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心灵之惑,抚内心之伤
——校园心理剧开发和使用的策略

2020-11-04 06:56车海琪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剧辅导校园

□车海琪

校园心理剧兼具治疗、教育和审美功能,是一种以当代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剧本素材,组织学生用小品、情景对话等表演方式,学会应对和处理心理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和集体治疗技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

然而,当下校园心理剧存在剧本匮乏、辅导指向不明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巧妙使用校园心理剧,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展心灵之惑,抚内心之伤”的作用。

一、小学校园心理剧的开发策略

(一)对标主题,借用剧本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共性,因而学生也会存在共性的心理问题,如小学生主要存在自我认知、亲子关系、同伴交往等方面的共性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区域培训、教研活动、网络等途径获取各类主题的校园心理剧,遵循合情、合理、合心、合规的原则,从中挑选出符合校情、班情、学情的剧本,为我所用。

例如,班主任在期末监考时惊讶地发现: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小王竟然作弊。而其他教师也反映,优等生作弊在小学高段并非个例。这些公认的优秀学生,在遭受学业挫折后,自信心发生动摇。由于害怕因成绩退步而失去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喜爱,就想通过作弊维持优秀学生的假象。一天,班主任发现网络心理剧《拐弯》的剧情几乎与小王的情况一模一样,于是直接借用该剧本对学生进行辅导,请小王扮演主人公。校园心理剧能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使学生更容易走进剧情,融入其中。通过表演和观看心理剧,学生逐渐理解人生的道路遇到挫折在所难免,面临挫折不能逃避和投机,应该正确面对并勇于承担后果。最后,小王放下了心理包袱,认识了错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挑战。

借用剧本省时省力,往往能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取得显著效果。尤其对兼任多门课程或新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而言,不失为一条捷径。

(二)对标学情,修改剧本

尽管小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共性的心理问题,但个体差异同样存在。因此,一味采用拿来主义,并不能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现成的校园心理剧进行修改,使之更符合学情,以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如网络心理剧《这事是我干的》讲述了喜欢搞恶作剧的某男生,故意藏匿他人的课外书致使赔偿,却认为这只是个玩笑,没必要大惊小怪的故事。教师认为,该心理剧虽然是针对学生缺乏责任心、敢做不敢当的现象,但主人公的行为过于戏剧性,不如用身边真实的事例加以替换,进行修改。改编后的剧本呈现了某学生因病独自在教室休息,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并悄悄收拾后丢进垃圾桶。虽然大家都猜测是她,但她并不承认。在一次“责任与担当”主题辩论赛后,她认识到了错误,决心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主动赔偿了花瓶,并提议设立班级“诚信”信箱。

剧本修改一般是借鉴原剧本的辅导主题,以身边发生过的类似情境加以替换,触动学生心灵,产生共鸣。同时,剧本要增加应对问题的处理策略,以保证校园心理剧的完整性、指导性、教育性。

(三)对标需求,创编剧本

受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学校、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心理活动,尤其在信息爆炸、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会带来更多的时代问题、现实问题,如手机依赖、性骚扰、家庭暴力等。对于这些新问题并没有现成的剧本可借用、可修改,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地创编校园心理剧,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

例如,“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令学生甚至成人无法自控。于是,教师创编了校园心理剧《告别“抖音”》,将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各种状态——为了玩手机而不惜对父母撒谎、作息规律混乱、影响视力和学习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笑声中意识到手机依赖症的危害,由此理性看待自己的行为,决心放下手机回归学生的主业,并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以干扰依赖症。这样的校园心理剧将教育性、活动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剧情,引发学生反思和换位思考,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寻找典型案例进行自编、自导,甚至在课堂上即兴演绎。规模大的学校更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团体的力量,以求心理剧辅导作用最大化。

二、校园心理剧的运用策略

借用、修改、创编等开发策略丰富了校园心理剧的内容,但这只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期准备。只有让学生成为校园心理剧的参与主体,通过排练、表演,以及教师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辅导,才能真正发挥校园心理剧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一)基于评估,调整表演

