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学术前辈 研讨学术经验
——记“高厚永教授学术思想暨民族音乐学教学研讨会”

2020-12-06 19:11■何
人民音乐 2020年9期
关键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学术

■何 浪

高厚永(1931—2018)先生是我国知名的民族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在教学上开拓创新,学术上笔耕不辍,育人上言传身教,以其深厚的学术修养和丰富的艺术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

作为高厚永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南京艺术学院,2019年10 月26—27 日由音乐学院和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了“高厚永教授学术思想暨民族音乐学教学研讨会”。在过去近四十年中,国内各高校既培养了一大批民族音乐学人才,也吸引了无数青年才俊加入民族音乐学研究行列。虽然当下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已取得较好成绩,但同时存在不少需要反思的经验。基于此,本次会议希望通过邀请全国各地民族音乐学教学一线的学者们共聚一堂,以追思前人学术思想为基础,共同研讨民族音乐学的发展。

本次会议共有20 位代表发言,根据发言内容本文拟分三部分进行总结:高厚永先生回顾;民族音乐学教学研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高厚永先生回顾

沈阳音乐学院冯志莲的发言《忆高厚永先生在沈音——纪念民族音乐学家高厚永先生》提到,高先生虽于1960—1974 年在沈阳度过了十四载春秋,但只有前六年真正展开工作。此六年中,无论学术观念还是学术视角,他都推动了“沈音”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此外,他还根据教学需要编写出版了《民族器乐概论》和《戏曲音乐概论》,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南京艺术学院钱建明以《从民族民间音乐到“民族音乐学”——南京艺术学院高厚永教授及其学术研究“纵横观”》为题,回忆了高先生的南艺教学生涯,并认为“纵横观”作为其学术思想、方法、经历的侧面,是他提倡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既要重视专业素养,又要交叉融合、博取众长的“乐学园丁”缩影之一。

海南师范大学王晓平的发言《学术传统与时代创新》对高先生的学术思想从三方面进行了总结,即:厘清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重视音乐本体研究;民族音乐学的中国化贡献。

二、民族音乐学教学研讨

尚处发展阶段的民族音乐学其系统性学科原理与理论方法的提炼与应用,始终与身居不同民族和地区人们的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及社会行为等密切关联。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教学也是非常重要一环。

“南京会议”的举办初衷之一便是“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到南艺来开一个会,为研究生们上一次集体性的大课”①。学科要得到发展,则需大力培养人才。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也需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探索。

武汉音乐学院孙凡的发言《〈荆楚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设计与编写体例》认为,由于地域音乐“音地不分家”,因而《荆楚音乐文化》立足音乐本体的同时,旁及区域文化来揭示音乐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展现荆楚文化地理滋养的传统音乐整体风貌。区域性音乐文化课题既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学术传统,还体现民族音乐学的中国特色。

浙江音乐学院南鸿雁的发言《回顾与展望: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认为,由于教材是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编写的集大成成果,也是衡量教学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部分,应尽可能反映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因此,教材建设是“重中之重”。

南京艺术学院杨曦帆的《立足田野,深耕个案——南京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学专业教学反思》分享了“南艺”的教学经验。他认为,民族音乐学教学首先要引领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中音乐的意义;其次,由于个体的独特性,需要研究者进行“居住式”的田野调查,看清身份背后的所指;最后,受现代学术思潮影响,对研究对象的客观观察需要考虑到“研究”和当地文化“对话”背后的学术建构。

江西师范大学胡晓东的《民族音乐学教学法发凡》认为,建立教学法是中国民族音乐学教学的当务之急。发言列举了 TBL(团队教学法)、PBL(问题教学法)、CBL(案例教学法)和LBL(讲授式教学法)四种教学法。

南京艺术学院麻莉的发言《当今德国大学中的民族音乐学教学与研究》从学科建设、专业视角、研究视角三方面对比了国内和德国民族音乐学的教学差异,以德国不同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教学和研究为例,以期为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教学提供借鉴。

三、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

本次的学术研讨共有12 篇发言涉及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发言内容的不同,再将其分为“中国经验”“跨学科视角”与“个案研究”三部分。

1.中国经验

南京艺术学院伍国栋的发言《民族音乐学研究与教学经验谈》首先指出,高厚永先生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国经验积累的起点人物之一,其成果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经验。民族音乐学实为各国音乐研究经验总结。其次,民族音乐学的中国经验可分为音乐形态学、音乐史学、音乐分类学和乐种学四类经验。音乐形态学经验包括声腔、宫调、板式、曲牌、乐学五种。伍老师认为,高先生对民族器乐形态的研究很好地结合了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研究。音乐史学经验包括文献、历史、考古和谱式四种。中国音乐种类繁多,现有分类体系彼此间难免交叉,但八音分类法对中国音乐分类的研究无疑是宝贵的中国经验。

南京艺术学院张振涛发言题目为《局中人》,他认为西方“局内人、局外人”的设定是缺乏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属性,是把不同于西方的“局外人”假定为与西方学者相同并采取相应态度的界定。这一设定难免产生不接地气的隔阂以及不能回馈乡村的伦理自责。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过程使中国学者逐渐有了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反思。因此,“局中人”的概念更符合中国学人的定位,也是更加本土化的言说方式。中国学人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与研究对象对立的另一客体,而是同中有异、异中又有很强认同和连带的“局中人”。

