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做新时代的好记者

2020-12-08 06:45廖峥艳
传媒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细菌战脚力笔力

文_廖峥艳

近日,开化县长虹乡真子坑村塘流降自然村,翻越崎岖山路为抗疫卡点志愿者送饭的七旬老夫妇邹妙富、邹兰芳彻底火了,这缘于本报记者葛志军、陈明明、鲍卫东的一组组合报道:图文《一份农家菜谱背后的心意》、评论《人民群众是疫情防控的坚强后盾》,以及他们在“掌上衢州”APP、抖音平台先期呈现的短视频《送饭抗“疫”老党员邹妙富的“暖心饭”》。当晚短短数小时,抖音阅读量突破300万,本报“掌上衢州”APP创下10万+,这种传播成效在本报尚属首例。

成功不是偶然,其背后必然与记者扎根基层的“脚力”、发现新闻蓝海的“眼力”、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的“脑力”,以及善用镜头说话的“笔力”这“四力”分不开。

邹妙富、邹兰芳老人居住的地方位于开化深山老林,记者从城里出发到他们家要两个小时,这还不包括走五里的崎岖山路。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奖获得者鲍卫东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资深记者,在采访途中,因为雨天路滑还重重摔了一跤,但仍咬牙坚持采访,这种扎根一线、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令人动容。他们不是采访这对老人最早的记者,却做到了最好的传播效果,靠的是什么?是他们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文笔、朴实的影像、深刻的思考,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组合拳的综合运用,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合力的结果。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既是对我们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记者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奔跑在新闻一线整整十年的摄影记者,我结合自己这几年采写的几个真实案例,谈谈对“四力”的粗浅理解和感悟。

一、“脚力”——扎根基层深入调研、深入采访的能力,是记者的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这一跤摔得让人心惊肉跳!今天一早才知道廖峥艳随救援队现场采访,摔倒在山崖,滚落陡坡,脑门撞上岩石,依然继续前行!新闻战士的战斗精神与作风让人动容……假如没有那块岩石……特别嘉奖廖峥艳同志,有股岩石一样硬朗的精神气!”

这是2016年衢报报业传媒集团的一封嘉奖令。为了营救13位失联驴友,我作为第一批记者,主动赶到现场,随救援队冒雨上山彻夜采访。在照明电源不足的情况下,脚底踩空,差点命丧山崖。直到第二天早上下了山,把我救起的带队向导才敢相告,就在我摔下去的地方,几年前一位村民不幸坠亡。

在那次采访中,我不惧夜黑风高雨大,不惧山路湿滑艰险,不惧蚂蝗臭虫叮咬。十多个小时,我和同行的救援队员在山林间一边呼喊驴友,一边摸索前进,在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这个过程中,记录下了许多生动、感人画面。第二天衢州日报头版登出的大图《千里岗15小时大营救》,几位穿着户外衣,打着手电筒,已经非常疲惫却仍在雨夜竹林中尽力搜寻失联驴友的救援队员画面,以及晚报四版整版的图文报道,引来读者及评报员的一致好评。

试想,要是我当时没有跟随救援队上山,直接采用通讯员有限的手机供图,或者通过采访对象的口头描述仅用文字采写,那读者一定看不到这些沾着泥土气息的照片,看不到这种有温度的新闻,呈现效果必定是天壤之别。可见,要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记者,就势必要求我们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下到基层一线,真正融入百姓生活,锤炼“脚力”这一基本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更多扎实、温暖、质朴的好新闻。

二、“眼力”——记者捕捉亮点、抓住根本的能力,是观察新闻的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010年7月4日上午,浙江衢州一泳池内,十几名女生正在学游泳。现场一位教练说,浙江是游泳奥运冠军罗雪娟的故乡,钱塘江沿岸民众历来爱游泳,游泳列入中考选考项目之后,衢州各学校许多女生也常下泳池学游泳了。”这是我从事新闻摄影记者第一年的作品《罗雪娟热效应》,该作品获当年浙江省年赛金奖,新闻奖三等奖,对我来说,它是我新闻生涯一个很好的开端和鼓励。

拍摄这张照片当天正值周末,版面比平时相对缺稿,发稿也会相对容易。作为入行不久还是新手的我,这种时候当然不会选择休息。于是我冲到了附近一家游泳池,准备做一个暑期泳池开放的应景稿。在现场,我没有马上动手,岸边转了几圈后,才把相机举到头顶,俯拍下了这张图:蔚蓝色的泳池内,一群着五颜六色泳衣的小姑娘,面朝池水,身体绷直,双手交叉向前,呈一字排开。在她们的正前方,是一位教练高高举起的手臂,向上竖起的三个手指正在指挥姑娘们往前游。

用这样的角度拍摄一张泳池照片,当时还是有点新鲜的吧?阳光灿烂的画面,独特大胆的构图,那只高高举起的手臂,以及经过升华提炼的文字说明,让一个学游泳的四季歌变得很不一样,具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第二天衢州日报头版见报后,一位一向要求苛刻的前辈也表扬了我,让我好一阵欣喜。

