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2020-11-06 07:30王莉梅沙莎
曲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姜昆

王莉梅 沙莎

倪明在群众文化舞台上摸爬滚打了30多年,一直秉持的信念就是“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在为普通老百姓送欢乐的漫漫征途中,倪明拥有令人羡慕的鲜花和掌声,有让人向往的梦想与光环,但更有鲜为人知的酸楚与苦辣,冷嘲与热讽。多少次的演出风雨相随、冰雪交加,多少次演出途中他饥寒交迫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可谓荆棘丛生,道路坎坷。每每如此,倪明的心里頭都会默默唱起一首歌:“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是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打破旧世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原因是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诚然,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群众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才能体现群众文化的普遍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与坚守,30多年来,倪明和他创建的倪夏班一直默默地在前行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

倪明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化馆研究馆员、导演、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曲艺专业委员会主任,曾获“全国优秀曲艺会员”“全国优秀志愿者”等称号。倪明师承相声名家姜昆先生,执导过100多台文艺晚会并多次应邀出国访问演出,冲刺过央视春晚,主持过名牌电视专栏。他还创作了几十段相声作品,出版了《悄悄话》《出门在外》《笑坛百星》《相声之花——夏文兰》等书籍。

倪明从小喜欢文艺尤其是曲艺,常常把听来的幽默和笑话认真记在心里,有时候还随手将一些灵感记在父亲抽过的烟盒反面,模仿他人的音容腔调和动作表情,惟妙惟肖。他从小就是学校的活跃分子,入伍后成为部队的文艺骨干,复员后虽然在工厂从事劳累的翻砂工作,但快乐的种子让他再累再忙也不忘苦中作乐。他和着节拍,搬弄沉重的铸铁件,即便在凌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踩着自行车也不忘背段子。他也长年累月地在曙光中吊嗓子。正是这种对曲艺的痴情挚爱、勤奋学习与不懈坚持,倪明在参加省里的一次会演获奖后被作为特殊人才调进了盐城文化馆。

夏文兰生前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相声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研究馆员、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秘书长。她是相声名家姜昆的得意女弟子,荣获过“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多次应邀出国访问演出。

夏文兰天生一副金嗓子,从小就是学校里出名的小歌星,乐于助人的小美女。各种各样的宣传和演出,每次都少不了她这个小主角,她乐意为没有任何报酬的活动演出,台前幕后总能见到她张罗忙碌的身影。正是她身上这种内外兼修的艺术品质与人格魅力,在替倪明一次成功救场后,他俩逐渐生情并结为伉俪。

夏文兰和倪明一样酷爱相声,尤其是姜昆老师的相声。所谓爱屋及乌,两口子平日里将在报纸上看到的关于姜昆老师的点点滴滴剪辑下来,精心做成集子,认真研究。1990年的重阳节,姜昆老师来盐城演出期间,经时任市委副书记黄淑萍、市委宣传部长朱步楼推荐,他们拜姜昆先生为师。姜昆先生感受到他俩对相声艺术的非凡热爱与执着追求,在现场考核测试后,姜昆先生当即决定收其为徒,成为其所收的唯一一对“夫妻弟子”。

有了名师弟子的光环,并不代表艺术水平的提升。相反,倪明、夏文兰更加感觉到任重而道远,从而更加专心致志地在相声事业辛勤耕耘,不论是表演、创作,还是学习、研究,他们始终植根于群众之中,从人民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作品与表演。

在舞台上形象光鲜的背后,这对夫妻含辛茹苦,克服了诸多的困难与辛苦:夏文兰从几个闺蜜手中凑钱给倪明,让倪明远赴天津参加全国首届曲艺培训班;小两口在外演出期间,3岁的儿子摔成重伤;小偷光顾他们那个本来就十分寒酸的家后,不但偷走了留给儿子的红烧肉,甚至连电饭锅也顺带端走;在赴外演出时,倪明曾3次死里逃生……所有这些,都不能阻挡他们在相声艺术道路上执着追求。他们共同创作、表演了《悄悄话》《怎么了》《永远是朋友》《家乡美》等作品,深受广大普通百姓所欢迎,赢得无数的掌声与喝彩,享有“中国相声第一夫妻档”的美誉。

