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史料为例

2020-11-22 02:07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史料

■何 宇/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06年开始在高校增设的“两课”新内容。该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懂得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既然该课程选择从历史角度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如何透过历史事实观察事物,分析道理。

古语云“读史使人明智”,用历史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道理可以有效的增强观察和分析的准确度、客观性和前瞻性。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掌握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于如何有效提高史学素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学典先生曾提出过基本方法。即从“功力”和“见识”两方面来提高。“功力”指的是历史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史料等等的掌握能力。“见识”指的是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问题的能力。丛中我们不难看出,“功力”是“见识”的基础,只有史学“功力”深厚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运用历史的“眼睛”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专业领域中的历史学习如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都应把提高学生的史学“功力”作为最基础的环节。而这个环节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其中最为基础的是使学生掌握更多准确的历史知识。众所周知,历史知识需要载体,我国汗牛充栋的史籍便是历史知识最好的载体,因此要更多的掌握历史知识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历史书籍。历史书籍主要分为两种,即现代研究性史学论著和史料。由于白话文的推广和普及,学生阅读现代历史书籍的难度虽说也存在,但相对较小。阅读障碍比较集中的体现在用文言著述的古籍之上。故笔者就如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的相关问题,以清代商业发展问题的相关史料为例进行探讨。

谈到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薄弱点在哪里,如前文所述,这种能力的薄弱是由于白话文的推广使用似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变得很有限,大多仅限于初高中书本里文言选段,故欲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增大阅读量是首先要做的工作。只有对史籍的接触达到一定数量,才能真正提高理解能力,降低排斥感。下面我们以几条描述明清时期丝织业贸易发展的史料为例:。如宝庆府邵阳县“杭绸、宁缎、湖绉,今市肆所售者,皆江苏、浙江产也”①。据褚华《木棉谱》记载,上海生产的棉布“常供数省之用”“苏布名称四方”。钦善更是对当时的商人从事棉布贸易的情况做了一番颇为细致的描述,“冀北巨商,挟资千亿。岱陇东西,海关内外,券驴市马,日夜奔驰。驱车冻河,泛舸长江,风餐水宿,达于苏、常。标号监庄,非松不办。断垄坦途,旁郡相间”②。江南地区的棉纺织品是通过无数大商人的辗转贸易才得以行销天下。瓷器和铁器更是在明末便加入到远距离贩运贸易的范畴之内。瓷器的输出以景德镇为最,据明代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书》记载:嘉万年间,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以上为描述我国明清时期丝织业发展繁荣情况的几则史料,我国古代丝织业极为繁盛,丝织品在海外贸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此项内容学生通常都比较了解,故学生对此类史料的接受感更强,排斥感更弱,故适当增加史料篇幅既可满足提高学生史料阅读量的要求,又不会明显提高学生的排斥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针对全国各个专业大学生的课程而不是历史学院的专门课程。由于授课对象大多不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平时史学功底的积累毕竟有限。故在授课的方方面面都应特别注意其与历史学专业课程的差别。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即是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其余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众多理工科学生,自基础教育时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史料的接触情况与文科生尤其是历史学院的学生相比即较为薄弱。阅读史料的能力通常更为薄弱。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史料的选取应注意难度选择。尽量不要选取《尚书》《诗经》等艰深晦涩上古史籍和以清代“乾嘉学派”为代表的的虽时代晚近但极端晦涩的史考据典籍。我们以描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史料为例:苏州“货物辐辏,四方旅寓之人,皆在其地开张字号行铺”,“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院、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③。乾隆二十四年(1759)苏州画院画家徐扬画的《盛世滋生图》,画有50多个行业的230多家店铺,除经销苏州本地商品外,还有广东、四川、福建当时前去谒见乾隆的英国使团曾路过杭州,在归国后写的见闻录中对杭州有这样一段记载:“城内人口繁盛程度同北京差不多……主要街道上大部分是商店和货栈,其中许多规模之大不下于伦敦同类栈房。”④当时杭州城内居民中商人比重很大,据《杭州府志》载康熙年间“杭民半多商贾”,另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杭俗之务,十农五商”。在一个以农为本的传统经济形态下,农商能达到如此之比例,足见杭州商业的繁荣程度之高。当然,其他地区也有商业很发达的城市,如镇江“四方商贾,群萃而错处,转移百物以通有无”⑤,芜湖“市壓鳞次,百货翔集,文采布帛鱼盐,繦至而辐辏,市声若潮,至夕不休”⑥,德州“水陆相交,轮帆毕集,人烟稠密,商贾纷纭”。以上史料的选取考虑到了史料描述的客观性和生动性的结合。更容易理解,可读性相对较强。对非史学专业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接受。

由于现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网络搜素的日益发达,学生了解历史信息的渠道未免良莠不齐。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历史功底相对单薄,面对海量的信息缺乏准确快速的甄别筛选能力。这种情况部分导致了一些并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历史信息在学生群体中传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通过提高学生此种能力使学生更多阅读正规历史典籍成为可能,并以此使学生更多掌握客观准确的历史信息,防止不实信息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综上,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任课教师,只有以积极的热情和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注释:

①光绪.桐乡县志(卷七)食货下·物产[M].光绪十三年,1887.

②钦善:.松问.皇朝经世文编(第3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③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四杂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9.

④(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叶笃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⑤康熙.江西通志(卷九),康熙二十二年,1683.

⑥嘉庆.芜湖县志(卷一).风俗,嘉庆十二年,1807.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史料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