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现象分析须强化证据意识

2020-11-16 06:04孔令强武国栋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小学科学

孔令强 武国栋

摘 要  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可以作为科学探究的证据来使用,其中不便于观察的现象需要模拟现象探索原理,遮蔽事物本质的现象需要跳出思维的局限,洞察事物本质。小学科学现象分析须强化证据意识,可通过一系列方法来实现,即:透视现象,增强证据的可靠性;放大现象,增强证据的可视性;累积现象,增强证据的说服力;关联现象,增强证据的有效性;反思现象,增强证据的应用性。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科学现象 证据意识 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指出:“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1]课程标准将证据作为论证的前提,突出了证据的重要性。如何在现象分析中引领学生认识证据、获得可靠证据、利用证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探索出一条通过分析现象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透視现象,增强证据的可靠性

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本质”一词中的“本”源于《说文·木部》:“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本”本义为树根,所以有“根本”一词。树根深埋在地下,由之而生发树干、树枝、花叶乃至果实。如果把枝干、花叶、果实比作可见的现象的话,那么深埋在地下的根须则可喻为事物的本质。透视现象就是看到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本质。

1.基于现象,寻找规律

自然界中的现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有的现象反映着事物的本质,这样的现象可以作为可靠的证据。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寻找现象之间的联系,运用各种方法寻找证据,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如探究“雨的形成”时,我们运用“现象类似,发现事物规律”的方法,引导学生多次观察夏季下雨前空气的特点,发现下雨前空气的变化总是相似的,从而总结出“夏季降雨这一现象发生时空气湿度很大”。

在探究下雨前燕子为什么低飞时,我们运用“现象关联,寻找因果联系”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下雨前空气湿度大,昆虫翅膀较湿,只能贴近地面附近飞行,这种现象与燕子捕食昆虫建立联系,从而找到燕子低飞的原因。

2.模拟现象,探索原理

自然界中有些现象不便于观察,导致学生无法触及现象的本质,难以获得直接证据。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现象,探索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出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的方法:模拟现象发生的条件、运动变化的轨迹以及现象的内部结构,进行实验观察,带领学生探索现象背后的原理。这条路径可以总结为:“建立模型——检验模型——解释模型——获得证据——探索原理”。如认识月相时,由于观察者观察视角的局限性,无法洞察到月相的成因。我们制作月相观察盒,建立月相成因模型;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月相,检验月相成因模型;通过月相变化规律,解释模型,从而推测出月相的成因。

3.审视现象,修正认识

有的现象遮蔽了事物的本质,这样的现象就不能作为证据来使用。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科学史,了解人类科技手段不断革新、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的历程,知道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认识不断加深,经历了艰难的不断修正认识的过程。例如在认识地球的形状时,我们引导学生重演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古人单纯地依赖肉眼观察,臆想的“天圆地方”认识——麦哲伦借助航船环球旅行的探索——人类借助航天器进入太空观测地球。

二、放大现象,增强证据的可视性

科学实验中常遇到一些微小的、不易被实验者或仪器直接观察或测定的量,通常为了测量精度,采用合适的途径、相应的装置将待测量进行放大后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方法,就是放大法[2]。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我们利用放大法,让证据变得“看得见”,可以提高获取证据的效能。

1.观察转移法

在寻求证据的过程中,一些实验现象并不明显,有的只发生了一些难以观察的细微变化,这时须借助其他物体,将观察点从原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通过观察其他物体的显著变化,推想原物体的变化,获得明显的证据。如研究声音的产生时,我们引导学生借助小球的弹跳放大音叉的振动、借助激光笔光斑的运动轨迹放大桌面的振动、借助录像设备用慢镜头播放橡皮筋的振动,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时物体都在振动。

2.材料替代法

在科学实验中,有些现象借助传统材料不容易观察到,须借助新型材料替代传统材料,利用新型材料的特性,将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呈现出来。如在研究热传导时,利用传统材料——铜铁铝作为实验对象,无法直接观察到热传导发生时的现象。此时,我们指导学生借助新型材料——变色油墨,利用它能随温度改变颜色发生改变的特性,将变色油墨涂在铁片上进行实验,通过油墨颜色的变化,可以推想热传导时的特点。

3.现象排除法

在科学探究中,面对质疑要拿出一些现象作为证据进行回应,排除不支持结论的一系列现象,有利于得出科学的结论。如在研究压缩空气时,有的学生认为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变小是由于部分气体溢出的缘故。面对这种质疑,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空气溢出,将注射器放入水中推动活塞时,一定会有气泡冒出;去掉作用在活塞上的推力,注射器内的空气无法恢复到原来的体积。学生通过实验,排除了两种现象,说明空气没有溢出,从而消除质疑,证明空气体积变小是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

4.技术支持法

在科学观察中,有时常规仪器不够敏感,测量不够精确,须借助数字化仪器,让测量的数据成为更有力的证据。如在研究力的大小、温度高低、声音强弱时,我们利用拉力、温度、声音等传感器,将轻微的变化通过数据显示出来。

