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服务意识的培育实践
——以高三一轮复习为例

2020-11-19 08:05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5期
关键词:林则徐立德高三

安徽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2019 年11 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印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做出了坚定回答:坚持价值引领,确保立德树人在高考中的落实力度和落实效果,确保高考评价的正确方向,这些为高三一轮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行动指南。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就是“立德”的具体实践之一,培养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是“树人”的具体体现。笔者将高三一轮复习与青年志愿服务意识有机结合,浅谈立德树人视域下志愿服务意识在一轮复习中的培育实践,以求教于方家。

一、回顾高考真题,感受服务意识

例1.(2019·全国卷Ⅰ·28)表1 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上述三人最初都是科举出身,但最后都投身实业,从事工商业,这反映了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故B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科举人才转向实业,并非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A 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被抛弃”夸大其词,可以说“受冲击”,C 项错误,故排除;D 项“居于主导”夸大新式工业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高考命题人为什么会选择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川沙县的部分科举人员作为材料呢?纵观晚清时期,科举人士数量众多,而这几位科举人员偏偏没有走传统的仕途之路,在时代的大潮流下,毅然选择了一条“实业救国”之路,这不正是高考“立德树人”的价值要求吗?他们志愿服务社会、力挽狂澜的精神不正是当今青年学生要学习的吗?那么,在高三的一轮复习教学中,如何培育青年学生才能使其具备崇高的志愿服务意识呢?

二、创设人物情境,唤醒服务意识

在高三的一轮复习中,情境教学法经常被使用,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人物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

例如,在《鸦片战争》的一轮复习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以林则徐这一人物的大起大落、喜怒哀乐等为主线,将人物的经历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形式呈现,学生便可了解林则徐说出“鸦片一日不除,本大臣一日不回”这句名言的时代环境。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林则徐是一位称职的官员,一位不忘初心的大清官员。至此,林则徐志愿服务于大清政府,志愿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良好形象跃然纸上。

近年来,全国卷有多套试题旨在通过人物考查学生的服务意识,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47 题展示了全国劳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的材料,本题意在唤醒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意识;2018 年全国卷Ⅰ第31 题呈现了1953 年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漫画,该试题的立意也是弘扬公民服务国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意识;2018 年全国卷Ⅱ第31 题给出了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试题意在说明女性正成为服务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所以,寓教学内容于具体人物情境之中,既达到了对主干知识的讲解,也在一轮复习中明确了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还符合国家的价值引领,可谓一举三得。

三、贯彻动态教学,渗透服务意识

动态教学是相对于静态教学而言的,静态教学是指传统的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活动,而新课程改革下应运而生的动态教学则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打破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和模式化,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促使学生能有教材之外的收获,促进学生服务意识、立德树人品质的提升。

在《鸦片战争》的一轮复习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系列问题,循序渐进地渗透服务意识,落实家国情怀。笔者设计如下问题:这样一位忠君爱国的晚清政府官员,英国侵略者会放过他吗?阿谀奉承的直隶总督——博尔济吉特·琦善会嫉妒他吗?道光皇帝会信任他吗?面对英军船坚炮利的威胁,林则徐会何去何从呢?

在学生对林则徐初步形成良好印象的基础上,笔者迅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贯彻动态教学理论,带着问题继续和学生共同探讨林则徐胸怀天下的人物品质,提升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渗透志愿服务意识。在动态教学互动中,学生的体验得到了提升,情感认知得到了升华。

又如,在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的原因时,既要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进行分析,还应从科学家这一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可搜集、展现具体史料,如钱学森历尽千辛重回祖国的故事,让学生在获得历史解释的同时,体会到服务社会与国家这一品质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具体复习过程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历史解释,还要时刻渗透服务意识。

四、推进深度学习,强化服务意识

高三一轮复习绝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还应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培育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深度学习是指在基于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新事物,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策略。它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深度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改变思维方式,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达成理解知识的最终目标。

在复习完《鸦片战争》一课的主干知识时,笔者再次深化创设情境。学生在微课视频中激发了情感,在交流互动中得到了价值认同,但学生感觉所学知识还不够,又纷纷查找战败之后的林则徐做了哪些事(课本知识的外延)。学生找到了以下材料:

材料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道光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道光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道光三十年九月(1850 年10 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十月抱病起程,1850 年11 月22 日病逝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

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闻讯为其撰写挽联,对其一生人品和功绩进行了全面和崇高的评价:“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雅范;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咸丰元年(1851 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整理自林庆元《林则徐评传》

通过查询资料,学生对林则徐的一生有了全面的认识,感悟出林则徐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一个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种子已播种在学生的心中。课后,学生又搜索到了若干林则徐的诗词名句,通过诵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向英雄学习、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

又如,在复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1)孙中山的救国道路和理论是如何变化的?(上书李鸿章寻求变革、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2)以上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对国情认识程度的加深)

通过以上复习,既达成了深度学习的效果,也能使学生从本质上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理解那段历史,体验时人的服务意识。所以,教师还需在深度复习中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

高考明确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人才的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根本,体现为立德铸魂。高考试题一定会体现这一核心价值,因此,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应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与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情趣及崇尚劳动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立德树人等价值观念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在高三的一轮复习中,教师需要将知识的讲解与服务意识的涵育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个历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具体的人物,离不开特定的时空,更离不开立德树人价值的引领,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更需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价值引领,使学生能透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学习,真正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猜你喜欢
林则徐立德高三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选修3—1、3—2)A卷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三·共鸣篇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我把高三写成诗
杨文仁连环画《林则徐》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