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与特点评析
——基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2020-11-24 07:45孙铭珠尹志华
体育教育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专业

孟 涵,孙铭珠,尹志华

(1.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青少年体育教育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 200241;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体育教学部,上海 201620)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等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强调了新时代下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紧迫性。但是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师研究[1]相比依然存在差距,体育教师边缘化、体育教师转型难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2]。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国内体育教师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发展趋势,指导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本文对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有关体育教师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于2019年11月1日—3日在中国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近4 0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以“体育的科技力量”为主题,针对我国近年来体育改革、体育强国建设等热点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大会设立了120多个专题报告会场,涵盖体育学科全领域。体育教师研究属于学校体育学范畴,会议共有60余篇体育教师的研究文章[3]。通过分析这些文章,旨在梳理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

1 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分析

1.1 体育教师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体育教师基本理论问题方面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体育教师价值取向与形象建设、体育教师治理与优化途径。

体育教师的价值观与形象树立作为中介因素,影响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与学。朱乔的《体育教师价值取向研究》认为体育教师价值取向包括:学科掌握、学习过程、自我实现、社会责任、生态整合等。尚力沛的《论体育教师文化自信》则认为,体育教师应该树立文化自信,做有道德情操、有使命感价值感的体育课程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者。赵磊在《体育教师公众形象建设的内在困境与优化路径》中进一步指出,应唤醒社会公众对体育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作为改革推进的依据,引导着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尹志华的《体育教师教育治理的目标与实现路径研究》认为,体育教师教育治理目标是促进培训正规化、提供高质量的发展平台;提升社会认可和教师队伍内在认可;联合各组织共建体育教师教育发展新模式;推进职前、入职、职后教师教育发展一体化。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机构设立和行政监督,教师提升内省和自我发展意识,实现困境自我突围等可实现体育教师队伍的治理目标。潘建芬的《新时代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分析与配置优化策略研究》则从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优化角度,提出应增加体育教师编制,保障体育教师基本配备,精准培养乡村和小学体育教师,加大体育教师研究生培育力度,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等。武科阳在《高校体育教师流动性研究》中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教师的流动性对体育教师队伍优化的意义,认为教师职业的非固定性、非终身性使流动性成为可能。

1.2 不同阶段体育教师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师培养方面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职前体育教师培养、体育教师入职培训和职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本次体育科学大会有关职前体育教师培养的研究成果颇多。张秀丽等的《新时代中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重组的理论研究》认为,我国应将体育教育专业更名为体育教师教育专业,精准突出职前体育教师培养的主体。侍崇艳等人的《基于SWOT分析的体育教育专业“SHM”品牌定位研究》则从品牌效应角度出发,认为品牌专业是教育品牌建设的必然选择,品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其他毕业生特质更加突出。郑歌德等人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对高等体育院校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一文中也持相似看法,认为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可以促使体育教师培养质量提升。除此之外,周原原等人的《体育师范生核心素养要素及培养路径研究》认为如何提升体育师范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应成为当前体育师范生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之一。周鹏等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的途径研究》从实践技能的角度,提出应将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融入体育教育课程中,改变职前知识技能培训和入职后实践操作的割裂现状。陈栋的《法、美、中三国体育教师教育比较管窥》则通过中西对比得出,我国的体育教师培养相比美、法两国更加粗放,认为推动我国体育教师精细化培养的途径包括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提升人文素养;建立体育教育专业分流机制;加强通识教育,提升体育专业教育比重,理论实践相结合,细化学段教学差异。

部分学者在本次体育科学大会上就体育教师入职培训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王艳伟在《初任体育教师如何走进实践共同体》中指出,初任教师对共同体文化缺乏了解、内心没有做好准备和缺乏自我调整策略、新教师和老教师双方没有等量的实践投入等,都是造成初任体育教师难以融入实践共同体的原因。初任教师自身、学校和培养院校三方应共同发力,解决初任体育教师难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难题。

