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诗文诵读 提升语文素养
——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03 06:39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仙家寨小学王春妮
青年心理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诗文古诗文古诗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仙家寨小学 王春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实践表明,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

以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吟诵品析经典诗文,可以逐步丰厚校园中的人文底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我们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开展一系列古诗文诵读活动,有继承发扬、有突破创新,着力提升学生的诵读热情,在经典诗文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人生哲理,培养家国情怀,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陶冶道德情操。同时夯实“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校风,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努力打造“诵读经典诗文,奠基学生成长”的教学特色。

一、创设诗文环境,激发诵读兴趣

我们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培养兴趣,提高素养”为主旋律,让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廊、每一个教室都能够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开辟《三字经》《百家姓》《诗经》《笠翁对韵》《论语》和《弟子规》等6 条古诗文的特色长廊。教室门口两侧设为“妙手慧心苑”,展示师生们的诗画佳作:如立体画配诗、数字油画配诗、书法作品等。师生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特色创意,形成了“诗韵悠悠”的校园文化,经典诗文深厚的内涵,独特的魅力,似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学生们深入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

(二)开辟古诗文专栏。每两周更新一次专栏中的内容,可以是古诗配画、古诗文的手抄报、仿写诗歌、改编诵读剧本等。孩子们将自己平时积累的优秀作品通过古诗文专栏这一平台进行交流展示,经典古诗文诵读犹如一股清泉,以其独特的魅力,萦绕校园,汇入课堂,流淌师生的心田。

(三)立足于古诗卡——《轻轻松松诵古诗》和学校课程《古诗文诵读》教材。为了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教室开辟了古诗墙,将精选的经典诗文重新进行编辑、配画、喷绘、制框,悬挂于教室的墙壁上,汇成古诗墙。每幅作品在悬挂时,都会进行巧妙的设计,制成可挂可取自成一体的样式,这样,班与班之间可以定期互相移动“古诗墙”,每日诵读时,学生在诗韵悠悠中徜徉,学生日积月累地在品读欣赏经典诗文中受到熏陶,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道德修养。

二、开展多彩活动,拓宽经典积累的渠道和途径

(一)抓住“读”“抄”“画”“唱” “作”“赛”“演”这七条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在玩中、乐中诵读诗文,切实将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结合起来。

例如:经典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诗配画、古诗新唱比赛、小诗人评选、古诗擂台赛等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心理素质,又培养了学生展示古诗艺术的能力。通过诵、吟、读、品、悟、唱、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陶冶情操,领悟诗词的意境美,感悟古诗词的内涵。

(二)以课堂为阵地,加强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在实践中落实“三维并举,内外结合”。三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全面展开。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名段。内外结合,就是注重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拓宽经典积累的渠道和途径。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积累优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诵读引领,让孩子们循着这条路径闻到一路的花香,透过这扇窗望见窗外美丽的风景,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积极尝试、探索将古诗文诵读与音乐和美术、体育学科结合。老师们集思广益,一起创编了古诗韵律手操和古诗游戏,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传统的丢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跳皮筋等游戏,将古诗文诵读融于其中。学生一边背着“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边情不自禁地跳起来、玩起来,可谓是玩得不亦乐乎,背得不亦乐乎。美术老师结合教学项目计划开展了“诗情画意”普及工作,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既品味诗的意境,也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的画面,深切地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老师将经典诗文配上悠扬的古乐曲,学生们载歌载舞,那一首首动人心弦的经典曲子——《游子吟》《满江红》《关山月》《清明》,让我们进入古诗的意境,带给我们美好的艺术享 受。

三、抓住关键点,培养诵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在探索诗文诵读培养策略的过程中,重点抓住四个关键点,将经典诵读的培养渗透于课程、养成、课题研究、评价等多个层面。

