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叙事:论融媒体与民族团结传播语境之重构

2020-12-06 03:55
文化与传播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话语民族

李 欣

数位叙事广泛包含了使用各种不同媒介的传播形态,“传统经典叙事理论认为说故事或是戏剧表演受到时间定义,但是数位叙事更倾向于强调叙事的空间层面”。[1]进入21世纪之后各种媒体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融媒体并非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方式差异化较大的传统媒体,在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通、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一种新型媒体。”[2]

新闻媒介作为民族团结叙事主体,“强调传播行为带有生命共享的意义共构,相互参与、彼此连结、或者共享信念之内涵。”[3]民族团结经典叙事的传播和分享,具体表现在主题事件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包含了戏剧性、唯一性和情感性等叙事要素,民族团结的数位叙事改变“线性”方式讲述,呈现复杂多元化的“非线性”传播,叙事主体与客体等传播要素之间丰富的互动性,使得这一话语类型不断重构为更加丰富有趣、有序精妙的新闻纪实文本。

一、“互媒性”与“互文性”流变与新的表意潜能

跨媒介的流变现象,指从原有的媒体平台涉足另一传播领域,将原有叙事内容以不同体裁或样式转述,跨媒介叙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互媒性”和“互文性”的首要特点。

(一)“互媒性”与“互文性”

为生动展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2018年由国家互联网办公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央视网策划制作系列微视频《40年:来自56个民族的家国故事》,通过好看视频App、百度App内容置顶、大数据用户个性化推荐等全渠道精准分发。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背景的推动下,经典叙事学的时空结构,显示传播主体叙事的“改编”能力在时空的纵向和横向跨度不断延展。“互文性”的融媒体再创造体现了同一个文本内部的互动作用,或者对另一个文本的转换和二次传播,提示新的文本嵌入历史的特点,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而且转化为另一种叙事样式,在各类客户端、公众号、第三方媒体的平台账号、国际传播范围内同步传播。

(二)新的表意潜能

网络传播之“非线性”、“多节点”、“超链接”处理信息,民族团结叙事的表达显然打破传统线性传播的情节发展模式,叙事的核心要素未变,但出现了新的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时间关系、因果关系等其它方式来组合多种叙事结构。《中国民族》杂志社在腾讯微视推出《70年我们和国旗在一起》大型系列报道,播出普米族阿妈见证移民搬迁带给山寨的巨变,水族群众“绣出”美好生活,祁连山下裕固族群众的幸福生活等125个微视频作品,从时间关系、并列关系的角度,组合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宏大叙事结构。数字汇流时代各种叙事从制作端向接收端扩散,用户接受讯息后随即可能进行“转发”、“分享”、“评论”、“保存”,融媒体的新表意空间得以极大延展丰富。

二、“情感”与“理性”的叙事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注重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相互融合、同舟共济,培育和凝聚了一种崇高质朴的民族团结意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记录各民族同胞生动感人的故事,以“小家”的幸福展现国家进步和谐的叙事手法,情感和理性均应成为叙事表达的基础,情感首先是叙事的外显符号形式,凡是动人的叙事都必然有传达情感的意义。

(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共识情感

民族团结作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性社会情感,任何以这种特殊共识性社会情感为依归,在独特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语境下予以表达的纪实叙事,也是具体的社会生活的再现,皆能引起大众共鸣,起到示范感召作用。短视频在传达具有民族团结吸引力的情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作用于人们的社会情感共识是快捷而且非常有冲击力的。色彩也构成融媒体民族团结叙事的重要抒情手段,记者把握整个新闻事件的宏观思路之后,就会为语篇定一个色彩基调,形成新闻叙事中的“贯穿色”[4],《民族画报》2019年9月27日刊登“70年来自56个民族的心灵诉说”,讲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在7月油菜花的渲染下变成了一片片金黄,金黄色给人以丰收喜悦的感觉,又寓意着勃勃的生机和希望,记者将故事背景嵌入金黄色的基调之中,图文并茂突出了特定的表意功能,象征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理性

