计、对分值认定的监督核查不够等问题,确保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统计认定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图1 各部门赋分工作流程

2.明确学分组成

《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实施办法》将素质教育项目按照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双核心”育人模式进行划分,包括职业技能(通用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和职业素养(公民素养、通用职业素养和专业职业素养),围绕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2个核心重点,培育学生6个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在与课余活动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全校共搭建了26个育人载体,46个计分子项目。内容涵盖学生日常参加的讲座报告、班团主题教育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院系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专业证书和线上学习等课余活动的所有类型和内容(详见图3)。

(三)坚持结果导向,定制开发系统,实现学生素质教育数据化管理

1.搭建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系统平台

为了更好地有效统计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数据,在《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实施办法》形成后,我院正着手制订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管理系统,实现素质教育学分的数据化、信息化管理。目前,系统已运行两年有余,针对学生6个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实时形成学生个人的可视化雷达图,初步实现了对学生参与课余活动提升个人能力与素养的数据评价(详见图4)。素质教育学分的应用将原本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参与变为有意识地从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角度参与,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余活动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促进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规划性。

图2 素质教育学分认定统计工作体系

2.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学分量化考核应用

一方面,将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纳入学生评奖评优考核体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例如在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荣誉称号等的评定中,素质教育学分排名前30%的将取得获奖资格,校级奖学金等需要素质教育学分排名在前50%方可获得评选资格。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数据量化的雷达图评价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进而引导学生更有重点地参与活动,全面提高个人能力与素养。同时,学生的个体数据汇总形成系级和校级层面数据,形成素质教育活动得分的可视化雷达图,用以监督和促进系级、院级活动的开展,为全面、科学地开展活动提供有效依据。

图3 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的组成

图4 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系统呈现的学生素质教育可视化雷达图

三、基于学生素质教育量化管理的“三全育人”体系的条件保障

(一)机制保障

为提升学生素质,鼓励全员育人,学校先后制定了《系部学生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和《辅导员评优量化考核办法》等文件,坚持以指标引导工作,将具体工作量化分解,对系部和辅导员的考核由传统的定性评价转变为更加客观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社团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和《班导师考核办法》卓有成效地将热心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师引入课下,为全员、全过程育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将学生教育引导任务细化量化,科学、系统地融入到各项考核评比、职称评审、津贴分配等相关制度中,开展全方位的量化评价诊改。

(二)资金保障

一方面,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开发学生管理平台和素质教育学分管理系统,以数据化、信息化支持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力地推进了“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学校投入思政专项经费对团委及各系开展的各项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并对社团指导教师、班导师给予相应的津贴支持,确保各系思政精品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这些措施,我院构建了以思想性为引领,以丰富的校园主题活动为载体,各系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通过创新开展差异化、多样化的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了实处。

(三)配套保障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内党建专题廊道、工匠精神展示区和结合专业文化的宣传展板让学生行走在校园中,随时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教育。以文体馆为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心灵走廊、创新创业教室、社团活动室等,并结合建设类专业学生需要,建设素质拓展训练场、陶艺室等,为学生开展活动、提升综合素养提供相应配套的场地和设施。同时,聘请校外辅导员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和素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四、基于学生素质教育量化管理的“三全育人”体系的评价与思考

学生素质教育学分以立德树人的“双核心”育人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制度和平台建设,构建了现代的、数据化的学生培育体系,将学生课余活动和素质教育方案有机融合,为课上和课下有机衔接、教师学生有效互动,进而实现“三全育人”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模式。

一是搭建服务学生素质提升的育人平台,将“三全育人”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有机融合,将“双核心”育人理念融入学生素质教育全过程。基于辅导员核心能力开发的体验式课程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能力等素质的提升,有效地将辅导员的职业化转化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成功将教师从课上引入课下,开发社团、讲座、专业竞赛等课余教育活动资源,延长了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时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活动整合等方式有效搭建了服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文化育人平台。

二是构建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制度,制定《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实施办法》,积极构建课上与课下相融合、教育与活动相融合、学生个性培养与量化考核相融合的“双核心”学生素质提升机制。整合零散的课余活动,通过数据量化统计,记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构建了以课余活动为基础、以管理和考核机制为手段、以学生考核与学分认定为引导的学生全过程教育培养机制。

三是定制开发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管理系统,将学生参与的日常活动分门别类进行量化,认定后的数据形成可视化的雷达图,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培养特长、弥补短板,不断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内动力。将数据结果应用于学生评奖评优工作,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余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连贯性。信息化、数据化、可视化的服务可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学生素质教育量化管理的“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参与各项活动的内动力,校园活力得到不断激发,数百名学生在国家、省级赛事或评比中夺得奖项和荣誉,毕业生就业率高于东北地区同类院校平均水平。麦可思对我院2017—2018学年大一学生成长的评价报告显示,我院学生总体品德、基本能力、职业素养提升明显的比例均高于同类院校,九成以上学生的素养提升明显。以学生素质教育提升为核心的我院“基于全人教育的高职‘双核心3+3’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科研项目荣获2018年辽宁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但是,从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与应用过程来看,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一是在课余活动的设置方面,虽然丰富且按照素养分类整合,但仍需完善活动的计划;二是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等要求,还需打造更能突出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的品牌活动;三是定制开发的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管理系统,还需在数据分析及数据应用方面不断优化和改进。

总之,基于学生素质教育量化管理的“三全育人”体系尚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要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学生的活动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把握主动,改革创新。在大数据时代,不断增强数据分析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引导实效,创新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素质教育育人平台,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全面发展、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体系保障。

猜你喜欢
课余三全育人学分
丰富的课余生活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