(一)是以“诵读诗文”作为切入点

学校开发编印的《掌中宝》,人手一本,便于诵读。“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首先,我们强调走“量”:每天早晨10 分钟集中诵读,每节语文课前坚持“经典3 分钟”的温故诵读,每周一节诵读校本课程,每月一次的《经典诗文掌中宝》等级比赛。其次,我们强调要“精”:对于一些重点的篇章,老师会指导学生联系全诗的主旨,从修辞遣词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这些都是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再次,我们强调布“情”。每天早晨和中午,校园里都会响起跌宕起伏的名家诵读,朗朗上口的古诗文歌曲,教室里古香古色的古诗墙,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经典诗文的浸润,在古今文化的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是用“实践活动”作为推广点

一种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少不了氛围、平台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我们逐步完善确定了“四大融合”的举措,将古诗文诵读活动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高了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效性,促进经典诵读与语文阅读有效融合、持续发展。

1.将诗文诵读融合于课程。通过将有关课程进行整合,开设阅读课程,如经典阅读、国学诵读、古诗鉴赏、绘本阅读、悦读阅享等课程,学生们在多姿多彩的阅读课程中徜徉书海,与古诗文相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个性化需求。

2.将诗文诵读融合于养成。把诗文诵读作为培养和考核学生习惯和品行的重要一环。出台不同的考核办法,督促、提醒、帮助学生的诗文诵读习惯成自然,这也对学生良好品质及规范行为的形成带来潜移默化的作 用。

3.将诗文诵读融合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乏味的诗文诵读,最终可能是学生诵读兴趣欲望的流失,对古诗文爱好的折翼。因此,我们提出了“在诵读中实践,在实践中诵读”的倡议。每月一期的诗文诵读实践性作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精彩纷呈,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主阅读、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获得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去读社会这本大书。

4.将诗文诵读融合于活动。每学期一次的诵读交流大会,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活动通过读、写、说、演、赛、评等形式,搭建诗文诵读交流平台,展示诗文诵读成果。在亲子诵读、文学知识竞赛、国学情景剧表演等系列活动中,大家畅游书海、充分享受古诗文诵读的快乐。

(三)是用“素养储蓄”作为评价点

诗文诵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正确的方式方法,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此班级创新使用“人人参与,全员皆评”的“储蓄进步,收获素养”学生素养储蓄折,将学生诗文诵读的全过程进行量化评价,让学生在诗海畅游中看到自己的积累和进步。素养储蓄折的使用方便,评价及时,流程易操作,大大激励了学生的诗文诵读热情,对学生诗文诵读习惯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家校凝聚合力,推动诵读热潮

为了让孩子在古诗文诵读中保持热情,在学科互动机制建设的基础上,不仅积极调动各学科教师将古诗文诵读纳入学科教学,而且积极动员家长一起参与其中。我们多次举行“诵读经典诗文, 奠基学生成长”为主题的古诗文亲子诵读活动,与孩子一起展示古诗文诵读成果。另外,结合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邀请广大家长和学生一起积极尝试仿写、创作。从中评选优秀诗篇,编印诗集《蒲公英》。

近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经典诗文诵读的氛围:优雅的古筝乐曲与之相随的是朗朗的诗韵诵读;课间走廊上,孩子们三五成群在图书角静静读书,或倚,或站,或坐,或靠;爱不释手的《经典诗文诵读书写掌中宝》成为每天诵读的陪伴。通过大量诵读经典诗文,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品质也在诵读中得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用书香积淀教师生命底蕴,让经典伴随学生茁壮成长,以文化积淀促进学校发展”的古诗文的特色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到孩子们在经典诵读中获益,我们欣慰!古诗文诵读犹如一面旗帜,引领师生在中华经典的长河中一路积淀、一路感悟、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血脉相连,代代相传”,让孩子们成为中华文明火炬的继承者和传递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我们将一路前行,继续我们的经典探索之旅!

猜你喜欢
诗文古诗文古诗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拟古诗”之我见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走遍万水千山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