唯有感性与理性并重,才有可能将日常生活叙事提升到智性的想象层面,转换为国家认同的理性内涵。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巩固发展起来的,新闻叙事话语进一步聚焦民族团结先进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层面,引导公众深入理解宏大的价值观念与自身日常行动之间的关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理性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的道德伦理示范作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66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812名模范个人,新闻媒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社会各界的价值认同,培育各民族公众的价值导向。《民族画报》公众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大型系列策划《来自56个民族的心灵诉说》,《中国民族》报社联合“学习强国”平台,特别推出“70年在祖国的怀抱里”大型报道,以文字、图片和微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再现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的辉煌成就。民族团结作为一种社会共识和个人价值认同,凝炼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理性,把抽象的国家话语转换为具体的表象世界,形成有序精妙的叙事体系和话语规范,为受众建立起一个融洽生动的社会图景。

三、新型主流媒体引导与多维叙事共存

民族团结的议程设置方面既具有“线性”的可预期传播效果,也体现“非线性传播”的多维度叙事,这方面的叙事传播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场域”。

(一)叙事表达的新场域构建

第一,以家庭故事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报道,为新型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和信息效果之外增添了温馨的人文色彩,美好动人的故事获得用户的共鸣。“家庭故事是符号意义的制造过程,主要作用是回忆往事、解释并判断事件……正负面事件皆有,内容常常与家庭的特殊仪式有关,涉及某些常见的主题,如夫妻之间的初次相识、子女的出生趣事,家庭如何面对困境,重要决策之制定等。”[5]2019年10月1日芒果TV自制纪录片《石榴花开》首期特别节目与观众见面,第一季的节目重点聚焦苗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等7个民族,每期选取3个以上典型人物故事,以各少数民族传统盛大的婚礼作为主线,除了台网的传统播出途径之外,还融合“网络直播”、“VLOG日记”等融媒体方式,通过一个个“小家”的幸福圆满展现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符合一直以来芒果TV主旋律“年轻态”表达的风尚。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指导,“央视网”策划的大型系列微视频《40年:来自56个民族的家国故事》于2018年5月在“央视网”播出,制作团队走过17个省区,深入56个民族家庭,用心记录他们的故事,以“一集一个故事”的方式呈现,用56个小家的精彩故事折射整个国家的发展。

第二,讲好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故事,从社会心理的视角来看,构建对“他者”认同的社会范畴。纪录片《传承》第三季用10集篇幅,讲述新疆哈萨克族毡房的制造技艺,云南火草纺织技艺等17项古老技艺,以日常故事透视技艺传承之路,用更丰富的情节彰显传承的力量,讲好中华文化传承故事。个体正是从自身所属的社会范畴那里获得他们的社会认同,“由于有自我定义卷入其中,激活了一种获得或维持自我评价的积极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在社会比较中偏好于内群(因而也是自我)来实现。”[6]但另一方面这种“他者”归类的差异会被减弱,一种维度上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会被另一位维度上的共同性,也就是归依国家认同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目标所平衡,以这种方式构建的国家认同,将不同民族的认知过程与国家的整体发展进步整合在一起。

总之,新型主流媒体的核心功能是提升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空间的主导权,以媒体公信力为基础,以创新内容产品为引导,以高效政务服务为切入点,快速聚集海量用户。

(二)“开放”、“聚合”、“多维”碎片化叙事

创意大型系列报道与多元化的微小分散型叙事,是并存的传播常态,后者与传统媒体“线性”传播文本的规范性、封闭性和单一效果相比则大异其趣,成为融媒体民族团结叙事传播的推动力量,“开放”、“聚合”、“多维”等概念是我们理解推动民族团结叙事力量的关键词。