这次采访让我明白,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好记者,就一定要学会仔细观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锤炼出好“眼力”,从而找到别具一格的新闻角度,跳出新闻同质化的束缚,找到新闻采写的那片蓝海。

三、“脑力”——记者知识储备越丰富,思考问题、采写新闻就越有深度

《礼记·中庸》中有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宝”来了》《二孩,你还生吗?》《中国“奶妈”》《漫长“寒假”二宝宅家的日子》……2014年,我开始关注二孩现象,研读了许多关于二孩政策的资料书籍。2016年1月1日,二孩政策全面放开。2018年,我自己也加入二孩生育大军,顺利产下二宝。从2014年开始,我的镜头从对准怀有二孩的孕妈妈,到呱呱坠地的二孩,再到照顾二孩的爷爷奶奶。从孕到生到养,从拍别人到拍自己,二孩系列专题的拍摄,我一直没有停止过。

这些专题经本报刊发后,被腾讯、新浪、中国日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各大网站、全国专业媒体相继转载、报道,相关专题获得第三届全球华人摄影大奖及万元创作发展基金、浙江省新闻奖,入围浙江省省展等一系列荣誉,部分图片被视觉中国收藏。

总结该系列专题获得成功的关键:我对二孩这一时代话题进行了主动思考并尝试通过报道来解读作答。凭着职业的敏感,以及自身的勤奋,我较早地关注到了二孩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并主动给自己充电,阅读有关人口、社会学类书籍,进行知识储备。在采访对象的选取上,我锁定身边十五个家庭。在系列图片的先期呈现上,凭借女性记者特有的性别优势,自觉融入个人思考,用二孩妈妈裸露的大肚皮和大孩亲密互动的画面呈现,新颖大胆、活泼阳光,解读出这一民生政策受老百姓的关注程度和欢迎程度。二孩政策正式放开那天,全国多家传统媒体头版,以及网络媒体首页再一次采用了我拍摄的二孩照片。

可见,要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记者,要让自己的新闻作品有深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在时代的大海里激起一朵小小浪花,我们就必须要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具有随时随地学习的能力,从而做到厚积薄发。

四、“笔力”——记者呈现作品的能力,也最能体现记者的个性

好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笔力,而笔力也是脚力、眼力、脑力三力合力的结果,并非孤立存在。

黑色深沉的背景布前,他们或坚毅,或痛苦,或愤怒,或无奈。他们是细菌战的受害者,也是细菌战的见证者……2014年9月,我开始关注这些侵华日军受害者——“烂脚病”老人。我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衢州6个县(市、区)寻访,为幸存的细菌战受害老人留影存证。一年间,我走访了50多个乡镇(街道),近100个村庄,100多个细菌战受害老人家庭,最终留下了70位幸存老人的肖像。一幅幅精炼、深邃,饱含深情的画面,无不牵动着读者的情绪。

影像《细菌战最后的证人》经本报刊登后,新华网、人民网、腾讯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和中国摄影家网等10多家知名网站相继刊发、转载,新华网首页重要位置头条滚动播放。201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该专题图片获得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银奖、金镜头银奖,以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摄影活动”最佳组照奖等一系列奖项。2015年,央视记者采访我的专题《摄影记者眼中的细菌战》在央视西班牙频道及拉美国家播放。

与此同时,我在衢报集团领导的带领下,发起“救助细菌战受害者”公益行动,携手相关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爱心人士,为这些还活着的老人送温暖,一共为70位老人送去爱心物资十多万元,我带头把细菌战摄影作品获得的奖金及著书利润所得共2.6万多元捐给了这些老人。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它不仅换来了老人对我的信任,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排斥我的采访,还得到了社会对我的认可。我也被评为衢州市十大杰出女性、市拔尖人才、三八红旗手、爱心记者、华岗奖获得者,同时被中国地市报评为十大杰出青年摄影记者。

我知道,所有荣誉和肯定,来源于该作品最后的表现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这些都离不开作品最后呈现的“笔力”。“笔力”是“脚力”“眼力”“脑力”三力合力的结果,同时,“笔力”“脚力”“眼力”“脑力”这四力又是环环相扣、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一个真正好的新闻作品,不论文字、摄影,或是视频,都少不了记者扎实的“脚力”,火眼金睛般的“眼力”,有深度的“脑力”,以及温暖、感人的“笔力”。

要成为新时代的好记者,我们只有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扎扎实实练内功,认认真真强“四力”,如此,新闻作品才能更有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和穿透力。

猜你喜欢
细菌战脚力笔力
又一支日本细菌部队名单被公布
侵华日军细菌战战犯为何逍遥法外
大型主题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四力”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试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宣传思想干部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书画用笔的“笔力”论
谈风骨
《日本侵华细菌战》
加点笔力,你的书法会更美
——齐鲁书社《中国书法笔力详解》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