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家庭抚育模式在超重、肥胖婴幼儿居家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04 06:27赵锦萍王翠玲高颖杰
护理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辅食月龄婴幼儿

赵锦萍,王翠玲,卢 宁,高颖杰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03000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家长对于婴幼儿的哺育问题愈加重视,特别是对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孩子,过早、过多添加辅食导致超重、肥胖儿童增多,已成为儿童保健工作领域持续关注的一个问题。儿童时期的超重、肥胖,约60%会在2 岁前即存在体重超重[1],进而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生长发育迟缓等代谢综合征,如果发展为成人肥胖症,则罹患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风险大大增加。本研究比较传统家庭抚育模式和改良家庭抚育模式下两组婴幼儿体重变化,评价改良式家庭抚育模式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并建档跟踪管理的婴幼儿,出生年份分别为2014 年和2017 年。纳入标准:①按儿童保健要求定期体检、无漏检的婴幼儿,其中肥胖、超重婴幼儿符合婴幼儿肥胖及超重标准[2]。肥胖为同性别同龄的婴幼儿身高、体重值超过标准95 百分位数;超重为同性别同龄的婴幼儿身高、体重值在85 百分位数与95 百分位数之间。②出生时Apgar 评分≥8 分。③非早产儿、过期产儿以及无其他出生缺陷。④无先天性心、肺、脑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性疾患。⑤家长同意并配合完成本次研究。经筛选,共纳入研究对象287人,其中2014 年出生者141 人,设为常规模式组,其中男73 人,女68 人;2017 年出生者148 人,设为改良模式组,其中男75 人,女73 人。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常规模式组:给予常规家庭抚育指导,内容包括:①按需喂养,避免喂养过度;②添加辅食的时机、种类、营养组成;③运动指导。观察时间2 年。改良模式组:实施改良式家庭抚育模式指导,内容除常规家庭抚育指导外,还包括不同月龄陪检人员结构要求、家庭陪伴及喂养模式指导,观察时间2 年。

1.2.2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1 个月、3 个月、6 个月、8个月、12 个月、18 个月、24 个月母亲陪检情况、母亲抚育参与度及婴幼儿超重、肥胖改善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母亲陪检情况 前来儿童保健门诊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常规模式组母亲陪检主要集中在出生后3~6 个月,改良模式组母亲陪检情况优于常 规模式组,见表1。

2.2 母亲抚育参与度情况 常规模式组母亲抚育参与度随着时间推移呈减低趋势,改良模式组母亲抚育参与度优于常规模式组,见表2。

2.3 婴幼儿不同月龄超重情况比较 常规模式组超重婴幼儿人数高于改良模式组,随着婴幼儿月龄增大,两组超重婴幼儿人数逐渐增加,到18 月龄,超重婴幼儿人数呈下降趋势。见表3。

表3 婴幼儿不同月龄超重情况比较 单位:人

2.4 婴幼儿不同月龄肥胖情况比较 常规模式组肥胖婴幼儿人数高于改良模式组,随着婴幼儿月龄增大,两组肥胖婴幼儿人数数逐渐升高,到18 月龄,超重、肥胖婴幼儿人数呈下降趋势。见表4。

表4 婴幼儿不同月龄肥胖情况比较 单位:人

3 讨论

婴幼儿时期的科学哺育关系其生长发育、智力成长、健康心理构建并为成年后的体格状况奠定基础。喂养不当导致的超重、肥胖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生长发育障碍、认知及学习能力下降、延缓反应潜伏期及动作执行能力、影响心理健康发展、降低学业成绩等[2]。目前,婴幼儿时期的家庭喂养仍存在喂养知识不足、辅食添加时间不当、辅食种类选择随意等问题,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肥胖、超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等,尤以肥胖、超重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母乳喂养的婴儿,6 个月之前的体重增长较混合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快,1.5~2.0 岁的幼儿期体重增长速度减慢。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幼儿,6 个月以后体重增长较母乳喂养婴儿明显增快,通过对这个阶段混合喂养、人工喂养婴幼儿辅食添加内容及方式的指导,有效降低了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影响婴幼儿饮食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社会3 个方面[3],其中家长对于科学喂养的认知度以及喂养方式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观察发现,前来儿童保健门诊定期体格检查的婴幼儿,6 月龄以前的陪检者多为其父母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全家出动的陪诊模式占主导地位。随着月龄的增大,陪诊者逐渐由两代人减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代人来完成。究其原因,一方面孩子出生半年内,母亲尚处于休假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婴儿的日常抚育及定期体检,对孩子的科学喂养可以更好地发挥执行及监督作用。半年后,多数母亲因工作原因被迫将孩子托付给老人、亲戚或保姆看管,有些在异地工作的父母很长时间才能和孩子团聚,难以保证孩子的喂养指导和日常陪伴,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吃得多”“长得胖”即为良好育儿的标准,对于健康体重的标准往往存在过高估计,强迫喂养现象十分普遍,加之缺乏科学添加辅食的知识,长期、过度喂养使得婴幼儿对于先天即存在的饥饱感知和能量摄入调节能力不断削弱[5],导致婴幼儿超重、肥胖发生率明显增高。婴幼儿的父母亲,尤其是母亲,在其成长发育的最初阶段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科学、有效地执行成长各阶段的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标准、适时适度地进行被动及主动运动、婴幼儿心理需求满足等对于孩子未来的体格发育、人格健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议6 个月以后的婴幼儿母亲尽量参与孩子的定期体格检查,因其在抚育理念、知识接受度、规则执行力等方面均高于上一代人,可有效减少因过度喂养或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体格发育异常。此外,母亲的陪伴,特别是夜间陪伴,可以对婴儿心理发育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规律的日常作息协同合理的饮食结构共同构筑健康成长的基石。