面对潮水般的鲜花与掌声,倪明、夏文兰没有迷茫与停滞,反而觉得肩头的担子更重,于是以“走基层、送欢乐、惠百姓”为己任,以弟子和志向相同的艺友为主体,建立起社会公益团队——倪夏班,常年坚持不断地免费为广大普通百姓送去欢乐,成为中国相声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果说乌兰牧骑已经成为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面旗帜的话,同样,倪夏班这面群文战线的旗帜几十年来也一直迎风招展,鲜艳高扬。他们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冬天,倪夏班来到盐城与兴化交界的一个渔村演出。那天特别冷,演员拿在手里的话筒直往下滑。当夏文兰走下台时,一位满脸微笑的年轻妇女将暖烘烘的包裹塞到她手里说:“快喝口鱼汤吧,暖和身子。”原来,她与丈夫是从贵州来打工的,在这里安家落户。由于语言不通,难以与当地人交流,这对打工的夫妻在业余时间里最大的乐趣就是准时听县广播站的“笑口常开”节目,并且最喜欢听夏文兰、倪明说的相声,甚至还慕名给夏文兰写过信,但不知什么原因夏文兰老师没有收到。她听说倪夏班来渔村慰问演出,立刻杀了两条鱼,熬成鱼汤,用带着奶香的孩子包裹捂好,顶着寒风来到现场。夏文兰当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忙打开热气腾腾的鱼汤,轻轻喝了一口。那一刻,她的整个心都被暖化了。这一场景让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2004年的冬天,倪夏班到淮安慰问演出,连续5天的演出有3场是在寒风和细雨中进行的。特别是在涟水演出的那次,观看的大人和孩子们在寒风中挤缩成一团,但为了看到难得一见的节目,任凭牙齿打架他们仍然坚持着。台上的演员也更辛苦。当表演第5个节目的夏文兰、倪明上场时,雨越下越大。百感交集的倪明征求大家意见,问能不能下次再给大家表演。话音刚落,台下“噌噌噌”上来几个老乡,分别给他们撑起雨伞,而台下也成为雨伞的海洋:“来一段!来一段!”的喊声此起彼伏。于是,他们动情地给大家说了一段相声。给夏文兰打伞的是位老太太,眼尖手快的记者拍下这个感人的镜头,被《中国文化报》以《雨中情》为题刊登在头版显著位置。

2010年夏天,倪夏班到国家重点工程南通洋口港建设工地慰问,一行人从南京出发时雨就一直下个不停,到了工地,雨还是没完没了地下着。眼看开演时间到了,工地领导只好让工人们穿上雨披,同时给主持的夏文兰准备了雨伞。然而,就在上台的一刹那,夏文兰扔下雨伞,拿着话筒毅然站到雨帘般的舞台前方。等到最后一个舞蹈节目音乐响起时,大雨倾盆而下,所有的演员没有任何犹豫昂然走上舞台,与雨共舞,似幻若梦的表演曼妙如画,台下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演出后第二天,夏文兰和几个演员都病倒了。

2018年8月16日,是夏文兰去世3周年的纪念日,适逢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江苏省群众文艺五星工程奖决赛在江苏宿迁举行。为了怀念自己的妻子,特别是为了缅怀妻子为群众文艺所作出的贡献,倪明特意创作了一段情景相声《冤家父子》。此时,作为儿子的倪夏宇已离开舞台多年,一直在商海里打拼。但是,为了继续和宣传母亲的惠民公益精神,倪夏宇往返奔波于南京、盐城、泰州、淮安之间。由于长途疲劳,加上思念母亲的悲痛心情,倪夏宇发起高烧,还有之前由于打篮球导致的腰伤复发,整个身子都是斜的。可是,当他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时,他像是换了一个人,精神抖擞。在说到“妈妈从小教育我唱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歌,今天我也要为妈妈演唱一首歌”时,大家非常熟悉的《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响起,伴随着倪夏宇的演唱,大屏上出现了夏文兰各个时期深入基层、扎根农村的演出场景。舞台上的倪明、倪夏宇父子眼含泪花,台下的观众热泪盈眶,全体起立,把潮水般的掌声献给这个数十年来献身于公益事业的相声之家。

倪夏班还把笑声带到了新加坡、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为那里的华人华侨送上欢乐。

倪明、夏文兰两位艺术家从基层走来,身上带着泥土的芬芳,更深知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他们创作的作品《听众热线》《都市情缘》《我上春晚了》等无不反映了新时代的精气神……

逐梦的路上,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下农村、进军营,到高校、到街道、到社区、到边疆,为广大曲艺爱好者传经送宝,举办培训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与心得传授他人、分享他人,共同学习、探讨与交流,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50多场次,受众逾千人次。

他们弟子中,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企业员工,有的是学校老师,有的是文化馆的工作者,还有的是在职警官。

