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网络时代学生的成长量体裁衣

2020-11-16 06:04杨雪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班主任老师孩子

杨雪梅

笔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面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哪方面的问题最让班主任束手无策?六成以上的教师提到了“网络”。五花八门的游戏,层出不穷的APP,永远刷不完的朋友圈和小段子……这一切的 一切,都将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目光抓牢。

在成长与网络之间,班主任一直都在尝试将孩子拉到岸上来,似乎“网”海无边,唯有上岸方能修得正道。于是,就有了苦口婆心的规劝,生看硬防的禁锢,甚至不惜花大价钱往各类特长补习班里输送的花费。面对这种种现状,笔者也颇多思量:班主任的看管防护之术如果真能够解决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还会为这化不开的网患苦苦神伤呢?毫无疑问,在孩子和网络这解不开的纠葛间,成人做的多是些无用之功。

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网络为媒的时代,许多师长心中所幻想的让孩子下线离网状几乎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命题。因此,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我采取的方式是变堵为疏,为网络时代学生的成长因势利导、量体裁衣。

由“刷别人的圈”到“吸自己的粉”

学生蕊是一个“圈子迷”,朋友圈里谁出去旅游了,谁晒娃、遛狗了,谁做微商后又沉寂了,谁需要砍价、投票了,她都如数家珍。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分析:对别人的一动一举都那么关注的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别人的圈子里一有风吹草动,她总能第一时间伸出“大拇指”赞个不停?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过度关注别人的孩子其实更加渴望别人对自己的注意与肯定呢?

做了几次不经意的尝试后,笔者内心的猜测便得到了证实。“杨老师昨天给我拍的照片点过赞了。”“我朋友圈里发了个智力小测验,几十个人都没猜对呢!”从蕊的言语间不难体会到:于她而言,有人关注了就有了存在感。

“蕊,听说你把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读得非常通透了,杨老师真佩服你。”蕊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对历史典故兴味十足。待小学毕业时,不但把几千年的历史脉络摸得门儿清,还读了《哈佛中国史》、日本《讲坛社·中国的历史》等众多来自国外视角的研究著作。“老师,这个您都知道呀?”孩子有些吃惊,也有着掩藏不住的兴奋,她哪里知道我可是有备而来呢。“历史知识,还真是难不倒我呢!”

“你也知道,杨老师一直在推动全市的中小学生阅读,唉,要是孩子们都能像你这样爱读、善读就好喽。最近我发现很多人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完全是一无所知的,身为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发展历程这该是多么大的憾事呀!所以我接下来的阅读导向想更多地指向史学。不过,杨老师在这方面也是个门外汉。这不找你商量来了嘛!”

班上的孩子多把我这个班主任当成自己的“同党”。“同党”有困难, 在他们看来,是无论如何都要出手相助的,蕊也不例外,表示会全力支持我。于是,我趁机提议:网络时代,如果我们推书荐书的话大家肯定没有耐心去读,不如由蕊結合着自己丰富的学识,用独特的视角把各个朝代的关键事件做个梳理讲解,然后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发布出去,这样,关注公众号的人每周都有三两天可以读到一段简洁又精彩的历史。

当听说我会向全市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公众号后,蕊马上就开始行动。很快,这个由中学生创立的《说中国通史》栏目就吸引了全市中小学生的关注。蕊在归结设计的时候也是极具慧心,“南朝梁齐同根生 一笔写出两个萧”“女皇武则天日月当空 名相狄仁杰万世流芳”……一个沉迷于别人朋友圈里的孩子,因了这一特别机会而吸引了无数属于自己的粉丝。更重要的是,蕊总是在意别人的目光、别人的世界、别人的状态,那种浮躁的心绪因了这份“说史” 的专注而沉静了下来,在学习上自然是越来越入佳境了。

由“沉迷视频”到“痴迷创造”

文是个聪明、有想法的男生,但有段时间他的妈妈却无比忧心地告诉我:“孩子整个心思都在抖音视频上,拉都拉不回来!”更让家长忧心的是:面对沉迷的孩子肯定不能不管,但稍严厉一点,这个青春期的半大小子就剑拔驽张。

