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 所知 所闻

2020-11-06 07:30尤春成
曲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南音泉州市联谊会

尤春成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市,既是众多海外游子的归根之地,也是雅昶清幽的南音的发祥地。音乐是一条河流,流淌着历史和时代的旋律。南音这一古老优美曲种,汇集了源自盛唐的雅乐精华,清丽柔曼地流淌过漫长的岁月,又随着侨胞和游子流向海外,寄托着他们怀乡思旧、渴望落叶归根的情怀。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份寄望,缠绵深沉的南音成为了联结海内外中国人的一条纽带。而为了让南音如玉兰一样永绽芳清,南国众多南音团体一直都在努力着。

2009年9月30日,“弦管南音”终于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笔者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在激动自豪之余,更感慨南音一路走来的努力与艰辛。而今借《曲艺》竹牍,聊以管锥为文,略述弦管南音发展历程中一些值得铭记的时刻。

2003年夏季,泉州南音乐团在泉州市文化局的具体指导下,立足传统,锐意创新,编排了一场泉州南音专场晚会。晚会节目于2004年9月应法国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在巴黎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专家和法国音乐界学者进行了展示性演出,也为南音申遗做最后的准备。演出之前,演职员们都极为忐忑:一来因中州雅韵如今流传不广,相较于其他曲艺曲种,南音的受众在国内也相对较少,国外听众欣赏起来怕也有难度;二来在当时,晚会形式的纯南音表演殊少,效果究竟如何谁也不敢打包票。但既然出阵,胜则胜矣,万一有不周到之处,也是珍贵的经验。抱着这种心态,在帷幕拉开之后,演员们心无旁骛,全身心地将《霏霏飒飒》《望明月》《山险峻》《玉箫声》以及新创作的《打击乐与旦科》等节目一个一个地演绎了出来。至南音名曲《梅花操》结煞,整场演出结束,全场寂然无声。演职员们的心顿时就沉到了谷底。倏然间,观众席中传来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OK”声!演员们在谢幕中连续拱手表示致意,可是幕落三次,观众们的掌声依然持续不断。演员只好临时返场,又加演了几个节目。如此盛况,有演员时隔多年后说起,仍然激动不已。

从1981年至2019年,福建省文化厅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已经共同举办了13次“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而从1990年至2019年,泉州市文化局、教育局更是不间断地举办了29届“泉州市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泉州南音乐团作为泉州南音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更是在挖掘、继承传统南音艺术精髓的基础上深刻践行“知行合一”的艺术理念,不断以新作品实践和发展南音的艺术精华。近年来,《桐江魂》《情洒丝绸路》《海峡情》《情满围头湾》《生命的交融》《解放军烈士庙》《千家罗绮管弦鸣》《晋水向东流》等节目都广受好评,而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创演的《根在五店市》《信仰》,石狮市文化馆创演的《我托皓皓明月》《守望海丝路》《泉台相思树》,洛江区南音协会创演的《陈三五娘古今唱》,泉州师院创演的南音新作《凤求凰》,南安市咏吟女子南乐坊创演的《郑成功·祖训》,泉州培元中学创演的《我是泉州海丝小导游》《海丝灯景颂》,晋江市深沪镇的小学生排演的《古韵传薪》等节目也屡获国家级和省级艺术奖项和展演嘉奖。同时,泉州市第七中学的“南音多声部教学研究”也受到教育部重视。

目前,除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进行专业研究和资料整理,泉州南音乐团和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也受泉州市文化局委托,共同完成了“南音记录工程”,以期长久保存珍贵的南音资料。

美丽的岛屿城市厦门很重視南音艺术技法的收集与整合,厦门市南乐团把收集整理到的传统南音“指”“谱”“曲”资料集结出版,并在近年陆续推出了《南音魂》《长恨歌》《厦门金门门对门》《相聚在宝岛》《情归何处》《金石吟》《传承》等节目,也获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

作为闽台歌仔戏、芗曲、锦歌主要传播地的芗江地区,也对南音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关注。在漳州师院南音学会、漳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的指导下,龙海、南靖、华安等市县的南音社团也在积极进行抢救传统南音的相关活动,并举办了多次“打馆”演出交流。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潮剧流行的东山县境内,有一座孟昶郎君爷的庙宇。仅此一斑,就可见南音在东山县内的传播情况。

“郎君爷”之于南音弦友,就如东方朔之于相声艺人,公输班之于木匠。笔者还记得在2006年年初时,泉州南音乐团应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邀请,参加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专场文艺晚会。在晚会开始前,主办方特地要求演职人员把祭祀“弦管先师孟昶郎君”的仪式作为序幕。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田青认为,南音弦友祭祀郎君爷,就像木匠拜鲁班、学生拜孔子一样,“南音人崇拜郎君爷,不是什么封建迷信,而是后人对先人的敬仰,是对流传千年生生不息的艺术之源的敬仰。”

诚哉斯言。正是有了这种敬仰,南音弦友才能标定艺术的源头,疏浚心灵的港湾,并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奋勇前进。而广大的海外侨胞也能借着“郎君爷”的文化符号,加深与中华文化的联系。

聪明勤劳的闽南人乘风破浪,在港澳台等地区和东南亚诸多国家中开枝散叶,既传播了中国的生产技术,也让南音在当地生根发芽。有些南音社团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溯至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而今,它们仍在为南音的传播持续贡献着力量。