上海音乐学院刘红以《“学”之于民族音乐+——“首届民族音乐学研讨会”引申的思考》为题,讨论“南京会议”40 年后,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几种变化,即:研究队伍中本土人才与海外归国人才共存;研究方法逐渐重视田野考察的普遍性和工作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理念转向重个案观察及细微分析以及跨学科或者多学科融汇贯通。不过母体文化研究不应忘本,外来学科理论方法之运用更需讲究方法,本土民族音乐研究不应更不必生硬附会于民族音乐学方法和理论。

浙江传媒学院苗金海的发言《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亟待回归本位》提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稳定发展,依赖于课程、教材、专业、学科方向的强有力支撑,培养学术后备队伍该学科才能生根。

2.跨学科视角

湖南师范大学赵书峰的《始于跨学科·基于田野·立足三平台——湖南师范大学三维一体的民族音乐学教学模式探索》认为,“学科互涉、边界跨越”的跨学科观念是民族音乐学学习的核心观念;其次,长期深入的田野工作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唯一路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板俊荣的发言《论大数据时代民族音乐学的量化研究》从实例出发,显示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云计算、信息分析、批量处理等技术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便捷性,呼吁民族音乐学研究应与科技结合。

厦门大学周显宝的发言《扎根本土音乐艺术、深植时代文化科技——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与教学体系探索》认为比较音乐学作为民族音乐学的先导,诞生之初便使用科技手段来研究、比较各民族音乐。胡德等人坚持用科技的手段研究音乐,并且提出“untalkable”(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因此,民族音乐学研究应重视对科技的运用,还应进行多种形式和视角的交叉研究。

扬州大学魏琳琳在《跨学科对话在民族音乐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发言中建议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课程,尽量以多样的眼光与视角审视自己的研究领域,通过跨学科交流的不断缩小学科边界。

3.个案研究

立足田野、深耕个案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另一重要理念,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灵魂,只因个案直接源于田野调查。由于“音乐事象在一定的空间内,无时无刻不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②,因此,对这种动态变化音乐事象的解读便成为研究的核心。伍国栋老师曾提出:“没有实地调查理论及方法的民族音乐学,不是真正的民族音乐学。”③

亳州学院徐小明的发言《国家化进程中贵州“礼乐”之濡化初探——以贵州鼓吹乐文化变迁为例》认为,礼乐通过明初调北征南行动传入贵州。鼓吹乐在贵州的长期发展早已失去原有军乐面貌,转化为具有浓郁民族民俗色彩的新文化身份。

青海民族大学苏娟的发言《土族婚礼仪式音乐区域特征研究》认为,土族婚礼仪式以其特有方式、程序和内容世代相传,负载着整合族群内部关系、规约族人行为规范和巩固社区秩序等神圣使命。当下土族婚礼仪式虽有所简化,但它依旧是族群内部最具凝聚力的传播体。

阜阳师范学院戎龚停的发言《礼制与俗化——中国花鼓艺术的主要承创动因解析》提出,在花鼓艺术的衍化历史中礼制与俗化是两条主脉,对各地花鼓的文化惯制、话语权威等方面存在引擎作用。礼制在场与民俗风化两大主要动因互渗,结合各地政治社会、移民战乱、自然地理等多维因素,花鼓艺术才呈现其地方支系化的本体特征。

结 语

自1980 年高厚永教授前瞻性地在南京艺术学院发起“首届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始,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已走过了40 年。本次研讨会以探讨高厚永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贡献为主题和起点,在缅怀前辈的学术传统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与“中国经验”。

学科发展既要将跨学科、学科观念互涉作为学术研究的常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人文社科的经验和方法以推动发展,同时也应避免学科边界模糊、主体性丧失、元理论思考缺失等问题。伍国栋曾将“一批在此学术领域中突出表现的知名学者”“一批学术界认可且具一定影响的代表性著述”总结为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④因此,前辈学者科研、教学中所积累的学术风范是民族音乐学“中国经验”的重要内容。1980 年发起的“南京会议”被认为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起点和重要里程碑”⑤。南京会议的召开“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口号,并使它成为可以涵盖和容纳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等方面内容的音乐学学科。这样,民族音乐学便在中国逐渐确立了自身的地位”⑥。由此,南京艺术学院也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源地”和“永远的故乡”⑦。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至今,行将不惑,但我们对民族音乐学的认识还应不断完善,对于学科的发展仍需不断探索。

①高厚永《.有关民族音乐学的回忆和思考——纪念“南京会议”召开三十五周年》[J],《音乐与表演》2016 年第 1 期,第 2 页。

②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 104 页。

③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版,第 50 页。

④伍国栋《得失有三思皆可以为鉴——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传承反思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 年第 1 期,第11 页。

⑤高厚永《召开“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的前前后后》[J],《中国音乐》2012 年第 1 期,第 48 页。

⑥杜亚雄《召开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的经过》[J],《音乐研究》2003 年第 4 期,第 34 页。

⑦高厚永《回顾30 年前召开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上的发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 年第1 期,第4 期。

猜你喜欢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学术
南京艺术学院2023届毕业生优秀作品选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音乐学人
南京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近期活动掠影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