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新时代启示

2020-11-26 21:57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习仲勋革命群众

李 杰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习仲勋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他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系统深刻的理论阐述,对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他早期革命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遗憾的是,国内外相关学者有对习仲勋在党性修养方面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等等,却少有针对习仲勋早期革命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新时代启示的研究。基于此,在深入剖析习仲勋早期革命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路径,挖掘其新时代启示。

一、习仲勋早期革命工作内容及主要功绩

纵观习仲勋的一生,是为了中国未来而革命的一生,是为了中国人民而奋斗的一生。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史上,习仲勋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探寻习仲勋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他的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他早期革命工作,也就是从参加革命工作到长征胜利期间的工作内容及主要功绩是密切联系的。其中,在敌军中建立中共营,进行兵运斗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开辟照金根据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创建和巩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等内容,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习仲勋早期革命工作内容及主要功绩。

(一)在敌军中建立中共营,进行兵运斗争

习仲勋的兵运斗争生涯开始于国民党陕西警备骑兵第三旅。中共早期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都在这支部队中从事过兵运斗争,不幸的是都以失败告终。当时年仅16岁的习仲勋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能力,他善于吸取总结之前斗争中的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思路,率先主张在敌军当中建立中共营来开展兵运斗争工作,在敌军活动的中共党员均在自己敌方军衔的基础上降一级担任敌军内的中共营干部,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举措竟然使他在这支部队中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兵运斗争,并使敌人一个营的军力割裂分解,顺利策反了敌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从一个方面也充分说明他已具备应对极其复杂环境的超常才能,具有超乎常人的组织禀赋[1]。也说明了习仲勋有出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有在敌军中开展两年兵运斗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魄力,更有成功策反敌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

(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开辟照金根据地

著名的两当兵变失败后,习仲勋秘密潜回家乡富平。善于思考问题的他从自己之前的几次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和兵运斗争的革命实践中,领悟到了必须进行武装斗争才有新的出路和曙光。1933年1月,习仲勋等人到达照金地区,开展建立中共陕甘边特委、革命委员会等工作。作为党在照金地区的主要负责人,面对存在相当一部分纪律涣散、成分不纯的成员的队伍,他十分重视队伍的思想问题和纪律问题,开展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从政治和思想上进行彻底整顿,提高了队伍的政治和思想素质,从而为党顺利开辟照金根据地提供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游击队伍[1]。体现了习仲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有彻底整顿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魄力,结下了成功开辟照进根据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在照金苏区的这段经历,为习仲勋后来参与领导创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积累了实践经验。

(三)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创建和巩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

在照金苏区沦陷后,已无立足之地的陕甘边区党组织和军队急需寻找开辟一块新的革命根据地,当时习仲勋等人在深刻总结之前的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当机立断,采取了新的工作方针:首先通过打土豪的方式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此外,还开展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建立群众组织,发展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活动[1]。做出了创建以南梁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的重大决策,打开了陕甘边区根据地建设的新局面,在危急之时挽救了西北的组织和武装力量。习仲勋还注重向当地群众进行革命思想宣传工作,他挨家挨户地发动群众,热情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通过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帮助群众解除思想上的困惑,使当地广大贫苦农民认清了封建剥削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明白了只有拿起枪杆子才有出路的道理。习仲勋抓住了群众思想症结的关键,通过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加深了群众对党的信任,激发了群众跟着党干革命的热情,为创建和巩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奠定了稳固的群众基础。这一切都从侧面反映出习仲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有当机立断采取新的方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魄力,更产生出顺利创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伟大成果。

二、习仲勋早期革命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习仲勋在早期革命工作中就十分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革命早期由于多方面原因,特别是当时我们党的各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种一以贯之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多停留在命令式、鼓动式、口号式的简单的感性层面上。在习仲勋的早期革命工作中也有所体现。尽管如此,习仲勋却能够自觉地在自己的革命实践中,主动地发挥我们今天名之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自觉地进行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通过探寻先辈的足迹发现,习仲勋若干珍贵的经验依然能够为今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据

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据,是指在看待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和立场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的向往为至高目标,既注重“人民”这个群体的利益,又注重每一个体人民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贯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据,以实现人的利益和促进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习仲勋倾其一生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奉献给了我国的人民解放和发展事业,在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遵循着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据的核心思想。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1]习仲勋早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据,坚持人民的中心地位,将人民的切身利益摆在至高的位置。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尽力护民的思想。他在组织兵运斗争时,曾明确提出了“反对打骂士兵,改善士兵生活,按时发饷、发鞋袜的要求,进而提出反对军阀战争,拥护红军的口号,成立红军之友社。”①

二是大力保民的思想。在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时,他提出了“力争少牺牲,不替军阀流血”的口号,尽最大可能避免我方士兵不必要的牺牲。