作为心理剧的策划者、组织者,教师在排练校园心理剧时,要对一些敏感主题进行心理热身。既要凸显校园心理剧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又要对剧本中不适合学生表演的地方进行修改,避免对表演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从而保证团体辅导的效果。

例如性骚扰,本是个困扰成人社会的问题,如今却有“低龄化”的趋势。近几年,类似公交车上的“咸猪手”、游泳池边的“猥琐大叔”等针对小学生的性骚扰事件层出不穷。校园心理剧《向性骚扰说“不”》,讲述了主人公小丽遇到性骚扰后,机智周旋、巧妙应对的故事。教师鼓励扮演者小英用语言、动作、神态刻画出小丽在遇到性骚扰时的真实心理,“咸猪手”扮演者小强要表现出性骚扰者的丑恶内心。但在实际排练中,小英和小强始终无法进入情境,表演效果不尽如人意。性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因其话题敏感常常使学生不知所措,对表演者而言心理压力巨大。于是,教师在忠实剧情的基础上对表演形式做了修改,如将“摸胸部”等性骚扰行为改作“拥抱未遂”,用画外音效表现“咸猪手”的性骚扰行为及丑恶内心,用空椅子技术表现“小丽”的心理冲突和行为。很快,小演员放下心理负担,进入了角色。

以现实问题为题材的校园心理剧,往往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以表演的方式辅导学生正确面对难以启齿的心理隐疾。排练是实施校园心理剧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对表演者和学生观众做出正确的心理评估,对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调整,从而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基于本质,探讨剧情

校园心理剧是团体心理辅导课的一部分,课堂表演不能孤立实施。在表演前,要开展破冰或暖场行动,消除学生与话题的隔阂;观看表演后,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发现问题本质,通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校园心理剧《向性骚扰说“不”》为例,教师先用游戏“抓青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敞开心扉,达成团队默契、信任、融合的氛围,再播放有关国内性骚扰现状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接纳此话题,帮助表演者进入角色,为课堂表演做好铺垫。表演结束后,教师抛出问题供学生交流讨论:1.小丽为什么能转危为安?2.如果遇见或看到类似事件,你(选择男生或女生的视角)会怎么办?由于校园心理剧的表演展现了小丽在遇到性骚扰时的心理变化,为学生讨论提供了话题和情境,又变相保护了学生隐私。因此学生踊跃发言,在交流中清楚地认识到:一味选择隐瞒、隐忍的做法,只会使犯罪分子变本加厉,造成更大的创伤,但也不能蛮干,而要学会审时度势,机智应对。

课堂表演是心理剧发挥辅导功能的主阵地。教师应从关注、尊重学生出发,本着多元互动、主体抉择等原则,引导学生融入剧情,发现问题的真相和实质,改变认知和行为。

(三)基于个案,跟踪辅导

虽然校园心理剧能辅导大部分学生应对和处理心理问题,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能通过表演或观看一两个心理剧就得以解决。因此,教师要在运用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关注个体,对于有典型或突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跟踪辅导,持续帮助他们打开心结,学会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发现,有一个女生一边观看《向性骚扰说“不”》,一边流泪,猜测她曾有类似的经历。基于辅导主题的敏感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悄悄安慰,以避免其他学生的刻意关注。课后,教师对她进行了个别辅导,先借助心理剧疏导其负面情绪,再通过追问、自我开放等技巧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启齿心理隐疾,并用剧中主人公小丽来引导她坦然面对,学会依法保护自我,防止再次被性骚扰。关注个体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责所在,基于校园心理剧的跟踪辅导是与团体辅导相辅相成的技术手段。教师通过心理剧发现行为异常、心理偏常的个案,通过课后及时的跟踪辅导,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个案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他们向预期目标进行转化变化。这也是校园心理剧的价值所在。

校园心理剧是学生心灵的“清道夫”。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心理状况,通过借用、修改、创编等策略开发校园心理剧,情境化呈现和集体化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基于心理评估、剧情本质、个案问题,实施调整表演、探讨剧情、跟踪辅导等策略,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自助又助人,实现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

猜你喜欢
心理剧辅导校园
教师核心素养在组织与实践校园心理剧中的体现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