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分层教学及其应用

2020-11-16 06:04段爱华余必健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隐性内涵分层教学

段爱华 余必健

摘    要  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原则的合理选择。隐性分层教学是对分层教学的优化,是尊重个体差异的内在要求,是修正分层实践的重要诉求,是适应课程改革的现实呼唤。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性与人文性、时间性与空间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教学因素和教学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分层处理,通过异质分层递进方式实现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分层教学 隐性 内涵 价值 路径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其公平问题历来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划片分区和就近入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机会公平的难题,但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零择校”无形中加剧了生源质量不均衡状况,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取消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等“标签化”分层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众多中小学校积极探索不分校、不分班、不分科的隐性分层教学,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隐性分层教学的内涵阐释

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以人本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等为基础的,以因材施教为原则,追求学生个性发展的分层教学应运而生。虽然学界对分层教学的界定尚未统一,但形成了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基础上通过有区别的教学实现异步发展的共同特征。出于差异性公平和人格平等考虑,我们所讨论的隐性分层教学是一种渗透于班级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目标,以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综合考量,兼顾师生双主体作用,将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有机融合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的教学方式。隐性即内隐的状态,对教学对象分层时,在引导学生做出合理层次选择的基础上与教师达成共识,结果不对外公布。班级是指不經任何人为操作而自然形成的班级。“最近发展区”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制定的“跳一跳可够到”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综合考量是指分层不仅仅依照一个客观分数来判定,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综合表现和潜力,以便做出分层动态调整。双主体是指在分层时兼顾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师生自主合理选择的权利。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隐性在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走向显性,但这个由隐到显的过程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和自卑心理,同时有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和能力的提升[1]。

隐性分层教学在课堂实施中一般从教学因素和教学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分层处理。从教学因素的角度来说,首先,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做全面综合判断,把教学对象隐性划分为不同层次,只为教师和该生知晓,不贴标签和伤害学生人格;其次,根据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把教学知识划分为基础、变式和综合三类,供不同目标层次的学生学习,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等灵活的方式施教;最后,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要指向异步同归的多元考量。从教学活动的角度来说,会根据难易程度划分问题,并有针对性提供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会把作业练习分为必做与选做两大类,化解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提问与作业中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指导[2]。

二、隐性分层教学的意义诠释

1.实施隐性分层教学是尊重个体差异的内在要求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呈现出复杂性特点,在常态教学中较难协调[3]。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首要前提是要充分认识每个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目标分层、内容分层、评价分层等措施促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宜恰当的教育和提升。隐性分层教学的进行需要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综合性考量。它是在同一自然班级内,在遵循教学目标大方向的前提下,为了使学生能够接受最适宜的提升而综合使用多种教学策略的混合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能力分层和个别化学习的分层互动,充分利用学生个体差异性,使个体在集体共生中协调发展。

2.实施隐性分层教学是修正分层实践的重要诉求

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要求教师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和需求,以使学生充分发展。分层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在竞争与合作的良性互动中促进了集体的发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提升。但对分层教学的诟病主要来自于分层所带来的标签效应,给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的不良影响,所以难以得到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根据罗森汉恩博士研究,“优等生”“天才班”“低能”等极具等级色彩的名称标签,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并朝着标签方向发展。同时由于在同一班级内的分层,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期望值不同,表扬和批评的标准也会不一样,也会使学生对教师的部分教学行为产生误解,对学生心理调适造成不利影响。而隐性分层教学在保留分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可以有效规避这一不利影响。隐性分层会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分层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定的,而且是内隐的,只有教师和学生本人知悉,大大降低了标签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在这个差异区间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层次流动,对激发学生潜能起到了很好作用。

3.实施隐性分层教学是适应教育改革的现实呼唤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更新。班级授课制为适应机器大生产提供大量初等文化水平劳动力起了关键作用,也奠定了学校教学的基本形态。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的涌现。以同步化和标准化为典型标志的班级授课制难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人才的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众多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要因材施教来挖掘人才潜能,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合格优质人才。隐性分层教学是以人本主义等理论为指导,正视学生差异,通过分层指导和评价,培养个性化人才,可以有效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需要。

