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家风家训传承困境与出路探析

2020-12-01 05:25杨明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训家风少数民族

杨 方,杨明艳

(1.玉溪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临沧 677099)

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世代传承和沿袭,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探寻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家风家训传承路径,促进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是当前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着其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渊源,家风家训也是如此。少数民族家风家训凝结着几代家庭或家族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各民族文化传统,经过长期积累、传承才得以形成。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民族文化的呈现,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联系紧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要传承好民族文化,就要了解优秀家风家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 优秀家风家训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优秀家风家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大理白族的“清白传家”“琴鹤家声”“百忍家声”,丽江木氏土司的“忠君爱国”“好礼守义”,德宏梁河傣族尹氏的“忠孝系世,耕读传家”等这些少数民族家风家训的精髓部分至今依然被代代相传,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风家训不仅对家庭或家族成员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还对家庭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引导好孩子们的教育是家长的重要职责。家风家训是由家长来倡导、家庭成员共同践行的。家风家训传承需要家庭和家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维系的。挖掘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发挥优秀家风家训的载体作用,带动民风社风,清正家风,进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 民族文化传承是优秀家风家训建设的关键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整体素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家庭教育与物质生产条件联系紧密,家庭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民族文化则渗透在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景洪市曼掌村村民信仰小乘佛教,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村寨一直遵守着一些规则,如吃饭时多摆一双筷子,吃饭要一起吃,不能独自到外面吃;盖房子很讲究,卧室必须连成一排,按辈分排序入住;做大事要听父母及其寨子里长辈的意见等。景洪市沙药哈尼族村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其家风中也存在 “重男轻女”的不良倾向。可见,少数民族不同的信仰、习俗是家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不同家风家训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我们在对其传承弘扬时应秉承扬弃态度,正确引导。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氛围浓厚,人们认同本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并用这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反作用到家庭当中,就会对家风家训产生影响。因此,民族文化影响着家风家训形成和发展,是优秀家风家训建设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教育方式不一样,对孩子的影响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时间限制,可以随时进行。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成文的家风家训较少,大多为不成文的家风家训,但不成文的家风家训却有着约定俗成的习俗,这些习俗大多通过父母或者长辈言传身教的方式被潜移默化地传承下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促进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优秀家风家训有助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文化长盛不衰的精神财富,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为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家风家训,我们应正确认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家风家训,挖掘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思想价值,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力度,使优秀家风家训成为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家风家训传承困境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是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平台,是少数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写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传承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一)意识淡薄,缺乏认识和践行优秀家风家训的主动性

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优秀家风家训的意识淡薄,传承优秀家风家训的氛围尚未形成。如墨江县碧溪村庾家故居、何家大院和元江县咪哩乡李和才故居等具有哈尼族代表的建筑,内置英雄当年的生活物品、武器工具、信件等,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却常年闲置,其文化价值体现和挖掘不足。部分家庭主体由于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家庭结构不同,对家风家训存在解读不到位、重视程度不一等情况,有的仅仅重视言说,不重视践行,有的重智育轻德育。相比于传统家风家训“以德立家”来说,现代家庭教育过于重视孩子的成绩,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一味追求“名次”“名校”,不断给孩子施压,拼命挤压原本该用于进行德育教育的时间,缺乏认识和践行优秀家风家训的主动性,优秀家风家训教育收效甚微。

(二)方式单一,缺乏优秀家风家训建设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忽视了精神文化层面的熏陶和培养。家风家训的传承大多通过长者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当前,绝大多数家长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延伸的观点,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缺乏权威,而且越来越多农村家庭的父母外出务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孩子进行家风家训的教育,导致家庭教育在传承中的缺失。笔者选取了元江哈尼族、墨江哈尼族、景洪哈尼族和傣族、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德宏傣族六个调研点,共进行有效调查263人。根据“您家有家风家训吗,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承的?”的问题回答统计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家庭不太注重家风家训的修订工作。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家庭中有明确成文家风家训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04%,而且家风家训大部分包含在家谱、族谱中,通过家谱、家族的方式被传承下来;没有成文但有约定俗成家风家训的占48.29%;没有提及家风家训的占48.67%。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是否有家风家训”问题调查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明确成文家风家训的家庭较少,这不利于家风家训的传承。优秀家风家训的建设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维持的。要充分发挥社区在优秀家风家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社区虽然发起了评选“最美家庭”、分享“廉洁家风家训”、布置“家风家训文化墙”等诸多活动,但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多数活动仍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缺乏吸引力。优秀家风家训的建设需要单位、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家风家训的传承

英国社会学家奥尔加·郎在《中国的家庭与社会》一书中高度评价中国传统家庭,他认为,中国人能够教导家庭成员如何尊敬长辈、关爱家人,引导家庭成员成为有人情味的人。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化的影响,家庭形式和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家庭的功能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传统的联合家庭在逐渐减少,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丁克家庭、独居家庭、空巢家庭等使家庭结构趋于多元化,家庭成员关系日趋平等,家庭中长者的权威被弱化,这直接影响到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

