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配置中和弦设计的宏观思维

2020-11-05 01:57李遵钢四川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6期
关键词:乐段乐句宏观

◎ 李遵钢 (四川音乐学院)

在和声的配置中许多学生对音乐旋律的结构或不作分析,或重视不够,或把握不牢。笔者认为在和声的学习和配置中应该加强结构的分析,并通过和声终止式的典型写作来强化音乐结构。在此,提出和声设计的宏观思维一说。

一、何谓宏观思维

宏——即大,即全局、整体。宏观是哲学中同“微观”相对应的词,泛指大的方面或对事物整体、全面的观察和思考。事物包括大的如宇宙,也指其它如肉眼所见的物体。和弦配奏中的宏观思维即通过观察、分析整体作品的分段分句,来设计整个的和声布局。先把握住总体全局的和声设计,再微观设计内部和声细节。即先总体再局部,先大致再细节的原则。

二、如何进行宏观结构分析

在和声分析和配置中的宏观思维首先体现在对一首作品整体结构的分析。

音乐和建筑一样,具有结构。一首乐曲,一个音乐作品常分为若干段落,每一个段落在整个乐曲中所起的作用称为结构功能。就象大楼由一个个房间构成一样,若干结构之间由句逗分隔。句逗把一个结构的结尾和另一个结构的开始分开。这个句逗在音乐旋律上有表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和后面的实践中完全没有分析旋律就开始配和弦,导致没有终止,没有结构。这首先需要强调旋律结构分析的重要性。

初期的和声练习多是乐段结构。乐段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表达完整乐思的最小曲式结构。其特征是:1、它有一定的结构量,通常长度为八小节,当然也根据音乐节拍、速度或音乐表现的需要有其它长度。2、它由乐句组成,乐句之间相互用终止式分开。我们现在练习的多是两乐句构成的乐段。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在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中都最常见,两个乐句一问一答,前后平衡,首尾呼应,构成一个对应关系。3、它要有结束乐思的全封闭终止。

和弦。如柴可夫斯基《洋娃娃的葬礼》

该例是乐段的第二句,第6小节第二拍通过调式的Ⅲ级音到主音结束乐段,和弦上形成D+6,构成属到主的结束终止。所以为了和声功能的需要或终止的需要,扩大属功能的范围,任何音都可以配属和弦,这样有时会形成属与主或属与下属的复合。

乐句是乐段的较大组成部分,表达相对完整的乐思。其特征是:1、乐句一般有一定的结构量,通常为四个小节。较快的音乐也可能是8小节一句。少数较慢或复拍子的音乐还有可能是两小节一句。2、有一定的终止式来把乐句分开。3、以音乐起初的音调或节奏重新开始,即通常所谓的材料回头。4、乐句通常在长音上停顿。5、乐句的第一句通常落在不稳定音上,第二乐句通常落在稳定的主音上,用来形成不稳定到稳定的呼应关系。6、乐句间常见有休止符隔开;休止符表达停顿的乐意。7、歌曲中歌词的分句让句子断开。

举海顿《小奏鸣曲》为例来观察分句分段及其和声的配合表现。

Allegro con brio

该例为C大调,弱起节奏,四小节一句。在两句的开始都是相同的节奏作弱起重复,是相同的节奏材料在不同的高度上重新开始。第一句落在调式不稳定的二级音d上,乐句落音本身为四分音符,但是通过两个四分休止符让时值延长,使乐句具有明显的停顿感;第二句停在调式主音c上,也通过休止符使停顿感增强,达到乐思结束并和后面的音乐分开的效果。和声上第一句停在属和弦上,构成正格半终止;第二句结束在下属——属——主的完满全终止上。构成典型的二乐句乐段的和声陈述。第4小节的D,和7、8小节的D—T即和声宏观思维的结构和弦所在。

