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从生活来
——小班体验式乡韵感知的思考

2020-12-03 06:39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幼儿园戴媛博
青年心理 2020年25期
关键词:海门小班家乡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幼儿园 戴媛博

“韵”表面来看是抽象的,如做解释,则有和谐、有节奏感、风致、情趣、意味等特点,对于幼儿来说,“韵”看不见、摸不着,虽然有时能够感受得到某种“美”,但由于小班幼儿的直觉思维学习特点,往往把握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对内在的涵义不甚明了,也就难以产生真正的热爱。我们生活的家乡海门,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那么,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关注到我们的本土特色并感知其美好,是教师时时深思的课题。我认为,既然本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即应从尊重小班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基础出发,采用生活体验的形式引导幼儿关注本土的传统事物与自然风貌,抑或结合自身生活需要为切入口,激发幼儿对家乡的了解,增进对家乡、对祖国的真情实爱,真正成为有民族烙印的、新时代的海门人、中国人。

一、走进生活,观察倾听

大自然、大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素材。幼儿完美地呈现了人类以观察、倾听为学习技能的特点,他们会沉迷于一朵花的摇摆,也会专注于猛兽的奔跑,甚至表现出模仿的能力,展开学习的画卷。那么,教师应积极发挥这种能力,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欣赏家乡,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直观的美的体验。

(一)从自然生活中观察家乡

海门自然资源丰富,从渔农业和矿产,都能极大地丰富幼儿的认知,也能被幼儿把玩操作,提高观察、思考和交流能力。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去海边、参观博物馆、收集矿产自然物,了解身边的自然景物。孩子们看见了活蹦乱跳的鱼虾,惊叹于丰富矿产的作用,沉醉在海洋博大的世界,他们说:“我的海门有这么多好吃的美食,天天吃都吃不过来!”联系家中所用的装潢用品等,幼儿进一步了解了这些冰冷的矿产美化了、方便了自己的生活,海门,真是一个让人幸福的地方!想到这里,幼儿由衷地感受到喜悦、幸福,怎能不爱家乡呢?家乡在孩子们的眼里是最美好的!

(二)从人文生活中倾听家乡

除了丰富的物产,海门的人文历史也十分悠久浓厚。张骞故居、书画家王个簃、文学家陆侃如、作曲家龙飞等历史名人向孩子们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景象;海门山歌、通东号子等民俗吸引了幼儿的耳朵;新兴的农庄、草莓基地呈现了新时代的社会风貌,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奠基人,也是当前幸福生活的护航者。幼儿年龄小,对先人开创的优秀文化既感到好奇,又不能完全理解,但正是这份好奇与不解,引发了他们探究的愿望,孩子们认真聆听前辈的故事,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和先人生活的巨大差距,体会到现实的美好。幼儿在倾听他们的故事的同时,联想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更加感受到前辈们的奋斗与“我”的关联,了解了海门发展的历程,在幼儿的心里,海门人是智慧的、海门是美丽的!

二、生活尝试,充分感知

在皮亚杰的心理理论中,同化效应使得儿童接收到外部的信息刺激,产生感受,儿童会做出自己的反应和调整,在孩子们这里反映得十分明显。小班幼儿好奇心很重,当他们了解了家乡的物产、人文,也就产生了一些疑惑:什么人喜欢唱通东号子?为什么上班的爸爸妈妈不唱?为什么大街上的人们也不唱?什么时候才唱呢?现在我们为什么不穿张骞那样的衣服了?却在电视剧里能看见这样的衣服和打扮?为什么在很多地方听不到作曲家龙飞的音乐?

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和探索家,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呈现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师感到,仅仅满足幼儿了解家乡物产和人文历史的好奇是不够的,纵然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变革,我们也许不能时时重现过去的生活,这是时代的变化,但也是孩子们想要探索的内容,应努力寻找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满足和支持幼儿的探究。

(一)满足幼儿探奇的渴望

小班幼儿年龄小,经验少,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因为不成熟,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也更多,针对幼儿的种种问题,教师决定收集资料帮助幼儿来了解。教师带着孩子们一块儿搜索网络,鼓励幼儿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由教师告知。孩子们从网络、电视剧、图书里发现了线索,说:我们不穿张骞那样的衣服了,是因为现在不需要了呀,衣服太长了也不方便玩儿游戏,而且夏天要穿那么多衣服也太热啦!洗起来多不容易呀!听不到龙飞的歌,因为现在的歌曲和音乐太多了,如果想听,网络上能找到龙飞的音乐,很方便的;至于通东号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和很多劳动的人们还是会唱的,只是爸爸妈妈上班的时候用不上,平时听听、唱唱还是很有意思的!还能让自己更有力气呢!瞧,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考和语言做出了最符合他们认知的、最合理的解释,并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加深了对本土乡韵特色的理解。这是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成长,是探究能力的发展,此刻,幼儿体会到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们的生活也在变化,幼儿也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从而深爱现代生活的美妙,这就是海门的魅力、家乡连绵不绝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韵味!