职后体育教师培养是实现专业化的必由之路。赵进等人在《文化适应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课程改革适应及过程研究》中从文化适应角度窥视了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消极现象。结果表明老教师的适应阻力大于新教师,且适应过程受到个人认知因素与社会支持两个维度影响。宫乐贞在《高校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调研与分析》中对此提出解决办法,认为可以采用互联网+比赛的形式开展高校体育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提升职后体育教师教学质量。陈慧芳在《论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研员专业研修》中则从体育教研员的角度出发,认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研员专业研修可从个人、团体模式、互联网+慕课、名师工作室等方面进行。体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职后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界对此已达成共识。例如李健在《基于体育“课例研究”的名师培养研修方式思考》中认为,基于“课例研究”的体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方式是进行职后培养的有效途径。黄桂昇在《湖北省中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现状、运行机制及改进策略研究》中也持相同意见,他认为名师工作室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建设并不成熟。但工作室的存在对促进职后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发挥着推动作用。

体育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体育教师教育者的支持[4],但目前国内对体育教师教育者的关注较少,本次体育科学大会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钟晓露等人在《基于CitespaceⅢ的教师教育者研究现状》中指出,我国对体育教师教育者的研究起步尚晚,国内在此研究领域空白较多,但研究内容也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发展。李俊辉的《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的审度与思考》认为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面临以下几个问题:未形成有效的准入制度,队伍建设机制尚未健全,教师教育者认同感缺失,基础教育素养缺失,专业化发展目标不清晰,专业发展方式单一。建议借鉴国外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体育教师教育者共同体,促进高校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合作交流。韩妍的《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师资现状及培养途径研究》认为应通过严格教师教育者准入资格、提升师资实力、完善教师教育者职后培训制度、提高教师教育者科研能力等方式提升师资质量。

1.3 体育教师质量评价研究

体育教师评价方面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能力测量模型、教师资格证考试等方面。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对体育教师质量起到规范与监测的作用。对此,高干等人的《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综述》认为应该基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明确的体育教师特性划分,建立统一的测量评价体系。刘洪涛在《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建设方向的探索》中对此则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标准的建立不能忽视教学教育情景化与教师的师德建设。王哲的《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认为我国加快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同时能充分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 PCK)是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成为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的一种专业属性知识[5],是衡量评价体育教师质量的指标之一。PCK 不是单一的知识,而是一个动态积累与多种知识相互影响、在真实情境中通过积累经验与自我反思、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张晓玲等人在《教龄越长教得越好吗》中提出体育教师在教学水平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并非与教龄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调查发现,随着教龄的增长,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增加,但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与退出行为,应重视教学经验积累对PCK的发展。此外,展恩燕等人在《我国幼儿教师PE-PCK的储备与提升策略研究》中将视角投向幼儿体育教育,幼儿园体育教师多非体育专业出身,体育课多由普通幼儿教师组织完成,所以导致普通幼儿教师体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如何实施教学的策略概念不清晰。在这样的背景下,缺乏 PE-PCK 的幼儿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时面临众多困境。古雅辉在《PCK视域下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探究》中则从PCK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关系出发,认为 PCK 是在教学实践中建构的,也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体育教师教育能力测量模型对于评价体育教师质量也有积极意义。王硕在《体育教师多学科能力提升与优化》中指出,通过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能力指标的构建,可以评价测量其教育能力,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唐涓铭等人的《改进BSC模型下的高中卓越体育教师评价研究》认为,在改进BSC模型基础上构建五维三级高中卓越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客观公正评价体育教师综合能力。

体育教师质量需要专业系统的评价认证机制,教师资格证是最广泛使用的评价方法之一。唐灵芬等人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资考试的相关因素研究》认为,教师资格证自2015年变为国考,题目设置重视对实践与综合能力的考察,且难度有所提升;因此各高校体育教育培养方案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教师教育类课程以及增加实习课时。实际上,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的确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但也能够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深刻反思[6]。

1.4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关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国内外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愿景等方面。

胜任力模型可以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提供依据。刘晓旭的《小学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认为,小学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是评价体育教师绩效水平的依据,其构建的小学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包含了8项鉴别性胜任力。基准性胜任力包含14项指标,是所有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入职标准。李丹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胜任力构成因素实证研究》中提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胜任力构成因素包括教师特征、教师教学技能、教师职业认知、教师个性、教师知识能力五个方面的因素。建议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强化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培训,关注个性发展避免职业倦怠,大力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胜任力。

