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后题,实现“教与学”可视化
——以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

2020-12-03 06:16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黄雅莉
青年心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靶心朗读课文雷雨

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 黄雅莉

部编版教材的课后题简约而不简单,巧用部编版“课后题”,可以实现“教与学”的可视化,能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一、前置课后题,实现“鲜活学情”可视化

前置课后题是一种教师把本安排在课后完成的“课后题”放在教学的最前头完成的教学举措。整堂课,教师针对这道课后题展开教学,学生围绕课后题进行学习。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条凝聚着教育学、心理学重要原理的语录: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在发新书时,就已迫不及待地读过了课文;有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做了简单的预习;有的学生及家长对于某方面的知识十分精通。因此,只有探明学生的当下学情,并根据现有学情进行相应教学教法的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教与学的实效。

我发现,通过“前置课后题”的做法,能较为轻松地探明学生的当下学情,实现“鲜活学情”可视化。比如:教学二下第四单元《沙滩上的童话》这篇课文时,可以采取前置课后题第一题“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轮流朗读课文。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教师“看见”真实学情的过程。学生“是否进行预习?读通读顺课文的能力如何?在朗读文本对话时还存在哪些问题?”一听便知,一看即晓。这时,再针对“看见”的“鲜活学情”,进行分析,采取最适切的指导,就能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

从第四单元《沙滩上的童话》课后题第一题“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和第五单元《画杨桃》课后题第一题“朗读课文,注意对话语气”题目设置上的变化,可以发现部编教材的课后题对语文要素的练习,是有梯度、有层次变化的。

为此,教师在《画杨桃》的教学时,也同样可以采取前置课后题的做法,这相当于给本次教学架设“X 光机”。不仅能通过学生朗读的熟练程度、朗读的语音语调,“看见”学生的学情,而且能“看见”教师授课的效率、学生学习的效果,进一步检验出教与学在课堂上交流互动的科学性。这时“前期教情”可视化,教师能及时反思教学,调整教学进度,并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二、聚焦课后题,实现“教学靶心”可视化

靶心的位置是打靶者一定要聚焦、瞄准的关键点。教师对于教学的态度也是如此。教学前,如果“教学靶心”是清晰可视的,那么,教者便能针对这个“教学靶心”,寻找最佳的“射击点”,运用最适切的方法。那么这时的教学,便是“百发百中”的有效教学。

如何实现“教学靶心”可视化呢?我细读教材发现:部编教材的课后题大都能直击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点。因此,只要聚焦课后题,教学的靶心便明晰可见了。比如第七单元《蜘蛛开店》课后题“朗读课文。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也是本课教学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聚焦这道课后题教学的过程,便是聚焦“引导学生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个语文要素进行教学的过程,更是聚焦“教学靶心”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理解本道课后题的题意,明白本堂课的“教学靶心”就是根据本道课后题的示意图讲一讲《蜘蛛开店》这个故事。接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本道课后题的示意图,检索出示意图中提示的故事关键信息,借助示意图的形象提示,记住故事的关键内容。此时的示意图,成了为学生精心准备的、可将画面转换为文字的思维导图。学生在示意图的提示下,快速进入故事情境,轻松地、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借助提示讲故事”的学习任务,也有效地完成了从得意到得言、又从得言到得意的转变和升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再如教学《雷雨》这课时,可以将教学的重心放在课后题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背诵课文。”先引导学生细读题目,让学生明确(看见)本堂课的学习重心便是聚焦这道题。再引导学生通过检索题目信息,了解《雷雨》这篇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描写夏季雷雨景色的。接着引导学生顺着题目的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和理解,并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景物、理解关键词”等方式细读课文,有条理地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最后引导学生借助板书的文字和课文的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并尝试“背诵课文”。

当“教学靶心”可视化了,教师教得从容,学生学得从容。这时候教师的教学便是指向“教学靶心”的教学;这时候学生的学习所得,便是击中“教学靶心”的获得。

三、活用课后题,实现“学习效果”可视化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能力必须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才能最终达到“自主的形成”。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活用课后题的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可视化,让清晰可见的学习效果成为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

课后题变身“多元闯关游戏”。游戏是学生的最爱,把课后题变成“闯关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还能实现“学习效果”可视化。如《开满鲜花的小路》这篇课文的课后题第二题是一道仿说题,教师可以将课后题变成“闯关游戏”,创境道:“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上多了许多‘闯关游戏’的关卡,如果闯关成功,小路上就会开出更多种类的鲜花。”再出示例句“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引导学生带着寻找“闯关游戏攻略”的心态,通过对比读,发现用上加点的部分(一大片五颜六色)能把句子说得更具体。

接着,邀请学生一起参加“闯关游戏”。通过闯关游戏,学生完成课后题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随之进行的仿说练习,学生都相当投入。他们从用一个简单的形容词,说出了从图上观察到的房子旁边的事物,到像例句一样将事物说具体,到不拘泥于图片,将房子旁边的事物说得又具体又生动。当然,借助课件,学生只要具体、生动地仿说一小题,“闯关”小路上的鲜花就会多出一些。学生“看见”学习“效果”,自然学得更认真、更扎实。

课后题变身“故事编演大赛”。孩子是天生的剧作家、演员,编故事、演故事是他们的强项。把课后题变成“故事编演大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还能实现“学习效果”可视化。

如:教师可将《沙滩上的童话》课后题第二题这道让学生练习编故事的题目,变身成一场“故事编演大赛”。一听说有比赛,学生自然积极投入。教师可以先结合课后题的两个开头“在一片沙漠里,有……”“从前,有一座大山……”创境激趣,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编故事,同时提醒学生用上题目下方的词语,可以帮助他们把故事编得更生动;然后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场景下(海边的沙滩),演一演自己编的故事。如果说学课文是语言输入,那么编故事、演故事就是语言输出了。当学生能轻松应对一场“故事编演大赛”时,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这时,他们看见了自己的进步,看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变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便更加浓厚了。

猜你喜欢
靶心朗读课文雷雨
正中靶心
僧院雷雨(一)
瞄准自己的“靶心”
《雷雨》中的“雨声”
《青铜葵花》选段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游乐场(下)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