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2020-12-03 16:00江苏省南京市旭东中学
青年心理 2020年20期
关键词:公民法治道德

江苏省南京市旭东中学 谢 晋

公民意识培养的核心是让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负责任地参与国家与社会管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独立、健康的人格,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初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每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与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我在此谈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公民意识培养的几点浅见。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综合国力以及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但是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公民的意识水平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发展形势不适应。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公民意识教育在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是建设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开明、社会和谐和生态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在国家与社会中的自我认识,其核心是权利和义务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团结奋进的精神,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对自己负责、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深化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全面认识,激发他们以饱满积极的态度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定制度自信,从而为将来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 基础。

(三)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关注公民意识的培养是21 世纪全球共同关注的教育主题,青少年是各国在公民意识培养中最受关注的群体。不少国家最新的教育报告中,都强调对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培养。可以说,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我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则必须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培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尝试

(一)榜样激励

榜样教育从古到今都应用广泛。从古人“见贤思齐”“学习圣贤”到如今比学赶超的目标引领,榜样激励在教育教学中产生了积极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激励不是空洞说教,更不应该是无中生有,教师应结合所授内容搜集与筛选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如历史人物、中外名人,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优秀榜样来宣传,以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道德素养,从而树立公民意识。例如:在教授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凝聚价值共识”时,我引用了钱学森的事例,钱学森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丰厚的报酬以及至高的社会地位,毅然选择回国投身新中国的科研建设中。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放弃国外的一切名利毅然决然选择回国的原因,探究他如此选择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学生通过交流不难发现从钱学森身上折射出自强不息、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的爱国精神。通过对钱学森的事迹深入探讨,学生深深体会到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困难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情境感染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真实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真实图景中的问题才能实现课程的教育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真实或者模拟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的学习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有利于提高育人水平和功效。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经常尝试的朗诵、讲故事、唱歌等方式进行情境渲染,让学生的情感在激荡中萌发。例如:在教授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公民基本权利”时,导入环节设计了“真心话大冒险”,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特别提出表现出色者可以和老师进行真心话对白,学生异常兴奋,当进入师生互动的环节,我特别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的QQ密码是多少?(2)你是否浏览过不健康网站?(3)你爸妈每个月工资是多少?(4)你的日记被家长看过是否会生气?当几个问题问出后,学生反应强烈,有激动、有紧张,甚至还有愤怒。面对学生的种种反应,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隐私意识,懂得尊重他人隐私是道德的呼唤,在师生活动问答的情景中,学生切身体会到保护隐私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尝试,可以通过学生对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其在真实参与中完成设定的任务,积极面对问题,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针对公民意识培养的核心问题即权利与义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某种特定的角色,针对角色参与社会生活中的表现,通过练习、模仿、反思加深对该角色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过程中熟悉社会规范,从而让学生情感上认同,行为上接纳,可以更好地渗透公民意识教育。例如:在教授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法律的特点和作用,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安全,遵守法律,我结合“校园欺凌”开展了“模拟法庭”的活动。首先,课前准备工作,从班级学生中筛选模拟法庭排演角色成员并进行培训;然后,进行模拟排演;再然后,以庭审的程序开始正式审判;最后,召集所有庭审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座谈会,交流参加活动的体会与感悟。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进一步在学生心中深化。法律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违反法律将受到严厉处罚,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法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时空限制,实现了道德与法治与和学生真实生活的有机联系。道德与法治学习由课堂走进生活,真正体现了“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通过与小组成员的相互分工合作,提高团结习作的意识。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离不开切身的体验,而体验学习就可以从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始,促进公民意识内化。例如:在教授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一框“开放互动的世界”时,课前我先将学生分成4 个小组,分别以“饮食”“服饰”“民俗”“名人”为主题,安排学生通过收集、调查、整理、合作完成每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并制作幻灯片,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展示,通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标志、代表人物着手,图文并茂地让学生直接感受世界文化丰富多彩,理解文化无优劣之分,能够以平等的态度面对文化的差异,以理智的情感、广阔的胸怀去接纳与包容不同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平等的心胸。

(五)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一般基于一个观点在探讨下形成正反两种看法并将学生分组,在交流谈论中明确各方的论点充实论据,再通过各方推选的辩手进行观点陈述、驳论等论证过程。课堂辩论需要学生在合作中质疑,在质疑中辩驳,再达成共识主动接受,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提升质疑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我们与法律同行”时,我组织学生对共享单车使用中出现的乱停乱放、肆意破坏等违背社会公德乃至违法行为进行分析并探究解决之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出了两种比较明显的观点:一种观点是通过加强立法,加重处罚力度来治理违法行为;另一种观点是重视道德教化,通过强调宣传教育提升公民素质来减少违法行为。这两种方案都有两面性,所以我就立即组织全班同学开展“对于解决共享单车使用中的乱停乱放等问题,是法律方式更有效还是道德方式更有效”的微型辩论赛。在激烈的交锋中,一方面,学生既认识到了法律强制性带来的规范和保护作用的有效显现,也认识到法不责众以及屡禁不鲜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学生既看到了道德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浸润之力,也深感于对无道德底线行为的无奈。在思维交锋中能够全面认识法律与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更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与法律准则。法治观念的增强和规则意识的提升,正是对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落实。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公民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知识传授中,积极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公民法治道德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