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首先要厘清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李铭函在《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追求》中指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内生性、阶段性、封闭性等特点,并且呈现出人文、生态、融合新取向。高晴晴等人在《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缺失现象及其回归》中提出解决方案,认为应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两个阶段,注重对我国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招生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大政策支持,提供多渠道的培训机会。

国外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为实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提供参考。本次体育科学大会,有关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孟璇的《国外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我国体育院校的启示》认为,我国高校应该开展注重本地特色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校根据实际确立奖励激励制度,体育院校应该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一体化,避免教师培养过程的割裂。

基于国内外的发展差距以及时代的要求,我国学者提出了关于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孙晋海的《体育教师多学科能力提升与优化》提到,多学科能力发展是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石,多学科能力包括多学科知识体系、多元育人方法、多学科研究能力。王健的《时代的呼唤:体育教师向体育健康教师的转换》从体育教师身份转变的角度出发,指出体育教师向体育健康教师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健康第一”理念下的历史选择。朱元利的《新时代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则从社会学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体育教师专业化就是体育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属于缄默知识,具有特殊性,因此需要在真实情境中不断实践获取经验并且依赖于个人努力。

1.5 体育教师特殊群体研究

体育教师属于教师的一部分,面临边缘化的困境。在体育教师中又包含着体育教师特殊群体,隶属于更加边缘化的群体。关于体育教师特殊群体的研究主要包括特殊体育教师研究、幼儿体育教师研究、女性体育教师研究、非城市体育教师研究等。

欧洲是特殊教育的发源地,欧洲适应体育教师的发展经历了兼职到专职、专门到专业、数量到质量三个阶段。彭续文在《欧洲适应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中提到,我国适应体育教育相比欧洲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应该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学科专业精准定位、优化特殊体育教师的课程体系;制定职业准入标准等。邓玉金等人的《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突围路径》谈到资源供给是特殊体育开展的重点,应该在现有的体制下增加特殊体育教育院校和专业的开设,完善特殊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制定资格认证制度,打破资格“终身制”。特殊人群的存在,需要更加广泛的全纳式教育模式。胡缘媛等人的《上海市体育教师全纳体育教学忧虑感的研究》认为,国家应该普及全纳体育教育的知识与常识,提高全社会接受认可程度。专业院校应该着力于特殊体育教育课程的开设,培养全纳体育教育所需要的体育教师专业人才。

国内儿童家长与幼儿园的信任危机以及对社会幼儿体育重要性认识的缺失,导致我国幼儿体育教育举步维艰。王程程在《幼儿体育教师师资现状及改进措施的研究》中提到,我国幼儿体育教师的非专业性以及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衡,制约着幼儿体育教育的专业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幼儿体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应从技能培训的角度出发对幼儿体育教师进行专项化培训。

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体育教师的边缘化现象更加严重。李海霞等人的《新时期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现状、特点与差异研究》认为高校女性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称晋升和工作收入是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满意度的两个薄弱环节;不同教龄、学校性质、收入的高校女体育教师的职业成功感存在差异;不同学历的高校体育女教师知识技能满意度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应该关注女体育教师的晋升机制,重视女体育教师的情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非城市及乡镇农村的体育课程开展面临的众多难题,与乡村体育教师发展面临的困境密不可分。胡向旭在《山西省小学体育教师供给困境治理研究》中指出,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体育教师招考方式不合理导致优秀师资外流,乡镇农村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代课、兼职体育教师现象严重,农村体育教师出现“老龄化”趋势,新生体育教师力量后继无力。孙卫红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感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应关注对农村体育教师幸福感的塑造与提升。

1.6 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7]。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体育教师情绪倦怠和个人成就感关系、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发展阶段、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测量等。

体育教师专业化取决于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冯晓丽等人在《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中提到,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越高,教师教学效能感水平就越高,教师工作投入程度就会越高。这三个变量之间既具有相关性,又具有独立性。闫泽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也认为,职业认同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在工作投入方面的影响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也会影响个人成就感的获得。廖文秀的《自贡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主要由个人成就感低引起,与社会压力、个人心理、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向邦卓的《小学新手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将小学新手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入阶段、适应阶段和高原阶段,其中高原阶段是逐渐专业化与退出教学行为的分化节点。

