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成人成才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0-12-03 06:16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七小学吴楠楠
青年心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德育情感语文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七小学 吴楠楠

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要想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融入德育教育的培养内容,不仅要深度挖掘教材、将课本与德育融合,还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并且教师应当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以德育教育为基础,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地设计一些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语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人的道德品行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或者说,虽然人有至善的善根,但是这一品德是需要后天努力培养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帮助他人、怎样规避一些风险,并且成为更为无私的人,为集体奉献一定的力量,成为对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是极为重要的。

之所以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这些必备的德育教育观念,是因为这些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德育观念,日常的耳濡目染是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的过程,而教师为学生提供道德品质提升的平台,借助语文阅读理解的内容使学生的认知更为深刻。事实上这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虽然不能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直接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的灌输,但是却可以借助一些经典的文章和内心的感悟,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的德育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悟实际上往往更有效果,直指人心。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位,体现德育价值

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许多情感丰富、寓意深远的文章,多重类型,多种风格,并尽可能在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内,让他们领会到人文艺术美,并逐渐提高文学素养。借用美学的观念,从对人、物、景、事的描写中逐渐过渡到思想教育,再慢慢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教育意义。教师要注意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不能仅仅讲授书本里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要扩展学生的见识,用见识来提升其修养。在备课时,教师要多查一查与教材文章内容有关的材料,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内容,丰富文章的表现形式。除了要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的课内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还要充分融合思想教育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与书本理论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不只是教学必学学科,还是集文学素养培养、工具应用、知识扩展于一体的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容及内涵随着社会背景变化,一直更新换代与拓展延伸,小学语文新课标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教学的中心之一,而不是附属内容,所以应在课程进行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解读,找寻合适的切入点,将教材内容与思想教育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不空泛地说教,不枯燥地讲授课本。

例如:第九册的《七律长征》,教师可将查询到的史料与诗歌内容结合,扩展一些影音资料,让学生更加切实地感受到红军漫漫长征路中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仍不放弃的英雄气概与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当时的历史实况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发挥想象力,重现情景,让学生不再觉得书本上的理论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借此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乐观,不畏艰难险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教师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力量

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的交流,因为知识是种子,而情感是肥沃的土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化作者情为己情,做好作者和学生之间情感传递的纽带,以情促德。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亲情、友情、恩情等多种情感的理解,以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还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责任感与职业精神,正人先正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用积极乐观的教学方法代替批评与指责,重视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与精神。教师要具有广阔的心胸和包容度,对学生一视同仁且能因材施教,兼顾周全,主动为学生解忧,公平,慈爱。与家长有良好的沟通,将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引导学生言行,规范日常行为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引导也十分关键。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教书和育人,明理学识很重要,德育教育也万万不可缺,并且要渗透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引导就十分必要。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传统美德,但是很多小学教师只是将勤俭节约挂在嘴边,涉及一些农民的辛苦,对小学生来说,这些过程都比较遥远,学生也很难感同身受。因此,教师需要多方面思考如何保证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平时要教育学生时刻遵守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并且从最基本的仪容仪表与文明礼貌抓起。例如:不在公开的场合吵闹,不在公共设施上乱涂乱画,从小练习垃圾分类。共同遵守纪律和校园规则,保持优质的环境与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水平。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论语》经典时,可以在为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讲解后,再为学生补充讲解一些关于儒家中“德”“孝”“礼”“仪”的内容,在讲解过程中,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一些“仁义”“道德”的理念。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建立的基础时期,但是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三观”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进行阐释和表达,不仅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其中的思想观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通过在核心素养教育观下,充分地利用当下具有的条件,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美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锻炼学生进行科学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在今后以正确的价值理念学习、生活。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德育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加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发现,与以前相比较,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会更多地把德育教育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促进小学生在思想进步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培养其过硬的品质和素养,并且提升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德育情感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