“开放”意味着互联网媒体融合UGC和PUGC两种模式,抖音、梨视频、喜马拉雅、趣头条等融媒体头部平台向社会广泛吸纳素材,包括新华网客户端等专业媒介机构,以及海量用户都以具体行动参与民族团结的主题互动,制作并上传富有民族和个人特色的日常故事。喜马拉雅电台播出微型广播剧《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公益剧本在线收听节目。梨视频是国内目前最大资讯短视频生产机构之一,致力于成为中国细节的讲述者,“拍客”遍布国内2000个区县,“拍客”上传素材体现内容原创优势,全流程管理整合优化了审核认证管理、数据建档、在线剪辑、系统审核、自动分发等环节。2019年9月梨视频策划的“中国边疆行”活动获得全网阅读量超10亿次,主话题阅读数达1.6亿,讨论量4万,短视频大量采用同期声,没有空洞的说教,独到的视角再现一个个平实又意义深刻的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奋斗的故事,成为爆款产品。“聚合”意味着此类信息的宏大集合,只要在微博、微信、抖音、梨视频、喜马拉雅等APP应用平台输入“民族团结”关键词,海量的超链接文本,森罗万象的微观个性化内容,汇聚了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语境。“多维”意味着就“非线性”传播而言,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用户兴趣交汇点构成的“场景”中,用户的主体性更多地参与民族团结叙事,在用户多样化的视角中呈现民族团结语境的统一性,偏向“虚拟在场”也是多维叙事主要特点之一,结合了虚幻与现实的融媒体产品,为海量用户带来“身临其境”逼真感,近年来短视频社交媒体在这方面的传播功能更加显著,近几年被“快手”改变命运的许多少数民族乡村“网红”,他们创造了乡村扶贫领域、家乡旅游推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奇迹,成为民族团结和乡村创业方面的先锋。

四、民族团结叙事的多模态话语

除了保留传统媒体积极正向的话语建构,修辞倾向明显,情感表达鲜明,褒扬赞美为中心主题的特征之外,还有多模态话语的视听效果。

(一)多模态话语呈现

《中国民族》公众号、《民族团结》公众号、澎湃新闻App等民族团结叙事的表达,以及梨视频、抖音、西瓜视频、快手等互联网平台用户上传的民族团结内容中,普遍创新表情包、短视频等更多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青海省同仁县黄南州民族团结创建办策划,联合专业团队在梨视频推出了“黄南民族团结表情包”,设计了黄南州世居的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汉族、土族等8个民族形象,体现黄南州各民族兄弟姐妹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主题。以短视频报道为例,构建标题是声画一体的多模态话语类型,内容既有文字,又有画面、音响和音乐,彰显以形表意的视听效果,有强烈的叙事性和感染力。在文字符号之外,颜色、声音、图像、动作等其他模态话语越发精彩纷呈,这些多模态话语聚合在一个完整的新闻语篇中共同建构民族团结意义。

(二)时代交流感对话

融媒体传播平台带来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之间的多方互动和交融,传播主体和客体变成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传播主体除了传统叙事的“我—它”的关系外,还有一种“我—你”的交流价值受到重视,即时与客体交流的可能性改变了传统的“故事”建构。《中国民族》杂志于2018年10月出版《走进多民族家庭·感恩改革开放·热爱伟大祖国》特刊,报道22个多民族家庭,民族成分都在三个以上,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总体涵盖近50个民族,其中包括20多个人口较少民族,每一个温暖的家庭故事都映照着国家和时代变迁的伟大成就。民族团结叙事的融合语体,重构了传统媒介“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形态,文字影像共存于一个话语空间,文字的中心地位被影像有所替代,有时文字成了背景或者补充说明,“听故事”或者“看故事”,不断演化为融媒体的视听体验。除了融合平面新闻和影像之外,民族团结的叙事形式在叙事者、故事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更趋丰富有趣,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H5换装游戏,56个民族56种美,快“秀”出你的爱国Style,这是一次全面采用“多元”、“混搭”,参与式创意互动的“现象级”产品。

综上所述,融媒体对民族团结的数位叙事,突出了与网络人际互动直接相关的经验叙事,在纪实故事里选取了美好动人又充满希冀的情节,传播的主客体以平等、共享、意义共构的方式彼此激励,正是数位时代民族团结叙事的精彩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话语民族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画与理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MINORITY REPORT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雷人话语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