(二)尊重个体独特的感受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人感受和表达方式都应得到足够的尊重。教师必须理解,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的教养印痕和生活习惯,在引导幼儿体验家乡韵味的同时应重视和尊重个体的感受。比如有的幼儿偏好艺术,喜欢模仿本地唱歌跳舞的节目;有的善于交流表达,喜欢本土歌谣故事;有的偏于内敛宁静,在体验的时候可能出现或兴奋或沉默的表现,可能出现活动之后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都是小班幼儿正常的学习表现。教师要细心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并尊重这种感受,因为它可能寓意幼儿将在生活、游戏中展现出来。

丽丽等几名幼儿痴迷于听通东号子,他们在游戏中扮演劳动的角色,一边游戏一边哼唱,反复玩这一游戏知道游戏时间结束;生活中还要求爸爸妈妈放给自己听,要求家人跟着一起唱和游戏;还从马路上的汽车声里、海边的船声中听出了“号子”,兴奋地向教师同伴描述这一发现。当然,幼儿的很多表现具有联想、想象的成分,但已然呈现出幼儿运用已有素材加工展现生活现象的特点。小伙伴们一边游戏一边交流,他们说:我不会喊号子,轮船会喊呀:呜呜的!汽车也会喊呢:嘀嘀嘀嘀的!教师深感,教育来自生活,也反馈生活,孩子们的表达是真实的,呈现出丰富的、富有童趣的家乡韵味!

三、表达体验,内化乡韵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本是紧密结合的共生体,幼儿所体会到的乡韵来自生活,也终将回归生活。幼儿从生活中感受到的乡土经验和浓浓乡情,不但丰富他们的认知,更会回到他们的精神上体现出来,成为个体的一部分,推动幼儿在本土环境中持续感知、发展,完整人格、完善知识,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与习惯。

(一)自由表达体验的脚手架

幼儿的学习呈现螺旋式的、发展式的上升变化,因其发展速率的不同而不受教师的主观控制。然而有时候,教师可能因为要达到教育目标,或是处于某种帮助的心理,急于告知幼儿或是主导幼儿的活动,显得“没有时间或空间”让幼儿自由表达,这样的课程看上去完成了教育目标却抹杀了幼儿自主思考、交流和创想的机会,丧失了很多宝贵的想象空间,幼儿也会失去持续探究的动力。对幼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给予“标准答案”,而是充分自由的、能主动探究和发现的环境。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的六个解放的教育思想,解放幼儿的感官、身体和头脑,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世界。教师认为,教育的作用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这是什么、该做什么,而是架起幼儿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搭建一个能够向上攀登的脚手架,激励他们以一己之力到达适应的高度,这在“乡韵”的体验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的资料、一起踏足的场所,无不充满海门本土生活的气息,幼儿能观察到日常熟悉的物品、食物、景象,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受,对小班幼儿而言,“熟悉的东西”是大胆表达的安全基石,也是有物可言的依靠,更是产生体验的厚实土壤。

(二)内化乡韵经验与情感

幼儿对乡韵的感受,呈现出:了解—实践—发展—了解的螺旋式上升趋势,逐步形成内化经验与情感。教师应锻炼自己能敏锐地体察到幼儿在何种阶段感受到了乡韵、表现出了对乡韵的理解,有了哪些创新,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幼儿对乡韵课程的掌握与拓展。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诚然,我们的时代在前进,家乡、祖国却是永远不能忘怀的人文之源,我们来自这里,根在这里,无论幼儿的未来在何方,相信曾经的乡韵将根植在孩子们的心里,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海门小班家乡
台上三分钟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聚“星”成“火”携手同心——记海门侨商郁飞和他的侨商团队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海门赞
不会说海门话的海门人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粗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