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情境化设计特点及启示

2020-12-08 02:14程剑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场域

程剑

当下,情境化试题的命制已成为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关注的焦点。2019年11月出版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提出:“情境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考语文命题应“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而写作能力作为考察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要求考生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语篇”。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梳理2017年至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在情境化命题设计上的特点与变化,旨在帮助一线教师有效指导高三作文备考,帮助考生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高质高效备考。

一、高考作文命题中的“情境化设计”

“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以2019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命题为例,此题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主题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试题创设真实的问题背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有着热爱劳动这一优秀传统,而现实生活中存在有的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错误认识及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呈现出具体要完成的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要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并将这些问题或者任务,放在真实的活动场域中——“面向本校同学进行演讲”,此题具备将情境作为考查载体的所有条件:有真实的问题背景,有在具体情境中所需完成的具体任务,有具体的活动场域等。

综上所述,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境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创设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背景,相对真实的活动场域和比较明确的任务要求,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既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标“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命题的基本要求,又能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二、情境化设计呈现出的鲜明特征

综合分析最近三年的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情境化设计呈现以下鲜明特征:

1.情境设计“有我化”,考生是情境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情境化设计的“有我化”是指作文命题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背景或环境氛围,让学生思考“如果我面对这样的状况,具体该怎么应对,怎样说、写、做”的实际问题,这需要考生代入命题中设置的环境氛围,代入命题中设定的特定身份进行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感受性。如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要求从五个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无论是“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还是“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慶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这其中所设置的各种情境都需要考生参与其中、代入身份,感受当时的环境氛围,完成相应任务。而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中“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同样要求写作者明确“我”的身份特点:我既是面向全校同学作演讲、发倡议的“复兴”学子,又是认同劳动价值观的学生代表。又如,2019年全国Ⅲ卷的漫画作文题“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2018年全国Ⅰ卷“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等,这些命题中的“我”或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或是事件的见证者,或是特定的情境角色,有真切的感受,有真实的思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契合学生的生活情境。

因此,在高考作文备考过程中,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身份代入,“我”需“真”参与,需“真”在场,需融入材料给定的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思考,去解决具体问题,考生在行文中的每句话都是“我”的学识、思维、情志的体现,既要表现出身份、措辞、语气的显性特征,又要表现出生活体验、情感共鸣、思想内蕴等方面的隐性特征。

2.情境设计基于真实的生活场域,考生要说真话、说有意义的话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还原写作真实性,直达社会生活的现场,学生需要身处命题材料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说真话,说有意义的话,这与2017年版《新课标》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语文课程性质相呼应。

如,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要求给外国友人写一篇文章帮助其读懂中国,读者对象清晰,行文也亲近自然,这种真实交际任务语境的创设,意在引导考生回归真实的写作,能基于真实情境进行合理表达与交流。2018年全国Ⅰ卷,写作身份设定为“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时代青年,读者对象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的18岁中国青年,这样的情境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立足当下真实的社会语境内,又能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想象和思考,并可对读者提出有意义的建议。2019年全国II卷基于材料创设了五个不同的真实生活场域:1919年5月4日的学生集会现场,1949年10月1日参加庆祝开国大典的游行活动后,1979年9月15日参加完新生开学典礼后,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等,从这些具体情境的创设可以看出,要写好此类高考作文题,老师应引导学生实现写作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让学生置身命题材料给定的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设身处地展开联想和思考,与材料设定的“读者或听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行平等交流,这样才能说真话与有意义的话。

3.情境设计与典型任务相结合,考生写作需罗列任务清单并一一落实

对于高考作文题而言,“任务”是为真实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或设置的语文实践活动,或者说,它的本质也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

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中,作文材料中会有比较明确的问题任务,即考生写作所需解决的问题或要聚焦的“话题”。如,2017年全国Ⅰ卷要求写作者基于自己对中国的感性认识,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解决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2018年全国Ⅰ卷要求写作者基于自己的个人与时代共同成长的经历,解决未来的18岁一代的成长奋斗之困;2019年全国Ⅰ卷要求写作者基于现实生活中不热爱、不理解、不愿意劳动的错误认识和现象提出倡议,解决好逸恶劳之困。这些问题任务的设置,提醒我们审题时必须要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明确材料给定的话题,并围绕问题或话题展开联想与思考。另外,文体任务的要求也更明显,且更趋实用。对于写作而言,针对具体情境、问题、对象选择合适的文体也是高考作文情境化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真实而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要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必然要求交际双方选择合适的言语形式和交际方式。如书信、倡议书、辩论稿、新闻稿、时评等实用类文体更符合作文情境化设计的需要。再次,写作对象的任务更明确。传统的高考作文写作是缺失读者对象意识的,如果有,也是评卷者,而近三年的情境化作文试题设计正逐步地将写作对象、读者对象指向特定的个人、群体。如2019、2018、2017三年全国卷中读者对象的规定由隐性走向显性,如“复兴中学”学子、“未来的18岁一代”、青年学生当事人、“外国青年”等。读者对象的进一步明确使得写作者必须树立在具体情境中与特定对象围绕一个明确问题展开对话交流的意识。

综上所述,考生在应对“情境设计”与“典型任务”相结合的高考作文题时,审题要谨慎细心,且养成标注或罗列任务清单并一一落实的好习惯。如2019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试题可罗列这些具体的任务:文体任务是演讲稿;写作对象任务是复兴中学同学;话题任务是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且“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高考作文若想得高分,既要审题立意准,又要情境任务完成得好。因此高考作文备考过程中精挑细选以情境作为考查载体的高质量作文模拟题,并带领学生准确解读作文命题的情境设计特点,完成各种任务指令,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常用实用类文体的特点,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者通联: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郑裕彤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