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语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0-10-30 09:20董梅
天津教育·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爬山虎语言文字语感

董梅

小学阶段加强语感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与鉴赏文章的水平。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觉,是对语言形式、意义再创造的心理行为,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的能力。笔者认为,语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着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朗读、品味、分析,体会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意蕴,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吟诵品读,训练语感

语感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学识交融的产物,通过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语言刺激,使语言规则和词汇内化到学生心中,逐步形成语感。诵读是感受语言最直接的方法。

(一)示范朗读

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如《丁香结》《花之歌》《七月的天山》《七律·长征》等语言精美、意蕴丰富、气势磅礴的散文和诗歌,可以由教师范读或配乐朗诵。朗读时用神情、语调、语气把学生带入美读的境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入其境、如融其物,引发情感共鸣。

(二)引读接读

对于含义深刻、饱含感情的语段、语句,教师要结合文中人物形象引导读出气势和韵味,学生接读要使人物形象与感情融合。一连串的引读可以升华情感,学生自然悟出文本的内涵。

(三)理解朗读

读中体会,读出意味。深入学习语言文字后,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语句的含义。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诵读时做到眼、口、目、耳、心并用,调动全身多种感官参与,这样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会更准确、细腻、真切。

(四)分角色朗读

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可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双向活动,将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我感悟,从而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五)其他形式朗读

如默读、精读、略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表演读、接力读、对比读、互文阅读等。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读”,引导学生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感悟,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涵,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悟力。

二、推敲品味,感知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感应重视推敲比较的训练,要引導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性,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在比较中逐步了解词句蕴意及内涵。要深挖教材中相关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斟酌语言,形成语感。

(一)删除法

删掉文章中某些词语、句子、段落等,通过比较删除前后的文本,品味原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问题:删去画横线的词、句行吗?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感悟到这些词句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照射在绿叶上的样子。绿叶之多使人如临其境,“瑟瑟”的音响萦绕耳边。文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大榕树的色、声描绘了出来。如果去掉画横线的词语,大榕树的生命力便会大打折扣。

(二)替换法

“替换法”即替换文中的词语、句子、标点等,从而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的精妙之处。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问题:如果把“滑”换成“划”有什么不好?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比较替换前后的差异,学生可以感悟到这句话运用了动态描写,反衬出了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趣,一静一动,更加突出湖水的静。换成“划”,则更多地体现划船动作,不能与“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

(三)调换语序法

语序是汉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语序不同,句子的意思就会有所变化。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从而感悟其中的意义与情味。如“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问题:如果把“触”“巴”“拉”“贴”动作词语调换顺序有什么不妥?通过朗读比较,学生可以发现爬山虎脚触着墙时的一些细微变化,感悟到只有按照原文的顺序才能准确地展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正是由于细丝由直到弯,产生了拉力,才使爬山虎的茎在墙上贴得很紧。而倒置的语序,则是将一系列动词杂乱运用而不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四)辨析法

对近义词、关联词、褒贬义词进行辨析,把这些词语带入到具体的语境中感悟词性,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在实践中正确理解与运用。如“鼓舞”“鼓励”“勉励”“鼓动”这四个词语在选择运用时,既要理解词义、词性的感情色彩,又要根据词语的含义在语境中恰当运用。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细腻地揣摩语言,从而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度和领悟力,体会词语的情味与文章的巧妙布局,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增强。

三、入境联想,体味语感

语感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汉语意蕴含蓄,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教师必须巧设情境,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描写了小兴安岭四季迷人的景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将这一过程变为“内心视像”,使文章描绘的四幅美景依次在脑海中浮现,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之中。

教材中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如《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清平乐·村居》等都可以作语感训练的材料。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启发学生想象,让文章所描绘的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一一闪现,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激起内心的情感共鸣,从而将形象思维转化为语言的感受力,领悟语言的意蕴,在学习中增强语感。

四、整体理解文本,感悟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的养成要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不仅要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认识语言材料,而且要有更高的立足点和更广阔的视野。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才能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获得强烈的语感。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昔日的辉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通过对比,学生感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造成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以此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不仅从整体上感知语言,挖掘内涵,而且透过语言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多方位选取阅读素材,培养语感

语感培养的最终追求是语感运用。语感训练要靠听、说、读、写多种感官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听,要注意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说,要做到准确、连贯、得体。为了提高“读”的效率,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教师应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阅读领域,以多种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选取阅读素材、推荐课外阅读内容,深化阅读主题,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读写训练、思维发展与提升提供有效指导。写,是为了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可以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等方式,让学生既受到情感熏陶又丰富阅读经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感培养不能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促使无形的语感变成可操作的实践,努力把语感培养融入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爬山虎语言文字语感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爬山虎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爬山虎
爬山虎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