三是全力爱民的思想。在他领导南梁政府工作开辟南梁革命根据地时,吸收之前斗争的经验教训,采取新的工作方针,通过打土豪的方式,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在此基础上展开细致耐心的群众工作,建立群众组织,发展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活动,再逐步开辟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使根据地以南梁为中心,波浪式地向四周发展。无论是尽力护民、大力保民还是全力爱民的思想,都体现了习仲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据,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

(二)以客观的事实为准则

习仲勋在早期的革命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彰显他坚持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总是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一个个正确的抉择,使党的队伍一次次化险为夷。毛主席曾这样称赞习仲勋:“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1]在习仲勋早期革命工作期间,由于他多次坚持实事求是,不畏强权,即使自己代表的是少数人,也坚信自己认真分析的判断结果是正确的,从而指引着陕甘边区军民取得一次次的斗争胜利。

地下斗争时,力量弱小不盲动。早在国民党苏雨生部与地下党员王世泰研究兵运斗争问题的时候,他认真分析了形势,认为苏雨生在此时已经有所警觉,戒备很严,而且这里地处西兰公路的交通要道上,敌人活动方便,夺枪行动不易成功。他的讲话很有说服力,给王世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对敌战斗时,力量悬殊要机动。在浴血保卫薛家寨战役中,在敌人的大规模进攻和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的情况下,即使面对许多同志都不同意撤退的情况下,他依然提出了自己当时和后来看来都是正确的主张:“地方红军应该全部撤退,来个空城计,不能死守根据地。”这种及时撤退的机动战术,有效地保护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根据地建设,坚持真理善运动。在早期领导南梁政府工作时,上级领导批评习仲勋等人的游击战打法和建立根据地的主张是犯有“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梢山主义”“枪杆子万能”以及“浓厚的土匪色彩”的错误,习仲勋说:“有梢山主义也不错呀!没有梢山主义就不行,我们大家想想在那个时候,谁不愿在一个大平原上建立一个根据地,省得上坡、下坡。但国民党偏偏不允许我们这样干,要存在,只有实行梢山主义。”[1]在面对来自上海中央局和北方代表等顶头上司的左倾盲动主义路线时,他不畏强权,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坚持实事求是,顶着巨大压力,确保了建立南梁根据地的正确方针顺利进行,为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善于运用舆论宣传的力量

社会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习仲勋对宣传思想营造社会舆论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作用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在早期革命工作中他始终把宣传和舆论工作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通过宣传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1926年夏,当时刚刚踏足革命工作并且还是一名初中生的习仲勋,就非常善于运用宣传舆论的方式来开展农民运动,“他利用课余时间,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发动农民进行抗粮、抗捐、反霸斗争,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

亲自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去做宣传。在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习仲勋每天晚上外出秘密散发标语传单,采取多种方式向广大工农兵学商群众开展宣传活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蒋介石的黑暗统治。”[1]习仲勋主张,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要走到人民群众和广大士兵中去,倾听他们的想法,知晓他们的诉求,和他们交心谈心,将思想政治教育不露声色地注入与他们的闲谈之中。通过向他们讲解党目前的任务,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积极投身革命。

干部要到基层,宣传党的理论政策。习仲勋倡导干部要下到基层,到群众士兵中讲政策、讲形势和任务,解决其现实思想问题,并且在他领导开辟南梁根据地建立陕甘边苏维埃政权的时候,由于群众对于共产党、红军和共产主义的不了解,思想觉悟相对不高,不愿意配合分牛羊的行动,“习仲勋就挨家挨户地做宣传发动群众工作,扎根串联,访贫问苦,热情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分粮食、分牛羊、分财产,逐步提高了群众的觉悟。”[1]习仲勋十分注重将舆论和宣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使革命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善于运用亲和语言的力量

亲和朴实的语言,能够使交谈双方的关系迅速融洽起来,在很短时间内感到亲密无间。特别是对领导者来说,亲和朴实的语言有助于拉近与下属、群众之间的关系,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消除领导居高临下的姿态,有利于构建两者之间和谐、友好、坚固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习仲勋深知这一点,也在他的革命工作中始终坚持和贯彻这样的做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对部属,用语亲切深刻。习仲勋在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时,担任陕甘边区特委军委书记和总指挥部政委。在面对从国民党方率部起义的王泰吉时,他亲切地说:“泰吉同志,欢迎你!党和同志们都欢迎你和抗日义勇军!在目前这样艰苦的形势下,你率部起义难能可贵,意义很大。”[1]并且在王泰吉自责自己带的人有点少的时候,习仲勋笑着宽慰他:“兵不在多而在精,比起义时人数虽少了,质量却高了。想跑的跑了,革命意志坚定的都留下来了。有了这个力量,咱们就好大发展了!”[1]这几句简单又亲和朴实的语言,让之前还陷入深深自责的王泰吉顿时处之泰然,也更坚定了他跟着党干革命的决心,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热情。

