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英雄情结 引领儿童成长
——谈《小英雄雨来》阅读教学策略

2020-12-03 06:39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巫丽娟施静平
青年心理 2020年25期
关键词:情结英雄儿童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 巫丽娟 施静平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情结是人的意识无法控制的一种心理内涵,它总体上和意识是分开的,在人的潜意识中有着个别的生活,并时刻准备好去阻挡或去支援意识意向的需要。“英雄情结”是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的催人奋进、不畏艰险、不辱使命般的心理活动或思想状态。

人们崇尚英雄、赞美英雄的情结由来已久,无论是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还是近现代战争和和平建设年代涌现的英雄,这些英雄人物以其优秀的品质和神圣的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儿童崇拜英雄,模仿英雄,对英雄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总会从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那里得到信心和动力。

《小英雄雨来》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推荐书目中的文章。全书由“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情节组成。雨来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如愿参加了游击队。整本书中,雨来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感染了读者。因此,我们带领学生细读《小英雄雨来》的指导思想是:通过“联结”“重读”“讨论”等方式,唤醒英雄体验、体会英雄形象,升华英雄情怀,激发儿童持久的情感体验和理性的认知评判,引领儿童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联结,以唤醒英雄体验

拿到一本新书,学生往往会有距离感,加上《小英雄雨来》故事发生的年代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很久远,对书中展现的生活,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英雄的生活,共振英雄的情感?我们运用了联结的教学策略。

(一)走进作家,引发阅读兴趣。《小英雄雨来》的作者是管桦,在推荐这本书时,我们没有直接介绍他,而是先让孩子们听听《快乐的节日》《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等歌曲。熟悉的旋律,耳熟能详的歌词,勾起了儿童原有的记忆和认知,当得知这些歌词都是《小英雄雨来》的作者管桦写的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作家的距离,激发了探究的兴趣。于是我们带领学生先走进作家,搜集材料并介绍管桦的生平,探讨他的理想和追求,他的生活和经历。学生纷纷惊叹于作家亲身经历了那个烽火岁月,并且参加过抗日战争!经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这本书产生了浓烈的阅读兴趣。

(二)唤醒英雄体验,走进英雄生活。我们在阅读交流课上,出示春游镇江、祭扫烈士陵园等实践活动的照片,引发学生曾经的回忆,让他们说说当时的感受,尤其是听了英雄事迹时的感受。其次从山名、路名,如北固山、伯先路、宗泽路等入手,跟儿童聊聊辛弃疾、赵伯先、宗泽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让孩子们觉得与英雄的距离也不是那么遥远,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英雄留下的痕迹。接着我们及时补充句容本地区的材料,如茅山抗日英雄巫恒通烈士、郭纲琳烈士等,让儿童进一步了解本地区的抗日历史和英雄人物。这些英雄因为都是本地人,学生之前也有过祭拜参观经历,也听到过家人或亲戚等的描述,所以他们都能说出英雄的一些事迹。运用联结教学策略,旨在关联学生的记忆,唤醒英雄体验,搭建理解英雄的桥梁,走进英雄生活,厚植英雄情怀。

二、重读,以审思英雄形象

对于多数六年级孩子来说,《小英雄雨来》内容相对浅显,情节也不复杂,理解难度不大,但阅读往往会浮于表面,对英雄形象的理解并不全面、深入和透彻。这时候就需要运用“重读”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主要情节,理解英雄行为。首先带领学生通读全书,梳理主要情节,说说雨来有哪些英雄举动。在交流分享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智护交通员、引敌入雷阵、夜送鸡毛信、放羊救八路……”这些主要情节,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细节描写等分析雨来的英雄形象。

(二)引发矛盾冲突,全面理解英雄。在学生一致认为雨来是英雄的情况下,我们抛出这样几段文字,概括起来就是“不听妈妈的话,跳进河里”“冲锋演习,弄坏庄稼”“受到误会,埋怨王二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雨来这些不“英雄”的行为?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些情节?

