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2020-11-24 21:29王兴一王建宇
武术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思政

王兴一 王 燕 王建宇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1 体育课程是“三全育人”的必然组成元素

在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通过“三全育人”,高等学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高校“既要教书也要育人”。高校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体育课程是一体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2 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体育课程的应然需求

2018年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体育发展的新理念:“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体育课要倡导奥林匹克主义,运动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把提高人的体质、才智和意志素质结合为整体,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使人们在奋斗中寻求乐趣的生活方式。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张伯芩说过:“最重要者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其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应不至发生流弊。”因此,体育课程功能丰富,教师能根据体育的特点和具体教学任务,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体育课程及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体育本质的根本特征,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改革责无旁贷,这既是学生健康成才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本质的需要。

3 体育课程中人文价值和德育作用的实然缺位

目前,我国的体育课程普遍存在只注重锻炼手段和技能的灌输,而忽视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促进作用。在教学中,体育的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价值体现不充分,体育的育人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片面性、狭隘性。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看到,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高校思政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新铺设了悬浮式地板的篮球场,很多同学来打球,来的人太多了,就影响到正常班级的上课。老师让课外活动的同学离开,部分同学很不配合,面对教师维护正常课堂的要求,有些同学尚且如此。其他情况,可想而知。影响到某些人的利益,有的人就会表现出自私,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大于社会公共利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层的还是在于高校德育格局不够大、资源不够多、力量不够强。

4 基于积极心理学对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建议

积极心理能促使人追求高级目标,追求善和美。学校教育也应教导人真善美,“积极教育把培育人的优点作为根本目标”,[1]学校体育一方面可以“野蛮其体魄”,更能“文明其精神”,例如:体育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就是积极的、文明的精神内涵之一。

4.1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都人为人性是善良的,孟子称人性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需求理论视角提出,人有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和本性。性善、高级需要正是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率先关注积极心理的领域,并提出积极心理学—“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他给出了较为笼统的定义:“一门关于人的潜能与美德的科学”[2]“研究领域涉及三个层面:主观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在个体成长水平上,研究积极的心理特征;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积极的公众品质”。积极心理学主要意义在于“利用人类积极的心理素质,来调动大脑的思考能力与身体的行动力,发掘人类潜能来面对挫折与困难,并指导人们通过自身能力改善生活和提升生活幸福感。”[3]

4.2 体育语境下,积极心理体验的利用

积极的心理体验是体育课程中重要的情绪感知内容,合理利用积极心理体验能激发学生的能力,实现成长与进步。“将积极体验作为重要手段,对人性的积极力量进行有效激发。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例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4]

4.2.1 成就动机与心理体验

“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在行为上,它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社会或生活目标的刻意追求。”[5]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生而具有一种趋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动机”,使个体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和发挥。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自我状态背后的力量是积极的行为动机”。[2]179人们参与体育的动机,除了锻炼身体,还有自我价值体现、不断进步等好的、正向动机,为参与者带来动力,促进其锻炼,方法得当就能有好的结果,从而产生良好心理体验,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强化其行为。

4.2.2 自豪的心理体验

“当我们取得某些成就,并因此赢得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时,我们就像能清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极大提升,自豪之情便从心底油然而生”,[2]60自豪不仅是指取得惊天动地的成绩。体育课程或者比赛中,表现的顽强拼搏,呈现的精彩表现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能得到同学、竞争对手和观众的认可与尊重,也是一种自豪的体验。

4.2.3 超越的心理体验

超越(也可称为升华)、振奋和敬佩等也是体育活动中经常能体会到的情绪体验,超越能让人被一股力量向上牵引,引导人向更高的道德或精神境界行动。振奋、敬佩等源于他人的卓越道德表现。这些感觉都是“与高于自己的所在产生联系”,[2]59-60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效果。体育活动能体现参与者不断进步、追求卓越的优良品德,而优秀运动员的优异运动成绩和优秀体育精神,能让人振奋、敬佩,体验高于自身的、升华的情绪,从而提高体育活动参与者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高超个人才能的敬仰与向往,起到感召、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改革能丰富德育格局,建设德育资源,提升德育力量。今后,要积极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和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丰富思政工作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体验成就动机、自豪、超越、敬佩等积极心理体验,能发掘学生潜质,提升道德修养,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提高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德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