三、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家风家训传承对策

传承好家风家训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优秀家风家训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伦理规范,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充分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家风家训,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边疆和谐稳定以及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 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2]。因此,要加快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为传承好家风家训提供资金支持。扩大就业,增加少数民族收入,发展旅游业,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优化当地资源有效配置,着力改善民生,时刻为民众的利益着想,解决人民之所需、所急及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真正把家风家训传承好。如对墨江县碧溪村的庾家故居、何家大院和元江县咪哩乡李和才故居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进行修缮并加以保护,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传承好革命精神。据调查,李和才故居家庙始建于1944年,后来由于风雨侵蚀、管理不周等原因导致故居面目全非,近年来,故居经过多次翻修已基本恢复原样。政府对于那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故居、大院等应加大支持力度,给予修缮和保护。对于有明确成文的家风家训应加以保存,对于没有成文的家风家训应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人们收集整理出版。

第二,开展“党建+传统文化”试点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少数民族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依托宗祠、名人故居、文化场所等,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或各类教育培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形成良好的公序良俗,推动乡村治理,让家风建设落到实处。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领优秀家风家训建设。优秀家风家训不仅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且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新时代传承优秀家风家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家风家训建设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克服家风家训中“重男轻女”“三从四德”等落后思想,结合时代特点,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家风家训。同时,政府及各个部门应加大对优秀少数民族家风家训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内容进行宣传教育的力度,实现优秀少数民族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交融”[3],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打造边疆民族文化特色村寨,加大民族团结示范村寨建设,建立文化基因库、文化艺术长廊,通过知识竞赛、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将优秀家风家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创新宣传方式

第一,实现话语转化。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家风家训是用本民族的语言书写的,并且还含在家谱、族谱中,这对于那些看不懂本民族文字的人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若能把那些用少数民族语言书写的家风家训转化为汉语形式,并将其整理成册,其宣传和践行效果将大大增强。因此,鼓励科研机构、各少数民族文化中心、文化馆等机构加大对少数民族家风家训的研究,对少数民族家风家训进行整理收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中的当代价值,打造具有边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优秀家风家训。

第二,搭建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宣传的多元平台。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网络等多种平台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的宣传力度,提升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宣传质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的精华。利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如傣族唱小调、彝族说彝剧、哈尼族唱古歌等,力争把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做成云南一道风景线。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各部门可以制作电子版的家风家训,及时更新优秀家风家训宣传内容,利用微动画、微电影等,争取把网络宣传做成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宣传的重要阵地。此外,还可以在农村、社区、街道积极开展优秀家风家训宣传,让大家在优秀家风家训中获得更多的文化认同感,从而树立正确价值理念。

第三,建设边疆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边疆少数民族的爱国意识。在有条件的地区,争取从县级到乡镇、村委会都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海报、标语及微电影等形式制作爱国教育题材,借助生动、真实的教育内容激起少数民族的爱国情怀,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爱国人士较多,如元江县哈尼族李和才、大理州白族周保中等。要充分利用爱国先辈的典型示范作用凝聚民心,倡导学习先进典型的优秀家风家训。正如李和才的二儿子李子干教授所说:“党和国家把我家的家庙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我父亲的革命事迹,这是党和国家对父亲革命历程的肯定,我们这一代人将要更加努力的继承父亲的优良传承,为家乡人民多做贡献。”

(三)增强边疆少数民族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意识

第一,增强家族的优秀家风家训情感认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在当今社会逐渐减少,宗亲血缘关系也在慢慢淡化,小家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祖传下来的家风家训成为联系家族宗亲血缘关系的纽带,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族关系来凝聚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认同,利用家族的宗祠活动教育后辈。在云南西南边境腾冲和顺,八大姓氏中每个姓氏都有各自的宗祠,宗祠中陈放着家族的家谱、家风、家训,这些家族通过举办宗祠活动来教育晚辈。腾冲和顺的李氏家族由于受到良好家风家训的影响,在家族中涌现出了不少先进典型,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就是李氏家族的骄傲,李氏族长在举办宗祠活动时会讲解艾思奇的主要贡献,号召李氏后人向先进典型学习。因此,我们可以把传统宗祠变为文化讲坛,利用家族的先进典型来实现对家族成员的道德教育,传承好家风家训,增强家族凝聚力。

第二,构建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教育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4]。因此,优秀家风家训的教育需要各方的努力。家庭是家风家训教育的主体,政府应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家长们的家风家训的教育培训,注重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学校应把家风家训建设当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加强优秀家风家训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差别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来拉近家庭和学校的距离。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家庭文化艺术节”“好家风家训”“弘扬家风家训,培养传统美德”等活动,宣扬尊老爱幼、忠贞爱国、和睦亲族等行为,让优秀家风家训引领社会好风气。政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家风家训的奖惩社会评价机制,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和有利于家风家训传承的事例积极宣传并给予表彰,鼓励大家效仿先进模范;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人和事要严格制止并提出批评,让大家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少数民族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家风伴我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