通过与《桥》里老支书形象的比较,孩子们意识到,雨来是“小英雄”,既有“小”孩子气,更有“英雄”的壮举,作家塑造的是雨来由“小”长大到“英雄”的过程。这样的情节安排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也增添不少趣味性。

通过这样的审思阅读,让学生对雨来这个英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英雄并不一定是完美的,不一定都是“伟光正、高大全”,这样的阅读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英雄情结会有进一步的审思,不会一味要求英雄十全十美,不会觉得英雄高高在上,不可企及。学生在“重读”的过程中发现原来阅读不光要注重情节,了解内容,还要有自己的审思。

三、讨论,以升华英雄情结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对话,但这样的对话往往流于浅层,而教师干预下的对话,则能引领学生把阅读的视点聚焦在英雄成长的原因,以全面提升阅读的质量,凸显阅读的意义——阅读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整本书阅读后,儿童的英雄情结还是会浮于表面,大多数儿童只关注到英雄壮举的情节,却不大会更深层次地思考英雄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主话题进行讨论:英雄的诞生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对照阅读单,在卡纸上写一个关键词,然后前后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组长记录并把关键词张贴到黑板上。

黑板上写下的关键词有爱国、机智、勇敢、无畏、大胆、心细等,于是我带领学生对英雄成长的原因进行归类以深入透视,并发现普遍意义。

(一)聚焦英雄成长的外部环境——时势造英雄

师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了雨来生活在一个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奋起抗日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带领人民进行敌后抗日。雨来也生活在便于掩护躲藏、开展游击战的地域,那里遍地芦苇、河道交错。日寇的侵略行径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地理环境上的优势也为这种反抗提供了条件。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使得当时当地英雄辈出,小英雄们也应运而生,除了雨来,学生还会联系到张嘎、王二小等,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二)聚焦英雄成长的内部动因——信念铸英雄

当孩子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时势对英雄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时,我们又适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沉思:同样面对日寇侵略,同样处于奋起抗日的环境,是不是每个人都成为英雄了呢?雨来为什么会成为英雄,而“警备队”的那些人为什么成了汉奸?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从情节中寻找原因,从情节的逻辑关系中分析本质。

雨来朴素的爱家爱国的情感,激发出他保家卫国的信念。自己深深热爱的美好家园,在日寇的侵略下满目疮痍,激起了雨来对鬼子的深恶痛绝;百姓的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燃起了雨来保家卫国的斗志。誓将敌人赶出家园,誓让百姓生活安定,成了雨来的理想信念。而夜校读书更坚定了他的爱家爱国情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儿是中国的土地”,成为他英雄情怀的原动力。

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是雨来的英雄情怀的内生力。雨来身边也有汉奸走狗,民族败类,他们摇尾乞怜,助纣为虐。雨来鄙视他们,痛恨他们。雨来身边更有抗日志士,爸爸、妈妈、小伙伴们、杜绍英、战士、李四喜等,雨来自发自然自主地学习他们。从他们为了抗日将生命置之度外的民族大义中,雨来坚定了保家卫国的信念;从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智慧中,雨来学到了与敌人斗争的策略。

所谓英雄,就是在大是大非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选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雨来被敌人打到血溅课本时,心中想到的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他选择了宁死也不肯说出李大叔下落。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心中依然闪现着“这儿是中国的土地”,他选择若无其事地带着敌人进入地雷阵。为了这块土地,为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他宁愿被严刑拷打,身受重伤……

(三)聚焦“小英雄”的含义——全面理解英雄情怀

最后,我们带领学生回到书名,讨论以下问题:“小”有哪些含义?“英雄”有哪些特征?以提升学生对英雄的理解,升华英雄情结。

对于雨来而言,“小”有年龄小,长得瘦小,具有孩子气,并且不成熟等含义。他们“小”,可以是你,可以是我,都是普通人,不是从天而降的。但他们是“英雄”,在人民、民族、国家有危难的时刻,总是仗义担当,牺牲自我,保家卫国,赤胆忠心,挺身而出,弱小的身躯却有着强大而坚定的灵魂!

我想,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另一方面在于充分挖掘作品的意义,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情结英雄儿童
英雄犬
毛绒情结
告别“GDP情结”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
任何不能让你赚到钱的文艺情结,都是黄赌毒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