文的沉迷虽令人心焦气急,但我还是一次次告诉自己:要冷静,不要因为无效的说教破坏了我和孩子间原来和谐亲密的关系。对于沉迷者的转化,绝不是着急就能看到效果。反复地旁敲侧击,多方地问询探听,竟然被我归结出了文喜欢刷的视频类型:多是聚焦于技能和教程类。怪不得在许多班级活动中,我都觉得这个孩子的点子特别多呢。看来,迷恋于其中难以自拔的孩子也不是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样进行良性的转化。

带着挖金子般的探寻和专注,我还真在文的身上挖到了宝:让扑克牌立起来、让纸飞机飞得远、自制弹力投石器……文身上这些看似神奇的绝活儿里不正蕴藏了许多利于孩子们成长的科学知识吗?我一步一步地诱导:“你说,什么样的盐水中才能浮起鸡蛋呢?要怎么样操作这个实验?有没有科学根据呢?要不然别人会觉得你学过魔术呢!”借着这样的追问,我告诉文,我对他的这些小科技、小实验非常赏识,想邀请他利用钉钉直播给同龄人上一节科创实践课。

为了让自己的操作演示更直观,文邀请到了班上的“小电脑通”作为他的视频网络技术总监,还成立了临时直播小团队;为了让实验制作有理可循,他通过网络书籍查阅了大量的科学依据;为了让自己的解说浅显易懂,他一遍遍地修改练习着解说词……第一场钉钉直播“谁的飞机飞得远”吸引了近百人参与体验。

当所有人都对文的网络直播首秀表示祝贺后,我趁热打铁,和文一起将他的视频专场命名为“i科创”,并邀请美术老师设计了品牌LOGO,确定了每月两场以科技制作发明为直播主题的网络讲坛。为了备好课,这个沉迷看视频的男孩华丽丽地转了身,开始痴迷于科技制作和其中的理论研究。在全市举行的中小学生科技发明中斩获头奖后,文是愈发地享受自己动手制作并带领他人实践的快乐了。

由“娱乐八卦”到“聚焦成长”

我一直都知道班上的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微信群,也无比好奇他们在群里都做了什么、聊了哪些话题。无奈人在群外,始终不得入门之法。

是一位家长发来的告状截图帮了我的大忙。“杨老师,你说现在的孩子就知道追星、爆料、聊游戏,精力哪有一点是用在正事儿上的呢?”点开截图一看,可不,“xxx实在太帅了,这样的脸拍起照来肯定是360°无死角。”这是典型的花痴状;“我们‘老班看起来淑女一枚,行动起来风风火火,你们说她是不是矛盾附体了……”好吧,料都扒到我身上了;“猜今天打了几头怪?”这样迷幻的网络术语,我实在是不知所云。

转念一想,谁的青春不追星,谁的成长没八卦,谁的年少不贪玩呢,所有的言行都可理解。但是,如果能够让我找个机会介入的话,也许效果会大不一样。

于是,在等不来好时机混进孩子群里后,我决定自创机会,拉上班级中我的那几个“铁粉”学生也建了个群。我晒自己某天出游的穿搭,惹来几次点赞之后我借机谈谈自己对生活艺术和对美的理解;我也聊自己的偶像,分享在遭遇挫折后从对偶像人生经历中获取的精神力量;我回顾体验过现实、网络上玩过的游戏,剖白自己后来发现玩很无聊、生命无所归依的迷茫;我从孩子们的对话中捕捉他们的困惑和喜悦,顺势推荐起自己读过的类似的书刊读物……孩子们的世界里哪里藏得住秘密,慢慢地,有些孩子和“老班”拥有了特别亲密群的消息就藏匿不住了,其他的学生纷纷求“开门”。

把所有同学都吸引到由我掌控的群里后,我们也会继续聊孩子感兴趣的明星,但因为有我的体验和分析在参与,孩子们的崇拜中多了理性与审慎。针对社会上的某种现象和热点话题,我也愿意和他们“八卦”一番,但我的“卦”里更多的是辨析能力的提升和向善向美的引领。看似随性闲谈,我最终的指向都聚焦到了与孩子生命、成长相关联的那一面。

网媒时代,班主任何为?我想,与其因切不断的网生生拉开师生间的距离,倒不如变网络为资源,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人发展裁剪出合体的“成长衣”。这份裁剪,源于敏锐的捕捉,更源于智慧的转化。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班主任老师孩子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