由于倪明、夏文兰在苏北盐城地区的影响力,众多的中小学生拜在了他们的门下。他们的第三代传人也已经茁壮成长。倪夏班的第三代传人除了乔钰立、宋钰轩,还有胡晋源、崔文杰两位小朋友也深受观众欢迎。从拜师那一年开始,胡晋源、崔文杰就跟着师爷倪明下农村、走基层,不仅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而且还参与了一些影视剧的拍摄,被誉为“盐城曲艺小童星”。在一次文化扶贫演出中,胡晋源不仅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和学习用具送给了当地贫困的小朋友,还拿出了多年的压岁钱,替两位小孤儿买了新衣服过年,在当地传为佳话。

不少艺术家也应邀参与到倪夏班的公益演出中,他们中有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相声演员陈寒柏,刘惠,孙晨,何云伟,歌唱家白雪、耿莲凤,倪明的好友、京剧表演艺术家范以程、董源,青年歌唱家曹元平,魔术师赵锁宝等。在倪夏班的周围,甚至还聚集了中业慧谷集团董事长朱伶俐、华恒昌集团董事长朱华、尊季集团董事长王军前等爱心企业家,为倪夏班服务的社会公益事业添砖加瓦。

为保持倪夏班的活力,他们始终坚持传承传统、创意创新,在团队定位、队伍建设、作品创作等方面创造了属于倪夏班的特色。

倪明认为:“优秀的团队,需要优秀的演员和优秀的组织管理,吸引优秀演员加入的前提是对倪夏班这个团队的精准定位。”根据其几十年的群众文化实践,倪明深知最普通的百姓需要什么,喜欢什么,那么倪夏班这个团队就是要为普通百姓送去什么,为百姓创作,为人民演唱。以公益为目的,为普通百姓服务,成为倪夏班团队的宗旨,也是凝聚优秀演员的向心力。巡回演出中,大家都是吃简单的盒饭,也从来不计报酬。夜晚长距离驱车赶路,忙里偷闲挤时间背台词,是家常便饭。尽管很累,很辛苦,还往往不被他人理解,但他们因为有着同一个梦想而努力奋斗:普通百姓的欢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队伍建设方面,倪夏班虽然是从以相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队伍非常年轻,最小的不足10岁。人员的从业情况也是方方面面,工人、农民、学生、戰士、老板和公务员都有。在队伍的文化结构方面,半数以上成员学历在大专以上。在艺术结构方面,有传统的表演形式相声,有乡土气息的快板,也有青春时尚的歌曲、舞蹈,大众喜欢的淮剧。巡回演出时,需要演员一专多能,在台前幕后,台上台下,当好多面手。演员们除了在台上的正式演出那点时间,其余则要做好服务演出的各种下手和临时工,装台、拆台、音响、灯光、道具、化妆,样样都要会点儿。

作品创作方面,倪夏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演员为业余性质的特殊性,也就使得倪夏班的班底人员要有相当丰富的储备,同时对节目也需要很熟悉。除了正常的主题性演出、结合各项时政宣传的各种演出外,还要针对不同地方的观众欣赏口味差异、主要观众年龄文化层次投其所好地专门创作和编排节目,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台节目足够精彩,各种表演形式搭配科学合理。因而,看似在某地的一次普通巡演,其实大都有3台以上的节目和演员数量的储备,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倪夏班随时拉得出,打得响。

在节目创作过程中,倪夏班秉持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宗旨。但服务百姓,不是一味地迎合百姓,不是以低级趣味去赢得观众的掌声,而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深入生活,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人民为中心是这个团队的“高贵的坚持”。倪夏班力克浮躁,深扎基层,聆听着时代的和声,行走在江苏大地上。倪夏班成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和表演感动着基层群众的心,才使得他们和基层百姓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感连接。“深入生活,不只是获得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接受心灵的洗礼。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正做到扎根人民。”作为倪夏班负责人倪明这样说。

唐代诗人郑谷有诗云:“此去应多羡,初心尽不违”。2015年8月,夏文兰老师因病永远离开了舞台,但倪夏班扎根基层、志愿服务的精神始终没有变,仍秉持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宗旨。

故而,从出发的那天起,倪明开始率领他的倪夏班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猜你喜欢
姜昆
姜昆的笑面人生
姜昆有座艺术收藏馆
姜昆的“绯闻”
“五家”
姜昆:用“开怀大笑”享受健康生活
姜昆养生秘诀“一二三四五”
姜昆『痴迷』淘宝
图说天下
顽童老叟忘年交:姜昆和李文华亦师亦友的30年情谊
姜昆含泪追忆李支华:我的搭裆我的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