三、和声如何对音乐结构进行宏观控制

和声是按照什么一种方法序进?结束在什么和弦上才构成合乎逻辑的终止呢?我认为在学习和实践中应该要强调了解这个逻辑关系。

首先这个属于功能和声的范畴。功能和声是指由十七世纪下半叶确立盛行于十八世纪,涵盖了巴洛克风格和维也纳古典乐派风格近一百年所有的作曲家及作品,余风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纪,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和声思维与和声风格,其是以调性主音为中心,将和声音响从纵向与横向上加以组织的和声语言。功能和声所强调的就是主和弦的导向作用,即调性逻辑的约束作用。

和弦的连续进行构成和声。在功能和声里面研究和弦的进行包括主功能、下属功能与属功能。可以是单一的两个功能进行,也可以是三个功能的连续进行。主功能很明确就只指I级主和弦,是调的中心,最稳定,其它和弦都对它倾向。而对主和弦最有的支撑力的是属和弦。这从音的物理属性泛音列上可以得到证明。一个基音上方的第二个泛音出现了五度音属音,所以主属五度音之间具有亲属关系。而建立在属音上的和弦更由于其中包含导音对主音的尖锐倾向,越发加强了属对主的支持力。因此,属到主的进行是功能和声中最基本、最自然的进行,它体现了稳定与不稳定之间最简单有效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功能和声最基本的特性。

下属和弦是另一个不稳定功能的和弦。由于下属和弦包含主音,其不稳定性没有属和弦强烈。下属和弦与主之间的进行为变格进行。与上面属与主的关系一样,由于主音是下属音的五度泛音,单独的下属与主的进行,使主和弦具有某种属功能性质。譬如C大调的IV—I,相当于F大调的I—V,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和弦的稳定性,所以变格进行的功能力度较正格进行弱。同样的I—IV主和弦进行到下属和弦在这个局部构成根音上四度,中音进行到下属音的强有力的进行,相当于下属调的V—I。因此,主进行到下属或进行到下属功能的扩大、再进行到属或属功能的扩大再到主的连续进行也就成为和声进行的有力而符合客观实际的逻辑序进。

包含三种功能的完全进行功能呈示完整,对调式的揭示全面,和声的力度饱满,色调丰富,是典型的和声进行,在配置中应该大量采用。

当然也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个或一些环节,但以正格进行为主,能够采用正格进行的尽量采用正格进行。

乐句与乐句之间要通过和声终止式来形成不稳定和稳定的遥相呼应。典型的终止式是第一句停在原位的属和弦,或通过终止的主四六到属来形成属功能的加强;为了避免和声切分,终止的主四六用在强拍或比属和弦强的位置上。终止的主四六与属和弦联合起来构成在属功能上的停顿,仿佛是在属调上的终止一样。第二乐句通过属或属七到主来终止整个乐思,或通过终止主四六到属七再到主来终止整个乐思。

如上面例举的海顿《小奏鸣曲》第一乐句停在属和弦上正格半终止,暂时的停顿;与第二乐句下属到属到主的完全全终止构成一定距离外的不稳定到稳定的呼应关系。

四、实际运用举例

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15章第5题①

很多学生的配置都没有明显的和声终止,表现出没有结构。比如:

上面例举的学生的习作,本身并没有和弦反功能和连接上的硬伤。但是,在第一乐句的终止处即第四小节的地方并没有选择典型的和声终止;第二乐句结尾也是没有选择完满的完全终止。这样在结构上很模糊不清。

通过宏观的和声思维对上面的改动,强调了和声终止式的写作,使乐句和乐段的句读得到和声的支持,从而使音乐的结构分明、清晰。

2、应鼓励学生课后多做实际的歌曲配奏实践。比如对歌曲《吻别》的宏观和声思维。

《吻别》是一首二段曲式的分节歌。第一段两句,每句四小节,第一句第4小节停在属和弦上构成半终止,第二句第8小节也是停在属和弦上,用半终止形成开放的第一部分结束,这样的结束大大的引起继续发展的要求,从而强烈的引出副歌部分。歌曲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就是歌词。“……你笑得越无邪,我就会爱你爱得更狂野”和后面的“总在刹那间……”从语气、词意和情绪上明显分开。