然而近年来职前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状况并不乐观。蒋胜阳的《职前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对职前体育教师职业认同进行了调研。张锐的《职前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编制研究》从反馈促进角度,提出对职前体育教师可以从价值与期望认同、能力认同、情感认同、投入认同四个因子进行职业认同测量,从而为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提供依据。

1.7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研究

体育教师教学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教师的形象与认知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

语言教学是最基础、最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卿凯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反思与改进》认为应通过改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传统思想,提升体育教师人文和教育素养,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等方式来消除课堂教学中的体育教师语言暴力。范润玮在《小学体育课口头教学语言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则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有自身的特殊性,应精讲多练、注重规范性和通俗性结合、有针对性提问等。陈宇安在《小学体育课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优化研究》中对非语言教学进行了研究,认为优质课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多于普通课,应注重非言语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的体现。要改善青少年的健康问题,离不开“体育”这一促进身体活动的有效手段,也无法避免“媒介融合”带来的现实和虚拟环境影响[8]。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体育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并抵制不良冲击值得思考。周琪的《运用弗兰德斯互动系统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思考》认为,高校体育教师利用弗兰德斯互动系统,通过使用录像设备记录再对其进行观察与编码分析,可以对体育理论课教学作出科学反馈,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白晨旭在《“互联网+”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与应对》中针对互联网的负效应提出应引导学生避免不良信息的诱导,避免信息碎片化和注意力碎片化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人形象与认知水平关系到中小学生的成长。田静的《体育教师的领导风格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认为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动机有影响,通过了解体育教师领导风格、自我效能感、人格和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参考。钟小康在《体育教师魅力对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影响研究》中指出,体育教师魅力对青少年健康素养有着正相关影响作用,其中人格魅力占主要因素;女性教师与高学历教师对学生健康素养影响更大;青少年健康素养整体较高,但各个方面有着显著差异。邱烈峰等人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素养调查研究》中对此也持相同意见,其指出如果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素养程度较低,就难以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素养。

2 我国体育教师研究的特点评析

2.1 密切关注国家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多份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本次第十一届体育科学大会的研究也紧扣国家政策。通过密切关注国家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现了我国学者强烈的“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感”。反之,学者们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促进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也为更进一步贯彻我国的政策方针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可以预见未来教师工作的发展路向将在“民生”语境下培养和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9],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以学校体育为依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2 重视对体育教师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体育教师基本理论基础的厘清是体育教师专业身份重新确立的基础。体育教师作为职业人员的一种类型,本来就应该属于“专业人员”的范畴,这个身份其实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10]。扎根于基本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洞悉现实问题的本质与源头,理解体育教师的专业本质,还能根据问题的本质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破局之策。从本次体育科学大会的文章来看,学界有关体育教师研究立足于学术的基本问题,对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形象建设等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坚守了体育科研人的学术立场。

2.3 重点关注体育教师“边缘化”现象

体育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边缘群体,而在体育教师群体中也存在着一群“弱势群体”,其专业发展长期受到限制,Hendry早在1975年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关注[11]。在本次体育大会中,许多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特殊体育教育教师、幼儿体育教师、女性体育教师以及偏远乡村教师等小众群体,试图分析这部分边缘体育教师群体的现状,以期引起社会与学界的重视并能敦促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实现去边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必先将问题厘清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当心理需要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下得到支持时,内部动机的产生和动机的内化更容易实现[12]。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后继无力,会严重影响体育教育事业的未来,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4 关注实践需求中的细微问题

通过对第十一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进行梳理,发现当前体育教师研究更加细化与微观,例如针对体育教师资格证获取困境以及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等。实际上,体育教师研究是关于人的研究,不能笼统地只从大数据来进行评价,体育教师是由独一无二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对教师个体进行深度访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一线体育教师所面临的困境,更深层次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

3 结语

体育教师是新时代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体育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国的体育教师研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考:(1)更加积极地迎合国家相关政策,肩负起体育育人的历史使命。(2)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并在实践中挖掘问题,着力提出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3)研究思路应由大而全转向小而精,注重研究问题的现实性。(4)研究应关注体育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关注体育教师的需求,特别是体育教师中小众群体的需求。(5)采用跨学科视角,注重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紧跟国际体育教师研究热点,不断丰富我国体育教师研究领域的空白。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体育专业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