三、隐性分层教学的实践理路

实践是复杂的,充斥着许多不稳定因素,需要实践者有智慧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和各环节的衔接。在隐性分层教学实践中,需要实践者在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多种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好科学性与人文性、时间性与空间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以谋求分层教学有效开展。

1.处理好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分层教学的前提和难点在于分层标准的科学制定。当前大都按照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标准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制定能态和情态相结合的量表,经过赋值和数据分析,在访谈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自主分层选择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分层的科学性。如果分层教学缺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分层,分层教学必将流于形式,而在这些分层的科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人文性以及教育功能,密切关注各层次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帮助各类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获得持续稳定的提升。

2.处理好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关系

按照一定科学的方式进行的分层,一定时间内同类学生将会被归置在一个小团队或小组内学习,这里便存在着时间和空间调和的问题。从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终究在学习后会引起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变化速度和程度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可避免地要求进行分层的动态调整。调整的时间多久为宜?调整的空间是大是小?这些问题现实地摆在教师面前。调整太频繁和调整空间过大,势必会影响教学的连续性,也会增加教师负担;调整不及时和调整空间不足,又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担。因此,需要在保持教学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一个学期内对冒尖的学生、不合群等情况的学生进行一至两次的空间微调,同时树立组内榜样,加强组间互动交流,让各类学生在大集体和谐共生的环境中获得切实发展。

3.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分层教学虽然将教学对象划分成不同群组,但依然归属于同一个行政自然班级,依然要围绕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展开教学。基础知识能力目标完成是保底,教学进度和教学深度也是根据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一些拓展性的、能力进阶性的目标要从每一类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合理设定。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供课外延伸的内容进行学习;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可提供趣味性知识,并采取正向评价的方式,提升学习的信心,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吃饱”或“吃好”。

为了尽可能降低分层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分层教学实施时一般可采取异质内隐、分层递进的教学方式进行。具体表现为组内是异质的,组间是同质的,分层是内隐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分组讨论时,尽可能在原有分层基础上,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划归到一组,使新的讨论小组在成员构成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也更容易实现强弱搭配,组内互补,共同提高。这种搭配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对组内组间差异了解后所决定的,只有教师本人知晓,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学上的分层递进是指教学实施着眼于适应学生能动性和分层提高的策略。从分层角度说,教学要适应学情;从递进角度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设定目标层次,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分层与递进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所以,为了使各组之间的差异趋于最小化,讨论式的分组宜采用组内异质的处理方式,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组间同质,在隐性分层中使各类学生都实现异步发展。

四、隐性分层教学的优化建议

1.分层标准要多元

一般意义上的分层教学要遵从对象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辅导分层的过程形态,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可见,按照相对科学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是极为关键的。由于智力是最容易通过标准化测试检测出来的,也可以通过一个可视的、客观的数字来衡量比较,在可操作性上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长期以来被作为分层的重要标准,但其“标签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出现,像巴班斯基、霍华德·加德纳等人都提出了衡量学生学习的多元指标,特别是黛安·荷科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可供操作的检核表,结合对学生的动机、认知风格、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访谈调查,可以从个体差异性中找出相对比较科学的同类项,为分层提供有力参考。

2.尊重家长和学生

学生的成长是家校共育的结果,学校教育需要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为了避免家长对学校教育产生不信任感,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测试结果反馈给家长,并做好解释,让家长理解教师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宜的教育,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期,也缺乏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所以在分层教学实践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并积极与家长沟通,帮助学生做好调整,使他们在最适宜的位置接受知识和获得提升。

3.丰富教育功能

教育不仅教给學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让学生借助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分层教学也应该渗透“全人”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合理竞争之下,使之学会互相包容、互相帮助和互相理解,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让他们在隐性的分层学习中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郝玉晓.小学隐性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 杨艳.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隐性内涵分层教学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