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域化德育品牌创新的实践

2020-11-16 06:04钟晓云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安溪茶艺茶园

钟晓云

安溪是铁观音的故乡。我校地处安溪茶乡,茶文化已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茶人茶事等成为了助推学生过上有道德生活的最有效的载体。此外,我校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地学校,通过开展省级课题《茶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应用研究》,在“三全育人”过程中提炼出茶文化办学特色,并将其渗透到德育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茶的君子本性和茶文化与“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德育核心一致,茶文化蕴含的精心、匠心、仁心有助于培养学生专心致志、遇事负责、精益求精等优秀道德品质,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守正创新、内敛修身、与人为善等品质。因此,我校将茶文化中的礼俗功能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德育活动中融入茶文化道德教育,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德育品牌。

一、茶文化的实践载体及价值渗透

如果只停留在说教层面,价值观的教育就等于零。我校围绕茶文化德育品牌建设,对原有校园功能室、校外实践园、特色校本课程等进行系统规划,引导学生认知、领会、感悟茶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所在。

1.开设茶艺室

茶艺室从室内装饰到茶具的展示,从墙壁布置到灯光音乐等,给人以纯雅、脱俗的感觉,让人在平静、愉悦的心情中进入茶境。茶艺室定期举行不同茶品的鉴别和沏泡训练,定期举办茶艺培训和茶艺表演等活动。学校每周组织部分生性好动、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来茶艺室,教他们如何品鉴茶、茶叶,学泡功夫茶。由饮到品再到演,在古筝、箫等中国传统乐器伴奏中,学生不仅熟悉了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提升了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还能体会到茶道中蕴含的静心、仁心文化。茶艺室让喝茶从纯粹的满足生理需求上升为一种身心共同参与的精神活动,促使学生在品茶中体味精神的享受和思想的升华,对学生修身养性和学习礼仪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开辟茶实践园

学校在后山开辟了一片茶园,种植了安溪茗茶铁观音、黄金桂、毛蟹等名茶树种。在实践园里,学生与茶树零距离接触,掌握茶树的生长规律,熟悉茶园的日常管理,从中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还能在实践中提升尊重自然、珍爱生命、与人和谐共处、细致做事等品质。学校还开办了制茶工作室,购置了一整套完整的制茶机械。在茶叶采摘季节,学生将在实践园里采摘的茶叶送到工作室,学校聘请了制茶大师现场传授铁观音制茶工艺。学生目睹一泡好茶必须经过三大阶段和十道工序才得以完成,切身体验了铁观音制作工艺的复杂,感受到了制茶大师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开发《尚德》《尚学》《尚美》系列茶文化校本课程,构建一至六年级校本教材体系:低年段开设茶歌、茶舞、茶谜等课程,让学生初步感知茶文化的形式多样,感受茶文化带来的乐趣,提升自身文化艺术修养;中年段开设茶艺、茶膳课程,让学生感受茶的艺术形式之美,体验茶文化静心、仁心的道德功能以及茶的实用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高雅的情趣;高年段开设茶史、茶俗、茶诗等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和茶俗对安溪人民生活中的影响,感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弘扬安溪茶文化,体悟茶文化中蕴含的静心、仁心、匠心等。

二、茶文化的学科渗透及教学策略

我校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优势,将基于茶文化的道德教育深度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用茶香滋养学生成长。

1.以茶文化活动之趣,习修身养性之道

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深厚的道德教育价值,如在茶叶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茶歌、茶谜、茶诗、茶联、茶艺、茶俗及茶故事等都是品德课堂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将茶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科德育实效。如,开展“我最喜爱的茶故事”“我是茶乡小歌手”“我是小小茶艺师”“我是茶乡小画家”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茶文化静心、匠心等道德力量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

茶文化中的诸多文化因素,如好听的茶歌、有趣的茶故事、好看的茶艺表演等,既充满乐趣又动态十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还有助于弘扬安溪优秀茶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优秀茶文化的魅力。

2.以茶文化和谐之美,行生态道德之责

安溪铁观音生态茶园和现代茶庄园建设,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这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等德育目标,能助推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对源于真实生活的事件,学生感同身受,有助于提升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如,我们结合茶园农药污染危害,告诉学生过度使用农药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减少这一危害,进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生态茶园建设可以提升茶叶品质,维护茶园原生态环境。此外,我们采用研学形式,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人的陪护下到附近的茶庄园研学,实地考察“套种绿肥、茶林相间、茶树留高、梯壁留草”的生态茶园种植模式,亲身感受山、水、林、茶、草和谐共生的茶园生态智慧,领悟茶园生态系统稳定性之于茶叶品质的重要性。

走近茶文化生态系统,拉近了课堂与生活距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丰富而完善的文化体验和价值认同,切身体会茶农的匠心独具,树立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的仁爱之心。

3.以茶文化待人之道,树文明礼仪之风

學生习礼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德性修养的自我提升。“客来敬茶”是安溪茶俗中最普通的表现,也是茶礼中最基本的准则。为此,我们设计“客人来我家”活动,并引导学生思考“客人来了为什么要泡茶”“泡茶时要讲究什么礼仪”“从泡茶、敬茶,想到了哪些生活礼仪”,学会“以茶待客”之道。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养成文雅、崇礼等品质。

茶礼不仅是外在形象的表达形式,也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展示。我们利用“茶礼”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通过设置情境或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礼仪的理解和认同,学会以茶待人、以茶会友,理解安溪茶俗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进而外化为日常的礼仪习惯。

4.以茶文化思源之情,立家国情怀之志

家国情怀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学生道德情感的产生来源于对道德的认知、感悟与思考。仅在课堂上进行简单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茶乡人以茶为荣,将身边优秀的茶人茶事引入课堂,借茶思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认同感与自豪感。

学生知道安溪茶叶出名,但不知道安溪铁观音文化也是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文化遗产,加深对安溪茶文化的认同,我们结合《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教学,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身边的茶文化“双遗”资料,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感受到了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匠心独具,爱家乡的种子开始在心中萌芽,同时激起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此外,我们拓宽茶文化教育途径,进行跨学科融合,让茶文化道德教育渗透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如利用语文课落实茶诗、茶联教育,在音乐课上教学生唱茶歌、跳茶舞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采茶游戏、茶艺表演等活动。简言之,我校发挥出学科教师在学科专业素养等方面的优势,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发挥出课程育人的作用,助推“三心”茶文化德育品牌建设落实到课堂。

我校开展“三心”茶文化道德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茶文化道德在地化教育以茶文化为核心,以“静心”“匠心”“仁心”为切入点,以德育活动为实践载体,以学科教学渗透为常态手段,使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最终实现茶文化道德价值的自主建构,并外化为日常道德生活。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安溪茶艺茶园
预防病毒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校园茶艺飘香
茶园观色
安溪铁观音秋茶飘香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
偶尔矜持,偶尔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