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量化考核不可舍本逐末

2020-11-16 06:04胡小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细微处树人立德

胡小芳

前段时间,在学校德育处的工作例会上,一位班主任抱怨道:班上有个叫涛的男生,个人量化评分已经“负300”多分了,现在他干什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找他谈话,人家常常不咸不淡地来一句:“不就是扣分吗!”班上划分学习小组,因为小组也要量化评分,所以没有一个小组愿意接收他……看着班主任一脸无奈的样子,我了解到原来班主任制定量化方案细则后,便交由班上的学生干部记载量化,学生汇总后上报班主任,班主任再通报量化结果。由于涛的量化开始时大多是扣分,班主任刚找他时他还有些在意,一直努力想把分给加回来,可后来就渐渐麻木了……

无独有偶。听着他的叙述,我忽然想起德育主任时常在学校例会上反映的现象:经常有班级的违纪学生为了把被扣的分给加回来,跑到德育处来打听,希望安排他们搞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是可以奖分的),还有的同学被扣分后故意将自己的钱交到学校说是捡来的,学校一旦表扬,也可以加分……

出现这些怪现象,其根本原因是部分班级在量化考核导向上舍“本”逐“末”——舍“育人”之本,逐“分数”之末。

量化评分是目前许多学校常用的管理措施。学生量化评分的根本是立德树人,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习惯上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最终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富有个性的好学生。量化评分,是班主任加强学生管理、提升管理效能、让班级从管理走向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能够让班级在短期内营造积极健康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管理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日常学生管理中,班主任片面地、单纯地、过度地看重量化评分,极易在学生中造成“以分数论高低”“以分数论好坏”的错觉,让少数学生误入“为了量化而加分”“为了加分而加分”的岐途,甚至使极少数学生走向班级管理的“对立面”。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量化正本清源呢?首先,量化要坚持激励性原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量化,最终是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因此,具体实施量化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淡化“分数”本身,关注学生行为。要坚持以正面教育和正向激励为主,善于于细微处挖掘学生的优点,成就学生的亮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展示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要善于于细微处发現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不断的提升中收获成长的自信。班主任可以深入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或潜能,对症下药,积极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或“用武之地”,让他们找到存在感,再适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重拾自尊,找到自信。

其次,量化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量化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就量化功能本身而言,它是为学生生命成长、生命发展奠基的,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二是就量化的内容而言的,它必须动静结合,班主任要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发展来不断地更新和调整相关内容,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中的涛被扣了300多分,固然与他自身存在很大关系,但作为班主任,我们也要认真反思,结合学生情况适时地调整,让方案更优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方案中找到成长的动力和方向。

此外,学生量化还应坚持差异化原则。班主任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要善于结合他们的特点,采取“私人定制”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张弛有度的“个性化”量化套餐,让他们在特别的“尺子”下成就自我,成长自我。

教育是唤醒,是激励,是鼓舞。教育者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让学生在量化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细微处树人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从猜测到求证,从感知到总结
Gwendolyn Brook
生本课堂,于细微处见精彩
于细微处雕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