五、对旋律进行次级宏观分析,对较长时值的和声序进做统一部署和安排

次级宏观分析就是对乐句、乐节或小节的旋律进行作和声的整体序进分析,然后对和声的进行作和弦设计。单一调性的乐段第一乐句一般都是T—S—D;第二乐句一般是T—S—D—T。也有更简单的情况,比如T—D,D—T;或其它的和声序进。

在作品中可能出现一些级进的经过性进行或辅助性的旋律进行,需要在这些地方配经过性和弦或辅助性和弦,因为经过性和弦或辅助性和弦没有独立功能,这些和声多从属或依附于主干和弦来达到宏观的和声序进逻辑;或者若干旋律音属于同功能和声组的扩大,也把这样的片段结构次级宏观地看成一个整体。这需要在旋律分析时对和声进行要有这样的次级宏观思维来把握和声序进的骨干脉络。我们在次宏观结构这些骨干和声的时候,需要把握这些骨干音,它们通常符合1、在小节强拍的音;2、时值通常比较长的音;3、符合和声的功能序进;4、有时骨干音也在弱拍、弱位或者时值较短,这时强拍的音处于倚音性质。

在作品分析时对和声进行也要有这样的宏观思维来把握和声序进的主干。

如:舒曼:《勇敢的骑士》

该曲a小调,由齿锯型分解式和弦进行构成旋律。第一乐句停在属和弦上正格半终止。一、二小节主干和声是主功能,第二小节第三拍的下属四六和弦是两个主和弦中间的辅助和弦,起装饰作用,没有独立功能。第三小节第三拍的主四六也是两个属和弦中间的辅助和弦;第四小节前面三拍虽然在主和弦上,但从旋律整体的走向上看它是要倾向于属,特别是第三拍的C音直接构成向半终止的落音B的倚附,所以第三、四小节在整体上属于属功能。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和声序进完全一样,就是最后结束在主和弦上。正格全终止与第一乐句构成一定距离外的属主呼应关系。两句的和声终止——D,——t构成宏观的和声思维;谱例上方的t——D,t——D——t构成次级宏观思维,次级宏观下面构成和弦的细节。

再将开始斯波索宾和声的习题作和声次级思维分析来说明。

①宏观分析D D——T

②次级宏观分析T—D—T——S——D——TD—T S——D——T

依据宏观和次级宏观分析,再填充进细节和弦,例配如下:

按照对旋律的再分析配和声,使旋律与和声走向具有整体序进逻辑,结构清楚。

再如对歌曲《苏珊娜》的配和声,节选第一段来举例说明。

没有作宏观的分析,见子打子,见音配音,配出的和弦效果较差。

乐句停在下属sII,乐段在sII—T的和声没有对结构有力的支撑。看见旋律是什么音就以该旋律音为根音配和弦,这是很容易犯的问题。

第一二小节属于主功能,第三小节推动到第四小节的属功能,由下属功能作推动是比较典型的,所以在第三小节做了VI级和弦到II级和弦的配置;再对三小节前面的旋律进行分析可以用下属组的副属和弦作为预备,所以就在第二小节做了一个下属的副属二和弦。第二乐句的构思同第一句一样,只是在第六小节后两拍接终止的主四六时把下属和弦做了变化,在低音声部构成半音式进行到属音,内声部也作了半音变化的推动,形成变重属和弦到主四六再到属的进行。

当然,在这里只是为了说明和声配奏需要强调对作品作宏观思维,而忽略对伴奏织体等因素的例举考虑。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里的宏观都是基于小型结构的观察,可谓是大结构局部的宏观,小中见大,大型的就是小型结构的扩大或复杂化。本文仅是我对和声教学万千思绪中的一缕浅薄的感想和总结,希望带来更多的思考有利于和声的学习。

注释:

① 该例选自《和声学教程》伊.斯波索宾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3月北京第2版87页例15—215第5题。

猜你喜欢
乐段乐句宏观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明清史宏观研究的问题意识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视唱练耳与钢琴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
宏观把握 微观提炼——我的楹联创作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