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

2020-12-03 06:39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小学邹红静
青年心理 2020年25期
关键词:案例内容探究

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小学 邹红静

所谓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给予讲解和引导,让学生自行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主动去摸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探究式教学的主观意识,整合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创优探究指导、丰富探究活动,为学生自然进入探究实践做好铺垫。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追求是让学生自然进入实践环节,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对教学设计和执行展开优化处理,以提升探究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一、整合内容,建立探究式教学起点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行的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探究内容进行搜集整合处理,以明确教学方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但甄别意识和能力还不完全具备,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做出整合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探究的内容,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探究环节。教材内容具有普适性特点,教师在教学取舍时,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特别是学生认知基础呈现差异性,这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客观制约因素。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在具体组织探究学习时,需要有整合意识,课内课外结合,其适合度更高,教学调度效果也会更好。例如:在教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的好朋友》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设定了探究任务:我们都知道,在结交朋友时,需要有一定的甄别意识,多交益友,拒绝损友,但如何区别益友和损友呢?对你身边的同学交友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并做出综合判断,写出探究结论,为同学提供更多交友帮助。任务布设后,学生都能够积极给予回应,认真挑选同学作为调查目标,针对其交友情况展开具体分析和探究。课堂汇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提交探究报告,并组织集体评价活动,对这些探究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学生调查内容呈现差异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评估时,对学生探究行动作出激励性的判断,以提升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具体探究任务,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横向延伸,结合学生生活现实展开任务设计,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探究实践机会。学生对交友话题极为熟悉,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内容选择,成功激活学生探究积极性,为课堂注入丰富动力。探究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教师精选探究内容,还要考虑生活环境现实,提升可操作性,确保探究学习顺利展开,其教学设计才是有更高价值的。

二、创设情境,开启探究式教学程序

探究性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教师利用多种辅学手段,为学生准备适合的探究机会,能够成功激活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主动性。投放探究任务、展示背景材料、设计探究问题、启动合作程序、展示生活案例等活动,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启迪,教师要做出针对性布设和筛选,让学生顺利进入探究情境之中,并在不断学习感知中形成学科认知。探究性学习带有创新意味,教师在探究任务设计时,需要对探究情境设计做创新处理,确保探究活动顺利启动。

关于诚信话题,我们都有深刻认知,关涉到具体社会实践案例,学生还是比较陌生的。如果教师能够选择一些典型的诚信故事,要求学生对这些案例展开深入研究,自然能够对诚信内涵有更深切的体验。如《说话要算数》一文,这节内容要探究的重点内容是诚信,教师在导入阶段,先为学生投放了不讲诚信的小故事:大家对《西游记》都比较熟悉,第“八十 一难”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有“通天河遇鼋湿经书”这个情节发生呢?……学生快速给出回应,这是失信的结果。教师针对学生关注展开探究布设。这里有一个案例,大体内容是这样的:李晓和高亮是好朋友,他们课外活动常常是形影不离。有一次,两个人相约去钓鱼,结果李晓没有按时赴约,也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高亮就认为李晓不守信用。两个人渐走渐远了……根据这个案例做分析,李晓的行为算不算失信?高亮的处理方法合适吗?学生拿到这个案例之后,自发展开思考和讨论。这个案例关涉的内容太小,学生在具体处理时,大多没有从失信的角度进行考量。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小事情,而学生对这些事情更为熟悉,自然能够给予积极回应。可以预见的是,学生都会合理处理好这样的事情,而不是将其上升到诚信层面。诚信是一个大概念,生活的一些细节也属于其范畴,但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无限上纲。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做出针对性的情境创设,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冲击,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

三、创优指导,提升探究式教学品质

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发挥辅助作用,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学生探究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更多帮助,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顺利推进。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在问题优化、程序设计、互动形式、激励措施、方法优化、活动投放等环节做出更多工作,确保学生顺利进入到实践探究过程之中,这样才能形成丰富的学习认知基础。如果有可能,教师不妨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亲自参与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与学生进行多重对话交流,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提升探究学习效率和品质。

小学生心理不够成熟,情绪也不够稳定,可能因为一些小事就会发生冲突,教师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布设探究任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感知体验的机会。在教《当冲突发生》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要求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观察和梳理,并建议同桌两个人展开演绎活动,根据平时生活观察,自行创编演绎故事,将同学之间常常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直观演绎,看哪一个团队表现最为优秀。任务下达后,学生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搜集相关案例信息,合作研究角色特点,设计对话台词,进行集体排练,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其具体表现给予更多技术方面的支持,确保演绎活动顺利展开。课堂演绎开始后,学生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价,肯定其个性表现。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课堂演绎活动,这个任务带有更大挑战性,其探究意味更浓重一些。为确保演绎活动顺利进行,需要对角色进行设计,特别是相关台词、动作、表现的细化性设计,对学生是不小的考验。同桌两个人要密切合作,才能确保演绎活动顺利展开,这也需要有研究的态度。同学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冲突,如何正确对待,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四、创新活动,打造探究式教学课堂

探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要在活动形式、活动组织、活动调度、活动评价等方面做出预设,帮助学生理顺活动路径,在实践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形成系统性认知。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探究任务,其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调查、生活观察、案例分析、话题辩论、主题征文、热点解读、实践操作、课堂演绎等,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探究的感知和体验,教师要做出科学筛选,为学生设定适合的活动形式,以成功引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为学生设计探究活动,要充分对接学生生活感知思维,以提升探究学习品质。在学习《合理消费》相关内容时,教师出示了生活案例:小明看中了一架航模,可父母怎么也不同意买。小明感觉很失望,虽然他也知道,这个东西太贵了,不应该让父母满足其消费欲望,但心里总是抑制不住购买的欲望。你能为他出出主意吗?如何才能让他消除烦恼呢?学生接受任务后,认真分析案例细节,自发展开互动交流,纷纷给出个性见解。有学生认为,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样,父母挣钱不容易,如果不考虑这些情况,随意要求消费,当然是不对的。也有学生说,看中喜欢的东西,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既然父母不能满足你的愿望,就要想法忘记这件事,可以多读书,提高自身的认识,自然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教师参与学生互动交流,对学生个性见解给予更多肯定。

教师为学生投放了生活案例,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实际做出探究推演,在出主意的过程中建立正确认知。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面对消费话题,也有更多趋同认知。学生与家长不仅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其消费观念也存在较大差距,这都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切入角度,让学生能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形成更为科学的认知。道德与法治活动设计时,需要切准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以提升教学的适配性。

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任务有浓厚的参与兴趣,这是最值得关注的学情内容。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引入探究式教学机制,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探索契机,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实践感知的机会。教师在探究方法、探究互动、探究指导、探究前景等方面做出教学实践和探索,能够促进学生探究实践进程,同时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这对全面塑造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有重要的帮助。

猜你喜欢
案例内容探究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主要内容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