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语言表述和沟通能力对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

2020-11-24 10:49张莉清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9期
关键词:儿童体育情感

彭 勃,张莉清

(1. 香港中文大学体育运动科学系,香港 999077;2.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近年来,幼儿体育逐渐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重视,随着很多研究领域的饱和及研究对象的细化,学前儿童(泛指0~6 岁)的体育活动、运动理念及教学方法更加值得挖掘与探讨。很多研究指明,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习惯,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终身体育的培养、为上学做好准备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不但可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增强体质,同时还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社会情感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一个渐进的、综合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前儿童获得理解、体验、表达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发展有意义的关系的能力。而教师作为体育活动课程的主导者,其语言表述、行为规范都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 学前儿童体育课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述与沟通能力

1.1 教师语言表述对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

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一堂课的内容安排、学习进度等都由教师提前拟定,所以教师往往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然而,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研究都指出,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楷模作用,学生会有意识或下意识地模仿教师的语言、动作以及对一些事物的反应等。而当教学对象是缺乏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的学前儿童时,则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例如,当很多男性教师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儿童摔倒、打架,动作完成质量低,多次讲解而没有听懂等),会习惯性或下意识地使用不当语言(强烈语气词等),由于学前儿童无法理解教师所使用词汇的意思,而出于新奇的态度去学习和模仿。当模仿次数累计到一定数量时,就变成对同样场景的习惯性应答,即当学前儿童面临某一相似的特定情况时,也会脱口而出与教师相同的语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学前儿童会更多地去模仿教师的语言、态度、行为、装扮等很多方面。教师在任何情境下的表达和反应,都可能对学前儿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表述必须经过思考,提前设想自己的表述是否会给学前儿童带来负面的影响。

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对学前儿童表述的方式和传递的内容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反向思考。例如,在某节一对一体育课堂中,由于一名5 岁的男孩不断离开课堂,外教对他表达,“xx,I don’t like you leaving class all the time.” 这句话中强调的是“I”和“don’t like”,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前儿童,更多的注意到的是教师严肃或不高兴的情绪,加上不当的表述,学前儿童可能会产生一种认知:“教师不喜欢我总是离开课堂”,从而延伸至“教师不喜欢的,是不对的、是不能做的”(值得注意的是某位教师不喜欢的行为或者事情,并不代表是错误的或者不能做的)。如果出现这样的理解,可能导致在每一节课堂上,这个男孩都会完全听从教师的想法,而逐渐失去批判性思维,不敢挑战权威。事实上,这名教师的本意是,“在上课的期间学生是不应该随便离开课堂的”,而正确的表达方式:“因为这是在上课过程中,而当你(儿童)确认自己开始参与到课程中时,就应该遵守课堂规定。而这个规定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不应该随意离开课堂,听从教师的教学、指导等。这是你(儿童)在确认参与到这节课程中做出的承诺,而你(儿童)需要遵守自己的承诺。” 这样既可以逻辑清晰地告诉学前儿童,上课期间学生不应该随意走动和离开课堂的理由,又让他理解了这并非教师个人的喜恶,而是社会上对于某一件事情或行为的共识。以后面临同样的情境,学前儿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

很多教师会命令学前儿童:“你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但是不解释为什么。通常成年人认为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无法完全理解一件事情,所以选择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实际上,越是面对学前儿童,越应该更加完整地向他们表述不同行为的原因、动机和结果。例如,在拍球活动中,需要拍球路过水池,2个年龄相仿的学前儿童(A、B)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其中A 选择距离水池更近路线,缩短整体拍球的路程;而B选择绕开水池而行,以免篮球落水。教师在对于态度不同的学前儿童应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说明:虽然水池边的路线更近,但面临着球落水的风险;虽然绕行避免了落水的风险,但同时增加了拍球的负担,让A和B自己思考后决定在“省力”+“落水”和“费力”+“不落水”之间,选择自己可以承受的风险。事实上,教师完全可以出于安全考虑,让A 和B 远离水池,或跟随他们避免篮球落水。但如果教师选择更客观地将这件事情的可能性以及因果关系表述清楚,让学前儿童自己抉择,则可以让他们完整地理解某一事情或行为,并对这种场景感觉到自信和安全,从而经过思考,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去适应眼前的情况。再者,教师有责任对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出合理的解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教育和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逻辑,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社会。

