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后进生”转化的研究

2020-12-03 06:39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万溪冲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25期
关键词:小子小宝建构主义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万溪冲小学 杨 莉

提到“后进生”,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有很多的感慨:“都学了那么久了,26 个字母认不全;经常不交作业;上课不听讲,下来也不背单词……”相信不少教师也和我一样为此而愁眉不展。这部分孩子或者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学习态度不端正,当然导致他们出现问题原因大多是缺乏家庭的正确管教。这部分学生如果长期处于成绩落后的状态就会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为防止“后进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继续恶化,对他们的转化也就成为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谈一谈“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一、现实教学中遇到“后进生”问题

一年半前,我所教的五年级转来了两位新同学,一位叫小宝,另一位叫小子毅,这两个孩子从云南更偏远的农村转学而来。由于原两个孩子所在村落的教育资源有限,自从上学开始,他们就没学过英语,而家长每天又都在为生计奔波,对孩子的管理也仅局限于吃饱穿暖,对学习的管理就几乎为零。对此,首先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安排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做他们的同桌,小宝慢慢地找到了一点学习英语的感觉,他借助汉语拼音的方法来拼读英语。而小子毅,收效却甚微,一晃三个学期都快过去了,他还是不敢张口说。后来,一个偶然机会,小子毅的同桌变成了小宝。在备考复习中,我将一个单元的重点句型利用对话的形式将他们串联起来,然后让他们和自己的搭档分角色复述,等我进行检查时,我发现小子毅的手胆怯地举在桌子抽屉上方一点点……但这细小的动作被我察觉到了,我试着让小宝和小子毅来进行对话表演——小子毅居然开口了,虽然有些单词的发音还是很不准确,不过这已经很难得了。在接下来的复习中,我暗自观察小宝和小子毅。他们会一起互教彼此,如果都不会的地方小宝还会问前后同学,问完后又教小子毅,小子毅悄然地踏上了学习之路……这令我非常欣喜,对此,我也反思自己之前的教学,并做了如下研究与实践。

二、科学的建构主义指导教学

(一)传统说教学习形式的弊端

经常会听到学生说,“我在考完试的那天就把老师教的所有东西都还给老师了”。之前很多教师自认为比较好的传统的说教方式、题海战术它们最能快速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分数,可这些题海战术得来的所谓知识并没有停留在孩子的大脑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因此才有了“考完试就全部还给教师了”。但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在内还乐此不疲地理所当然地不停地在给学生灌输。

这也就是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最大弊端,剥夺了学生自己去建构的过程,学生没有自己建构的体会,那么,知识残留在脑海中也只是过眼云烟,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真”学习

现在教育提倡的“真”学习,“真”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去体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唯有学生自己体悟到的东西才会真正在其身上生根发芽。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知识的习得并不取决于他们记忆和背诵了多少以及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当然,学生习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根据自身原有的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因此,要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就要让学生有亲自去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有这样的建构过程。在科学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放下自己固有的传统观念及权威,不要包讲到底,要让学生自己去体悟这个知识究竟是怎么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这也才是“真”学习。

三、建构主义四大要素中“协作”的重要地位

(一)“协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建构主义四大要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协作”贯穿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协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协作、交流的过程,因此“协作”是整个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所在。上文中“小子毅”因为个人性格原因一开始缺乏同学间的交流,因此学习缺乏协作,学习提高也就特别慢。

(二)“协作”中的“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从认识论的角度认为:认识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学习是在原有的知识上主动建构,主要的机制有同化与顺应。

“同化”简言之就是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很好地解决了所遇到的新事物,也就是把新事物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实现所谓的举一反三。

上文中“小宝”的英语学习就是他把汉语拼音的发音及拼读运用到英语单词的注音或记忆单词,他运用原有相关知识的依托及关联来解决单词的读音及拼写。他从体验到了这种关联性,到内化并生成自己的知识,虽然,我们不提倡这种做法,但对于“小宝”而言,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同化”。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顺应”就是原有的认知已经不能适应新事物的发展,必须发生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整个环境的发展。

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其实就遵循: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这是一个相互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周围优秀同学的帮助、协作也间接促进了“小宝”的英语学习。

四、如何让“协作”成就真正的学习——意义建构

(一)不平等的“协作”导致“自卑”

孩子成长过程中协作的伙伴尤为重要。之前,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那些在英语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肯定能成为“小子毅”的好老师,可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没有耐心等待“小子毅”,“小子毅”还会因为在“Pair work”中无法进行对话而遭到抱怨或指责……“小子毅”在那些成绩好的同学面前越来越被嫌弃,他也就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敢张口。原来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不平等的“协作”。

(二)过度竞争会增加后进生的自卑心理

反思我平常的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之前的教学中会记录每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并根据所回答的质量给出等级,当我们需要以同桌为单位来进行“Pair work”时,“小子毅”的同桌会因为他不举手而怪他又失去了一次回答问题挣分的机会,或在“Pair work”中“小子毅”会因为无法进行对话而遭到抱怨。即使教师一再强调不允许诋毁同学,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老师都没嫌弃小子毅,你们也别嫌弃),但这些说辞似乎在学生中不起实质性的作用。“小子毅”在那些成绩好的同学面前越来越被嫌弃,他也就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敢张口。

(三)尊重和平等成就真正的协作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首先应该满足学生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之后才能满足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后进生”被边缘化,就无法去关注更高层次需要。当“小宝”成了“小子毅”的同桌之后,两个孩子都有从零开始的经历,这使他们之间有了共同语言,“小宝”不会嫌弃“小子毅”的英语学习差,反而会帮助“小子毅”,而“小子毅”内心的那道障碍没有了,他也逐渐敢开口了。

记得美国作家泰德·丁特史密斯(Ted Dintersmith)在《未来的学校》一书中写道:未来的学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就是尊重规律、尊重孩子、尊重人性、尊重天性,让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孩子自己建构所谓的知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去构建属于他们的需求。

(四)规则确保了协作的效能

以尊重人性、尊重每个学生为前提的规则能让协作的效能发挥到极致。我们可以通过和学生共同订立“没有讥讽,聆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且不会被歧视并能从小组成员那里得到帮助”的规则。在这样的规则下,学生能够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可将指令由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改为不懂的学生不要老是一个人思考,可以问问邻桌的同学。将小组成员之间互教关系改为互学关系,唯有学生自己主动了,学习于他们而言才有意义。但合作学习的关键一定要订立好明确的任务,要让组内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否则,成绩好的学生会一直是组里表现好的同学,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会成为游离于小组内无事可做,变成在里面玩,这样的合作、协作就是无效的。

于我而言,我之后的教学将致力于让每个学生的潜能不再因为分数排名而遭埋没;让学生们去探索那些真正值得学习的东西,而不是将过时的事情做得更好;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给予那些“闹腾孩子” “头疼孩子”更多的空间、空气、土壤(伙伴),让他们不受成见的影响,在新的学期开启新的学习征程。

总之,教师平时的教学不能只有成绩好的学生,还应该对“后进生”多一些关注,让尊重成就学生,使之变得更好,同时让这些鲜活的孩子成就更好的课堂。尊重规律、尊重学生、尊重人性、尊重天性,让学生的天性得以释放,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学生自己建构所谓的知识,让“协作”成就真正的学习——意义建构。

猜你喜欢
小子小宝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好动小子王妥妥
捉迷藏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最后一名
鱼腿
超级小子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