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能力导向 彰显核心素养
——基于“维新变法”考点的优化备考策略

2020-11-19 08:05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5期
关键词:变法考查历史

浙江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卷中,“维新变法”的考查次数较多,这体现了其在中国近代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如汤志钧先生所说:“尽管它只是昙花一现,但引发了社会的变动、思想的转移,它的启蒙作用不容低估,虽然它仅仅走了第一步,却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步。”分析命题特点,探寻试题的价值立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命题方向,为高效备考提供指导。

一、挖掘材料信息,把握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能力是学生成功地获取、加工历史信息,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个性心理调节。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史论结合的逻辑表达能力。对材料信息的挖掘和解读,需要学生结合特定的历史时空,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

在近几年的高考卷中,对“维新变法”的考查常涉及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认识史事的能力,需要学生结合时代环境、阶级特性、人物处境等要素判断历史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例.(2015·山东卷·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1 所列为1949 —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C )

表1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该题应关注“1949—1978 年”这个时间段,当时的国内史学研究界侧重于革命史观的研究,注重阶级斗争史研究,对戊戌变法研究的成果较少,学生需要了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史学研究会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2015 年10 月浙江选考卷的第7 题从近代各派别宣传的口号着眼,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演进”的发展历程,强调历史的时序性特征。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倡导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严复翻译《天演论》所主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思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循序渐进、不断拓展。学生应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明晰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时空下发生的,在分析、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时,需要了解当时的时空环境,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特定历史时空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表2

从以上试题可见,挖掘材料信息是高考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强化史实记忆,把握时空联系,逐渐构建起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复习备考的立足点。对史料进行解读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的“连续变化”,以此梳理基本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归纳其阶段特征。

二、贯通思维逻辑,建构历史解释

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历史逻辑思维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历史的学习是“求真”的过程,事实判断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在完成事实判断后,教师需要经常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以促进学生进行历史的因果判断。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其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迁移能力,要求学生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教师可以结合维新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从如何宣传变法思想、如何应对变法的阻力等思维角度建构维新运动如何开展的合理解释。

(一)从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着眼

表3

通过分析上述试题的考查角度可以发现,教材基础知识是高考考查的立足点,这要求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依托教材,梳理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引导学生准确认识维新思想的价值追求。维新派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代表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家提出“伸民权”“设议院”“废科举”“变官制”等,主张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来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表明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已经从器物阶段上升到制度阶段。

(二)从如何应对变法阻力着眼

维新变法兴起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维新派调整策略,用“妥协”的方式减轻变法阻力。在封建保守势力较为强大的背景下,维新变法要在旧政府的基础上开创新局面的难度颇大。近代中国新旧嬗变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维新派寻求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运用“托古改制”“会通中西”等方式减少阻力以推行变法无疑是理性的策略。

表4

(三)从突破思维定式着眼

高考试题引入史学研究的新材料、新情境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考查学生“论从史出”、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常会简单地把慈禧太后当作封建顽固派,认为其始终在阻碍变法的推行,但这有悖于历史真相。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慈禧太后基本是默许并支持光绪皇帝领导下的康梁维新变法的,慈禧提倡渐变,强调政局稳定的重要性,学生应由此认识到,当时的当权者主张有条件地支持维新变法。教师应依托高考试题,引导学生拓宽认知视野,对历史事件多进行批判性思考,基于史料解读,对历史人物“多一分理解之同情”的理性评价。

表5

三、体悟思想价值,彰显家国情怀

高考试题承担着价值引领、发挥育人导向的作用。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历史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体验和理解,形成历史的认同并内化,继承人类传统以养成人格和生成智慧,引导学生体验民族的历史,养成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与道德。

(一)从救亡图存的角度着眼

维新变法兴起的历史背景是甲午战后清政府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近几年的高考题常从救亡图存的角度考查维新变法,彰显维新运动的爱国性。

表6

在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激发国人奋发图强的民族意识。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自然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严复警醒国人要顺应进化规律,为民族的救亡图存而奋斗。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从思想启蒙的角度着眼

从文化史的意义看,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先声”。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正如陈旭麓所言:“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表7

高考题多从思想启蒙的角度考查维新变法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维新思想“启蒙性”的主要表现、作用等方面来加深学生的认识。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带来了思想启蒙的社会效果。

(三)从移风易俗的角度着眼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化转型、移风易俗的运动。维新派反对重男轻女的封建礼俗,主张兴女学,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兴起不缠足运动,反对封建迷信……这些主张大胆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推动社会习俗的改革。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应关注维新派在改变缠足陋习、兴办女学、变革服饰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中所起的进步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影响社会习俗变迁的历史因素。

表8

19 世纪末发生于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是具有全球视野、近代知识、苍生情怀的知识分子和具有世变忧患意识的统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生存危机,面对传统文化价值、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系统性危机,自觉采取的、全面的现代化变革的大胆尝试。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价值追求,既为了适应近现代世界潮流,追求民族生存和国家富强,又为了追求人类的终极价值,建设人类生活的自由家园。

通过对“维新变法”考点的梳理,教师应使学生重视解读材料信息、把握核心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更应让学生体悟维新思想家的仁爱价值、通变智慧和改革勇气。正如胡逢祥所说:“通过历史教育培养认识历史真相的科学态度、求真意识,滋养民族自强和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获取知往鉴来的智慧。”这也正是历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培养具有国家历史认同、开阔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职责所在。

猜你喜欢
变法考查历史
徙木立信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徙木立信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反复变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