对战友,用语温暖体贴。在领导开辟南梁根据地建立陕甘边苏维埃政权的时候,习仲勋了解到同为领导人之一的刘志丹同志为了干革命,已经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并且都无暇去看望亲人一眼,他就幽默地劝慰刘志丹:“刘老先生现在变成赤贫了。再说还有刘嫂和孩子,你还是去看看他们吧!”[1]几句轻盈诙谐的话语,不仅瞬间化开了刘志丹严肃凝重的心境,也使这位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再次轻装上阵,更好地领导和开展革命工作。

对群众,用语通俗明确。在开辟庆北苏区向环县扩展红色区域的斗争中,习仲勋对群众说:“我们共产党是为穷人办事情、谋利益的,大家不要听信国民党的谣言。共产党是为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是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解放被压迫人民而斗争的先进组织。共产党游击队是人民的队伍,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懈奋斗,一定能使我们穷人翻身做主人。”[1]这简单而又亲和朴实的话语,瞬间拉近了党的队伍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和好感,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在群众当中开展下去。

三、习仲勋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新时代启示

探究习仲勋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其思想及做法的梳理,总结出他在坚持中央思想及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做出的特殊贡献,生成的具有可学习和推广性的经验和实践意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回望习仲勋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主要内容,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的主题是如何处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与当时以毛泽东、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做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今天当我们看到影视剧中带有讽刺意味的“孙连城式”窗口②在各地接连被曝光,这背后的设计和建设初衷耐人寻味,从这里就能够找到人民对基层机关部门评价不高,信任感缺乏的原因。回望习仲勋在早期革命工作中的做法,他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端坐”在百姓的一方,始终坚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设身处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并且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当亲人[3]。习仲勋的群众观值得当下每一位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辉煌成就,向人民交上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

(二)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这个原本被老一辈革命家用无数次失败的经历和惨痛的教训所换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却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被部分党员干部抛之脑后,只顾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发展,这样的做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赖,背离了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路线,甚至严重破坏了多年来党在人民心目中树立的形象。面对当前存在的这种问题,要学习习仲勋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学习他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做法。习仲勋曾经说过,“我们讲党性,我看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4]。习仲勋经历了革命时期的苦难辉煌和执政时期的跌宕起伏,他对于党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无疑值得当下共产党人认真对待[4]。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中共中央党校干部会议上说过,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5]。

(三)坚守舆论阵地,加强党对新媒体的领导

当今时代,舆论阵地不再单单是像习仲勋早期革命时的那样,主要以宣讲、发传单、刊印报纸等形式的新闻宣传工作为主,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视、网络以及移动终端上的新媒体等新型宣传渠道应运而生,传播速度之快、覆盖范围之广、产生影响之大、受众获得信息之便以及发表评论意见之自由是这些新型宣传渠道的主要特点。每一个人无不享受着新科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但现如今在这些新媒体上各种“拜金主义”“流量经济”“娱乐至死”等现象和风气逐渐抬头,脱离了人民群众,污染了舆论宣传环境,侵害着受众群体的身心健康。习仲勋对新闻宣传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他十分注重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多次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根据和基础,注意党报党刊的学习教育作用[6]。面对充斥着各种非主旋律思想和非主流文化的新媒体,要学习习仲勋的做法,坚守舆论阵地,加强党对新媒体的领导权,增强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对新媒体上各种信息的严格审核把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四)增强语言亲和力,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交换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增强语言的亲和力,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语言就是宣传,语言就是教育。毛泽东曾在他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谈到:“我们的任务就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由此可以看出方法的重要性。对增强语言亲和力的做法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任何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习仲勋深知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增强语言亲和力的重要性,一次次的运用亲和朴实的语言化解了百姓心头的顾虑,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就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表达的亲和力,讲好中国话语、时代话语、大众话语。要让我们的理论话语更加接地气,说群众熟悉的话,不断增强说服力感召力。接地气的话语最易深入人心,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表达深邃思想,用生动鲜活的现实案例阐释深刻道理,进而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发挥作用。

注释:

① 习仲勋在西北党历史座谈会上的发言,甘肃党史资料,第三辑第82-83页。

② “孙连城式”窗口:出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人民的名义》里面光明区信访局服务窗口低矮,群众前来办事需要半蹲着,把群众折腾得苦不堪言。参见武西奇《“孙连城式”窗口莫等曝光再修改》,人民网,2018年7月13日。

猜你喜欢
习仲勋革命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中国的出行革命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两碗鸡蛋面
习仲勋:铮铮铁骨亦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