管理1 岁以内婴儿的体重是预防儿童肥胖的黄金时期,对6 月龄内的婴儿超重趋势控制起关键作用[6]。6 月龄前的婴儿尚未添加辅食,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应依照按需给予、不受限制、婴儿主导的原则进行[7],4~6 月龄时,足月出生的婴儿体重应达出生时的2倍[8]。自6 月龄起,开始逐步添加辅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婴幼儿辅食添加原则——应用心理关怀,实践顺应喂养[9],鼓励婴幼儿进食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良好互动,引导、培养婴幼儿表达自身的饥饱信号和进食需求,逐步学习独立进食能力,从而避免过度喂养导致的超重和/或肥胖隐患。《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在“0~3 岁婴幼儿喂养建议(基层医师版)”中指出,固体食物的引入应在婴儿满6 月龄时开始,固体食物的添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6~8 月龄为836.8 kJ/d,9~11 月龄为1 255.2 kJ/d,12~23 月龄为2 301.2 kJ/d[9]。由于婴幼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摄入含钠高的食物会增加肾脏负担;糖分的过量摄入不仅会增加龋病的危险,而且额外的能量摄入会导致儿童期甚至成年后罹患肥胖、高血压、Ⅱ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故辅食不宜添加调味品,并尽可能减少盐分及糖分的摄入量[10⁃11]。此外,辅食添加不应长时间依赖成品果泥、鱼泥、肉泥等,宜以新鲜制作为主。添加辅食后,为防止因食物污染造成的婴幼儿腹泻[9],食物需烹煮充分、软硬适宜,尽量一次喂食完毕,如有剩余须冰箱内保存不超过2 h[12⁃13]。奶瓶、餐具应保持清洁,餐前、餐后使用沸水浸泡消毒,手清洁也是防止食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婴幼儿科学喂养模式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健康的食物组成,还包括打破传统的顺应喂养模式[14],关注并适应婴幼儿进食心理的发育,对于促进其对食物种类的接受及自主进食能力的逐步形成,防止因长期喂养过量或不足造成的超重、肥胖及营养不良具有重要意义[15]。通过顺应喂养,培养婴幼儿对喂养活动的兴趣、对饥饿感和饱足感的体会,主动学习使用恰当的信号表达进食需求,逐步掌握自行进食的能力。家长应鼓励和引导婴幼儿在饥饿或饱足时发出相应信号,并予积极、清晰的回应,保证沟通的及时有效,同时注意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根据婴幼儿不同月龄提供相应种类、质地、口味的辅食种类,使其在由被动喂食到主动进食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到愉快的进餐体验。国外学者研究显示,顺应喂养可显著降低婴幼儿超重或肥胖的流行率以及日后发展为成人肥胖的风险。无论是由家长为主导的强迫型喂养模式还是由婴幼儿控制的放任型喂养模式,均属于非顺应喂养,该模式缺乏婴儿和家长之间的互动[16⁃17]。强迫喂养会忽略婴幼儿本身的能量需求水平,在婴儿未饥饿或已经饱足时继续哺喂,会损害其消化系统的饱足回应,从而被动接受超出身体需求的过剩能量[17]。放任型喂养模式会导致婴幼儿摄入过量零食,特别是甜食,而蔬菜和水果进食不足,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会增加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家长实施陪检模式、辅食添加方式以及喂养模式等方面的专业指导,有助于降低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对于已发生超重、肥胖者也具有改善作用,远期效应尚需进一步跟踪证实。

猜你喜欢
辅食月龄婴幼儿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舍饲西门塔尔母牛育成期和青年期养殖模式分析
认识和了解HIV感染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CD4+T细胞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宝宝教你判断辅食何时添加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宝宝添加辅食出现呕吐还能继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