1.2 教师沟通能力对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

教师语言表达是自发的、主动的影响学前儿童,而沟通能力更注重在课程中,首先是如何获取学前儿童想表达的信息,其次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引导性的回应,这在一定意义上使学前儿童被动地做出反应。在学校儿童体育课程中,很多教师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原先设定的课程安排和进度由于学前儿童或者环境的因素而不得不临时改变。学前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情绪、行为都转变得很快,同样环境及同一节课程中教师的预想和学前儿童的想法有诸多不同。例如,在一对一体育活动课程中,笔者的教学对象是5岁的男孩。当笔者表达出接下来应该进行某一练习时,他会和笔者讨价还价,改变其中一个动作,改变练习或游戏的方式,或者使用不同的工具。在笔者和他不断的讨价还价中,男孩的妈妈过来告诉他“xx,你和老师negotiate 的时间比锻炼的时间都多。”其实,在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中,除了培养其基本的运动能力,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社交,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样重要。譬如,学前儿童在上课时有主动表达的欲望,如“我有一个厉害的本事”或“我有一个好玩的游戏”。在这个场景下,教师首先要解读学前儿童所传递的信息,是积极的、带有表现欲望的,然后再引导他去展现自己的能力,将课堂翻转。而这个过程中,学前儿童必须向教师表述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如果教师没有听懂或者没有听清,也应该反馈给他,如“请你再讲一遍,我没有懂”“请你大点声音,我没有听清”。这个过程中由学前儿童去主导,教师跟随他的想法,既保证了学前儿童的兴趣,又锻炼了其表达能力。

学前儿童情感社交发展包括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行为管理、是否与他人建立和谐交往的能力、能否通过谈判达到自己的目的等。其实学前儿童和教师的沟通,也是一个谈判的过程。他必须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再通过教师的反馈和回答进行“反击”,一步一步说服教师以达到最终目的。这个过程既能锻炼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选择合适的词汇,组织不同语句表达自己),又让他感受与人沟通,使用社交技能(说话的态度、语气,说服别人的能力)。很多教师可能认为,过多的沟通会使体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变低,但事实上,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学会某一项技能,并不一定有持续性的效果。但教师为了提高学前儿童的身体能力,或为了让家长看到及时效果,过分追求技能的完成度,反而导致:过分追求课堂效率而使学前儿童失去兴趣;不必要的超前学习或练习造成学前儿童受伤;造成体育锻炼只有“体”,而没有通过锻炼的过程去“育”人。

2 结 语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很多教师看到了体育活动对学前儿童基础运动技能的提高;大多数家长不免抱有“既然在体育上花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就希望立刻看到较好的成果的想法。但这恰恰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 学前儿童才是这个实践过程的主体,所有的过程和效益都是施加在学前儿童身上的。我们需要去思考,学前儿童和成年人的认知一定是存在差异的,学前儿童并不具备很强的成就动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兴趣,而成年人会有多种动机驱动(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或迎合社会审美,或学会一项运动,或参与某一项比赛等)。而保持学前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需要从兴趣出发逐步培养的。体育课程教学是一个过程,无论是通过这个过程使学前儿童身心更加健康、获取某项技能,还是接受教育,都是漫长且短时间内非显著成效的。这个过程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塑造学前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社会情感的发展对于学前儿童直到青少年、成年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学前儿童的能力水平以及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学前儿童不同方面的能力,并使其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儿童体育情感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我们的“体育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