三、累积现象,增强证据的说服力

科学研究中的证据多是以现象呈现的,现象中有证据,发掘现象可以获得更多的证据,有利于增强证据的说服力。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引导学生搜集不同的证据。

1.归纳类似现象,寻找支持性证据

在科学研究中,仅仅靠一种现象或一种证据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当某种现象要作为证据使用时,须归纳整理更多类似的现象作为支撑,才能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如在研究重力现象时,我们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下落时的现象,尽管物体的大小、轻重、运动轨迹各不相同,但是都会落向地面,这些现象具有相似性,都体现了事物的本质,都可以作为证据来使用,支持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落向地面的结论。

2.对比异常现象,寻找反面性证据

在探究事物的规律时,仅仅靠支持性的证据还不足以形成科学的结论。事物具有复杂性,总有一些异常现象挑战既有的认识,须修正结论,形成科学的认识。如在研究金属热胀冷缩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铜、铁、铝、锡、铅等常见金属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得出所有金属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锑、铋、镓三种金属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时,就改變了原有的认知,形成了科学的结论:大多数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扩展领域现象,寻找广泛性证据

科学规律具有普遍性。当我们研究某一事物时,可以联想到同一领域的其他事物,探究其他事物是否具有相同的性质,获得更多的证据,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如研究细胞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动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由此得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当学生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微生物时,发现细菌、真菌也是由细胞构成的。此时,学生得出了更为广泛的结论。

四、关联现象,增强证据的有效性

科学实验探究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现象和数据,它们是衡量实验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依据。“证人”“证言”“证物”是我们常用的判定标准,但被孤立的现象、缺乏联系的数据、毫无根据的流言,不能成为证据。因此,我们要寻找到现象间或数据间的关联,以此收集证据,关联证据,验证证据,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和结论。

1.现象附加条件,揭示变化规律

一个好的科学假设,需要有两个变量,即因变量和自变量。当寻求证据时,所需要的现象要与两个变量相关联,同时还要思考导致现象发生的条件,让现象附加条件,此时的现象就会成为证据。如探究一天中温度高低、物体影长、方向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为自变量,温度高低、影子长短和方向都是因变量。然后在不同时间段测量温度和物体影长,观察影子的方向,意识到只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关联时,现象才能成为我们所需要的证据。

2.现象还原条件,寻找问题根源

对现象的解读,须还原条件或者背景。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针对善于质疑的两小儿,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现象还原条件的策略,针对两小儿出现的“近大远小”“近热远冷”的思维误区,从太阳的直射与斜射对温度的影响、不同参照物对视觉的影响进行深度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比较两种不同的现象时,需要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如果证据出现了问题,将错觉代替了事实,就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3.现象转化数据,呈现变化趋势

在科学探究中,可以通过仪器将现象转化为数据,将数据进行关联,让关联的数据成为验证假设的有力证据,揭示现象的本质。如在教学沸腾时,为了揭示水沸腾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导学生在将水加热至沸腾再到持续沸腾的过程中,每加热2分钟测量一次水温,这样获得了10多组加热时间与水温的数据,学生将数据进行关联,画出变化趋势图,揭示水温的变化规律。

4.现象进阶本质,澄清事实真相

经验的复制、环境的局限、流言的蒙蔽,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眼界。跳出惯性思维,不轻易相信一面之词,多维度思考问题,将现象进阶本质,就是将经验进阶为知识,将知识作为有价值的证据,澄清事实的真相。如教学《小马过河》时,我们引导学生分析老牛和松鼠的“经验”,得出它们的经验对小马不起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一步分析得出小马过河的经验对骆驼也不起作用,意识到经验不可复制。怎样让经验变得更有价值呢?假如老牛、松鼠、小马建立统一的标准,亲自测量一下河水的深度,将经验以客观数据呈现出来的时候,不仅对将要过河的骆驼起作用,还会对即将过河的角马、斑马、羚羊等都起作用。

五、反思现象,增强证据的应用性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辨别的现象,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形成了以问题形式进行深度思考的认知工具。

你是怎么知道的?——考察结论的来源,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你确信这个观点吗?有哪些证据支持这个观点?有哪些证据不支持这个观点?——审视观点,考察观点的形成过程。

这些证据可靠吗?哪些证据说服了你做出了这样的判断?——考察证据的来源,比较不同证据的说服力。

你考虑过其他的观点吗?哪些证据支持着其他的观点?——考察对方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

看到这些新的证据,你还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吗?你会放弃哪些观点,为什么?——考察是否有尊重证据的精神。

你想过协调这些观点吗?你的观点会有哪些改变?——考察不同观点的协调能力。

通过使用反思工具,让学生掌握一套多维思考的策略,增强证据意识,学会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利用证据进行思考。

综上所述,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需要以分析现象为基础,以获得确实的证据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3]的意识为宗旨,以使用认知工具为策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活智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王强,郑萍,郭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 胡适.胡适谈治学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王 颖]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小学科学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