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成立于1941年。20世纪70年代,祖籍泉州市东海湾后厝村的丁马成接任社长。1983年,他创作的南音作品《感怀》获得第37届兰格冷世界民族音乐及歌乐比赛民族独唱组第三名,在国际乐坛上为南音争得了一席之地。后来丁宏海继承乃父遗志,弃商从艺,全力扶持和整顿湘灵音乐社。从21世纪初推出的“华夏天声”大型南音晚会到2017年于泉州国际南音大会上亮相的作品《九歌·意象》,都印证了湘灵音乐社对南音矢志不渝的情怀。

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很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笔者曾应邀参加长和郎君社总社的一个南音庆典活动,惊讶地发现几个菲律宾孩童能字正腔圆地演唱南音名曲《元宵十五》。据该社蔡友声秘书长介绍,那些孩子是菲律宾的第二代华侨,只会讲当地语言而不会说汉语。菲律宾侨领陈光曦等特地出资,邀请泉州方面的南音硕宿教授这些孩子吹拉弹唱的技艺,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见识,又能唤起他们心底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足见海外乡贤对南音和其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重视。

在2019年12月的泉州国际南音大会期间,笔者几次与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艺术总监李长旗和马来西亚南音团队负责人李金锭交谈,他们介绍了自己近几年在印尼传播南音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在雅加达和吉隆坡等地有计划、有程序地把新生代华裔子弟组织起来学习南音,邀请泉州苏诗咏、蔡维镖、李真棉、丁信昆等老师来印尼任教等。他们认为,不论何时何地,中华的南音应该成为海外华裔子孙心声的共鸣。而小演员们的现场表现也确实出色,琵琶、洞簫、二弦、三弦以及“下四管”的小乐器,《远望乡里》《因送哥嫂》《山险峻》《走马》等曲目,他们都能奏、演自如。而在那乡音乡韵中,有的观众更是泪眼模糊。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海内外南音发展日益繁荣之时,部分有识之士就意识到“握拳发力”的必要性。在弦管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第一年,也就是2010年的8月间,澳门的福建晋江市乡贤,侨领陈明白、陈明金昆仲及时行动,要以传承、弘扬南音艺术为宗旨,策划成立“世界南音联谊会”。他们以“澳门南音社”名义向澳门特别行政区相关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后立即向海内外几十个南音组织发出了邀请函。除泉州南音乐团、厦门市南乐团和泉州师院、漳州师院南音学会、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等众多南音院团和研究机构外,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菲律宾国风郎君社、菲律宾南乐崇德社、菲律宾金兰郎君社、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新加坡传统南音社、新加坡城隍庙艺术学院、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香港福建体育会南音社、香港晋江同乡联谊总会南音社、台湾台北闽南乐府、台北汉唐乐府、台南南声社、台中鹿港聚英社等南音社团也纷纷响应。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偏居于闽西南、但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长期活跃的三明钢铁厂南音社也积极响应了这次号召。

2011年5月初和7月中旬,陈氏昆仲邀请众多南音组织负责人先后在澳门和泉州市区开会,就联谊会的章程、组织架构、活动方案和最终成立时间反复商讨。尽管期间有些争执,但与会者秉持求同存异、合力推动南音发展的原则,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1年11月30日,在澳门渔人码头宴会大厅,“世界南音联谊会暨首届理监事就职典礼”成功举办,陈明金当选为创会会长,陈明白当选为首届会长。成立仪式的一个重头戏便是“整弦大踩街”,众多南音弦友列队,沿澳门马场海边马路——祐汉新村第二街——永康街——民众联盟会的路线行进,众多澳门市民和游客纷纷驻足观看,并不时为精彩的表演而拍手叫好。

成立仪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民众建澳联盟礼堂举行肃穆庄重的郎君祭仪式。这一场祭祀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标出了南音艺术的中华文化属性。而参加了联谊会的海外华侨们,不计报酬,在侨亲社团和社会贤达中开展募捐活动甚至自掏腰包,组织了许多南音活动,在有力扩展联谊会影响力的同时,更显示出海外游子的那一颗颗赤诚的中国心。

2013年10月,由印尼系统方音乐基金会社长陈锡石独资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南音联谊会,在雅加达隆重举行了海内外南音大会唱;2017年11月,菲律宾国风郎君社社长、当时已年届九旬的爱国华侨陈天才牵头,在马尼拉成功组织了第三届联谊会的相关活动。在当届联谊会上,刘兰芳、姜昆、张振涛等众多曲艺界、音乐界名家专门出席了相关的研讨会,这标志着世界南音联谊会与我国曲艺界、音乐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并能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目前,第四届世界南音联谊会已确定由马来西亚相关方面承接,邀请函已于2019年底发出,但受到疫情影响,原定于2020年5月1日在吉隆坡和瓜雪暨沙白县分别开展的活动已经延期,但相关的准备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南音是一条维系海内外华裔感情的重要纽带,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也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特质是“世代相传”,并“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南音弦友在各种规模的海内外国际南音大会唱和不断拓展世界南音联谊会活动规模的基础上,会为持续推动南音的发展传播而贡献力量,让这条情感的纽带愈加牢固。

(作者:福建曲协第六届副主席、泉州南音乐团原团长)

猜你喜欢
南音泉州市联谊会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别开生面的“迎新春联谊会”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FATE, PLAY, LOVE
直面高考 我行我“数”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
“《中国摄影》走进东海”影友联谊会
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