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对青少年综合素养培养的价值和实现途径

2020-11-24 10:49王盾峰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9期
关键词:武术专项青少年

王盾峰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青少年综合素养不仅包含智力因素,还包含体质、心理、品德与意志力等因素。青少年时期综合素养的培养质量不仅关系青少年心智、体能、情感发展,关系个体成年后的身心发育水平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因此各国都很重视并致力于青少年时期综合素养的教育与培养。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经过不断发展,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导向价值成为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随着文化强国政策和精神文明建设攻坚阶段任务的不断落实,国家职能部门一直重视武术教学走进校园活动的探索并进行了多种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但长期以来,武术教学的定位是作为一门兴趣课进行推广和教学,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套路,受课时限制,一度出现只重技能不教授武术精神、武术文化和武德的割裂式教学,使武术沦为一项运动技能,不仅不能体现武术的原有价值,更因长期枯燥的套路练习使青少年失去了武术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对武术教学的长期发展乃至武术运动的普及非常不利。本文在充分认识武术的运动价值、精神影响价值和武德培养价值的基础上,对当前青少年群体的体质状况、心智发展状况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析与重构发现,武术专项教学对青少年综合素养培养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本文探索了可行性的实现途径,目的是推进武术学校教学的长远发展和切实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综合素养水平,并使二者找到契合点和获得较好的发展。

1 武术教学对青少年综合素养培养的价值认识

1.1 武术技能具有较高的体育保健价值,能提升青少年的综合身体素质

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报告不难发现,当今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体质测试结果堪忧,特别是体现青少年心肺机能发展的速度、力量、肌肉爆发力和耐力等几大核心指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的现实,足以证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严重问题和学校体育教育开展的不足。当前学校体育课出现运动量低、教育策略不足和体育课开课量不足的畸形现象,虽然已经进行多轮体育课程改革探索,但一直未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武术是集拳打脚踢于一体的全身运动,特别是站桩等动作对青少年下肢肌肉力量、耐力的增强具有重要价值。当前校园武术的主流科目是少年健身拳、长拳、武术操和套路等几种形式,特别是少年健身拳的接受度最高,其由12个动作组成,包括拳、掌、肘、爪、勾的打法和脚踢、膝顶、头撞、按摔等技法,内容丰富,攻防特点明显。由于健身拳结构复杂、动作幅度大,有一定的运动量,特别是按摔等技法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对青少年的意志力和运动智力具有较强的考验价值,因此能较好地保证有效体育运动量和调动全身肌肉,使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并对青少年的体育运动迁移能力、学习习惯有着一定的影响。

1.2 武术专项教学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巨大的隐性教育价值

当今社会在提供大量的先进科技、多元文化和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生存竞争力、综合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青少年的思想政治价值体系没有合理的科学定位,忽视自身的文化属性和思想境界的教化,则很容易被时代的洪流淹没,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价值实现的空间。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都要在注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民族使命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生观,并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健全发展。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广泛的强身健体运动项目,与其他一般健身运动不同,过去由于门派观念的规约使武术具有较强的意识规约和价值规约属性,特别是蕴含在不同宗派间的价值观,武德理念更是在历史时期中扮演了重要的德育教育的功能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以仁、义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为行为操守的言行举止的武德行为特征、准则为当今习练者的言行、举止操守提供了强有力的准则。从这个属性去分析,新时期中国武术教育应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历史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和国学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能够帮助青少年抵御多元化时代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获得端正的品行修养,保证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青少年的社会属性发展。

2 武术教学对青少年综合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解析

2.1 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水平进行调研分组,按组别进行专项分层教学,提升教育成效

由于青少年个体的心智发育水平和体质健康状况表现不同,现行的规范化体育教学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和体育运动技能发展需求,因此青少年往往容易出现学习兴趣不足、运动能力差异较大和运动水平成长速率参差不齐等众多导致学校体育教学成效不足的难题。武术具有体质锻炼、心智提升、意志品格培养和德育教化的多重价值和功能,与青少年的体能、德育教育、心智启智教育都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武术专项教学是可以作为青少年综合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的。由于武术教育价值的不同和青少年学习需求的不同,在实行武术专项教学培养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青少年群体综合素质水平进行调研分组,按青少年的综合素养缺陷、学习意愿为组别进行武术专项分层教学,以结果培养为教学导向,根据青少年能力层次采用不同的武术形式和设计武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专门性的武术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制定以及适合的教学手段呈现来实现专门性分层教学。例如,对于体能状况较差、运动积极性欠缺的青少年应以武术健身操为主,通过趣味武术教学的形式让青少年获得足够的锻炼量和武术学习兴趣,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为后续的体育学习乃至体育保健打好情感基础和体育运动认知基础。而对于运动能力强、身体素质较高却缺乏耐性和严谨态度的青少年,可通过24 式太极拳、长拳磨炼青少年的意志力,通过以武德和意志力培养为重心的武术教学来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水平;对于探索能力、挑战能力差的青少年,可通过竞技武术的形式让青少年充分参与富有竞争力和挑战性的竞技武术,提升专项教育成效。

2.2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展武术专项教学的培养成效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一直走不出一个怪圈——“所教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教”,教学与应用一直脱节、教学成效普遍不足的教育怪相很大程度上与体育教学过于关注体育课堂教育、课外延伸不足的组织形式有关。体育教育不应仅局限于体育课堂,更要走出课堂,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乃至社会活动,对青少年的整个生活环境产生深刻影响才能最终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交能力和其他社会发展型能力。探索武术专项教学对青少年综合素养培养的影响途径必须走出课堂,积极拓展武术专项教学的影响链条,特别是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会对武术专项教学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武术专项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通过组织武术专项社团、武术专项展演等形式,让武术课程走出课堂,成为课下拓展青少年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自我能力和展现个人魅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使更多的人接触武术内容、了解武术大美、传播武术文化的一个渠道,更致力于使之成为青少年交友、交流和获得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成长、反馈渠道。反过来,教师可通过观摩青少年课下的武术活动表现,总结武术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及时跟进青少年的学习需求和综合素养成长水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乃至培养目标,为将来更有针对性的专项教学提供现实依据,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3 结 语

武术丰富的文化、健身和品德教育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知,武术教学进入中小学教学也已探索多年并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实践,国家就武术教学的开展研制了多个方略,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成效,武术教学在青少年体育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武术教学长期定位在身体素质、重技能轻文化与德育的教育偏向使武术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功能。本文在深入分析武术教学所蕴含的多重教育价值基础上,结合青少年身心发育及德育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中出现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武术专项教学的理念,并就武术的不同价值层面的不同教育功能提出了武术教学对青少年综合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具有深刻的教学认识和时机教育价值。其中,对青少年群体综合素质水平进行调研分组,按组别进行专项分层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尚无人提及,属于独创性内容,具有一定的教学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武术专项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