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2020-11-16 06:04白金辉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整理分类情境

白金辉

在小学数学低段统计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引导学生获得数据的活动过程和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关注不够,导致他们数据分析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亲近学生实际的多样化的情境,唤醒其数据分析意识,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并完整体验统计活动中逐步形成感性的数据观念和理性的分析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一、设置“亲近”的情境,唤醒数据分析意识

合适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亲近数据,逐步唤醒、形成数据分析意识,从而借助数据判断,更好地解决问题。

1.设置“数据化”情境,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作为教师应设置数据化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让他们近距离接触“数据”、使用“数据”、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真正认识到“数据”是有用的。

(1)文字化,激发数据探索欲望。文字引述可以让学生对数据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数据的重要性。教师要把握数据收集和整理在整个数据分析中的重要地位,并设置一定的冲突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欲望,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数据分析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例如: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调查情况如下:男生:看课外书1人,看电视1人,踢足球8人,画图2人,踢毽子0人,玩电子游戏10人。女生:看课外书9人,看电视3人,踢足球4人,画图8人,踢毽子2人,玩电子游戏3人。二(1)班应该举行一次什么课外活动呢?

从上述一长串文字中很难看出喜欢什么活动的人最多,从而促使学生通过绘制复式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的方式收集和整理数据,再根据整理的结果进行分析。

(2)图表化,挖掘数据深层信息。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图表可以引导他们直观地查看数据的差异,从而更好地预测发展趋势。教师将数据以统计表、统计图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令人一目了然,使数据的差异和变化趋势更加直观、清晰,有利于学生挖掘数据深层信息。

2.设置“问题式”情境,激发数据分析动力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巧妙地利用这些问题设置相应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数据分析动力。

(1)基于生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小学低年级学生探究欲强,思维方式主要为直观形象思维。教师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解决生活中真实出现的问题,以唤醒他们的数据分析的意识。

首先,出现区分个数时,唤醒数据整理意识。学生在遇到区分两种物体个数的多少时,他们很想自己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统计,以调动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教师设置两个层次的活动,先“分一分”,再收集和整理数据。其中“分一分”,要求按自己的想法给书包中的书本分分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一数每类中的个数,记录下来,并阐述自己的想法。

其次,遇见极限思想时,唤醒数据比较意识。“班级内谁最高?谁最矮?”“谁一分钟跳绳最厉害?”“全班同学几月份过生日的人数最多?”……此类问题贴近低段学生生活,更能激发他们对统计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些动脑筋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解决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相关数据的比较才能得到答案。

(2)基于教材,创设提示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材中巧妙地编入了一些“提示语”,主要起到指明学习方法、揭示重难点等作用。教师基于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促使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首先,整合“泡泡”,创设情境。教材中可能会提供一些情景式的“泡泡”提示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在理解提示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或者创造性地运用。

其次,结合學情,灵活运用。对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提示语让这类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对数据分析观念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方法,给那些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3.设置游戏式情境,激发数据分析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生性爱玩,而游戏则能促使学生在积极投入的状态中主动进行数据分析。

(1)竞赛式游戏。竞赛式游戏在低年级课堂上运用较为广泛,教师可以创设此类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可以设置“剪刀、石头、布”游戏,谁赢的次数多谁就赢。

(2)合作式游戏。结合低段数学教材特点,教师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游戏,力求让学生在合作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如教学“分类”时,可分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方式分一分、记一记的过程。

二、关注“亲历”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对低段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是苍白的说教和空洞的讲解和练习,而需要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统计活动,在解决问题中建立一种认知,逐步形成感性的数据观念和理性的分析能力。

1.激活已有经验,奠定数据分析基础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引领学生开展统计活动时,应特别关注他们已有知识经验的激活,使学生感受数据分析的魅力。

例如,一年级已经能够根据颜色、形状或者大小分类,可以将同类物品按一定顺序排列等。教材把分类思想和统计思想结合起来编排,体会分类的必要性及统计图表的直观、简洁、清晰,教师可以分层次设计活动:分一分,按不同的关注点进行分类;摆一摆,用自己的方式(数数、符号、象形统计……)呈现分类结果;理一理,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聚焦本质问题,提升数据分析效度

课堂上,开展统计活动时,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思维集中点牵引到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促使学生边活动边思考、边思考边操作,从而自主体验活动本身所蕴涵的规律和数据的随机性。如设计开展“掷骰子”的统计活动时,为了让学生记录每个数字朝上的次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每掷一次前,都要先猜一猜、想一想:这一次抛出后朝上的数字可能是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焦点始终围绕着统计的本质问题展开,切身体验到每个朝上数字的出现都是随机的。

3.引导有序操作,领悟数据分析方法

低段学生的思维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其相应的操作行为也会呈现出无序性、无条理性,进而使学生统计操作时很难自觉根据统计的要求进行数据的收集、分类与整理。作为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日常操作习惯逐步过渡到数学层面的统计操作。

例如图1中提供的人物有男,有女,有大人,有小孩,“人”的数量就构成了“数据”的内容,采取以下教学步骤:

①初步引导——大人和小孩子各有多少人呢?

②追问再思——怎么样才能准确知道图中老师和学生的人数呢?

③重启提升——有人可能重新开始“计数“,有人尝试运用图形逐个计数和记录。

这样设计教学,学生易于操作且不易出错,且教师可以顺势引出利用表格呈现数据的方法。

三、回归“亲心”的生活,保持数据分析热情

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操作,以维持学生数据分析的热情。

1.深入挖掘图表,探究数据分析的意义

在统计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统计图表中的主要信息,提高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后,有教师进行了如下的练习设计:

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②哪两天销售量较多? 哪天最少?

③你还能发现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建议?

第③小题需要学生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让这些数据与实际生活相呼应。对洗衣机未来的销售进行预测,让数据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2.迁移学习经验,凸显数据分析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让学生体会数据调查、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如元旦联欢会准备买学习用品,结合已学的统计知识,组织学生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学习用品,设计购买方案。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①讨论购買方案的原则。考虑金额限定,调查学生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学习用品。

②制定价格收集方法。在遵循购买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比如有学生提出去文具店调查,有学生认为到“淘宝”或“拼多多”上寻找。

③决定购买方案。收集并呈现数据后,学生自主决定购买的方案。

教材来自学生来自生活,学生觉得亲近、熟悉,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3.体验实践活动,感受数据分析的作用

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学生不太容易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推断预测”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广泛地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通过设计实践方式、确定活动目标,让班级中的学生在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锻炼数据分析能力的同时维持数据分析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余淑芬.把握数据特性 灵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J].当代教研论坛.2019(04).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整理分类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给塑料分分类吧
整理“房间”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