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而浪漫,多元而共生
——方向访谈

2020-12-09 13:05马春梅,方向
国画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岭南笔墨广东

马春梅:您觉得广东的文化与艺术有什么自身的特殊性吗?

方向:广东是一个很特别的地区。有学者把广东的文化称为海岸文化,我觉得还是比较贴切的,因为除了中原文化以外,广东文化还混杂着当地的民间文化和西洋文化、东洋文化。大部分广东人其实还是中原的移民,还有一部分则是从东南沿海迁来的,汉文化的传统在广东本土其实保留得比较多。所以从生活上的细节来看,广东还是比较传统的。比如说广东的方言保持古语的成分更多一些,普通话才四个音,广东话是九个音,潮州话八个音,用广东话来读诗词比普通话要押韵很多。广东的宗族制度也保留得比较多,乡下的宗祠文化及其礼仪形式,这些相对保留得都很完整。相较于北方,广东生活的价值观是更传统的,但是在绘画上,广东又与一般所认为的比较传统和经典的东西还是有差异的,它又有着比较另类的一面。我觉得岭南绘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实用性。如果将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棵果树的母株,岭南的艺术家发现适合使用的植株,他就会大胆地拿来,将其嫁接在这棵母株上,不但能够令植株存活,还能够长出不一样的果实。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

首先,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广东开放得比较早,甚至在某个阶段,它是全国唯一的对外窗口,所以东西方的各种思想都在这里交汇。广东是接受西方思想、西方文化、西方科技的前沿,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发源地。革命的发源地很自然也带来思想上的变革和文化上的变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也比较有共识的历史原因。

其次,五岭很大程度上阻隔了岭南和中原在文化上的互动,毕竟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从中原传到江南,再传到岭南,路途遥远,因而岭南接受中原文明洗礼的时间相对已经比较晚。所以岭南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尤其是实物的经典传承并不便利。通过海路从口岸通商而来的商业文明相对便利,世界各地的信息都涌入广东,东洋的、西方的文化艺术因素对岭南的影响反而更便利一些。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一地域原因,岭南绘画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历史包袱也不重,所以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能够把有用的东西拿过来使用,更强调实用性。

马春梅:您离开广东到北京工作已经多年,请您从跨地域的角度谈一谈您对南北方中国画的差异的切身感受。

方向:我到北方以后,感觉南北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北方学习传统的机会多很多,传统书画文物相对丰富,在广东是没有这种条件的。岭南画派最正宗的也就是传承扬州画派恽寿平画风的居廉了,相对在岭南已经是非常了不起、非常正宗的传统了。从艺人员在地理上的阻隔确实影响了岭南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另外,传统绘画经典里所描绘的内容很容易在北方的自然界中找到对应,在北方写生,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传统经典中的表现方式,但是在南方就不可能,因为地域特征变化确实是比较大的,在岭南,我们看到的山山水水与传统绘画里的面貌距离是很大的。同样,在北方一年四季的变化里,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代诗词的意境,但是在南方就不可能像在北方那样能够很快与经典获得对接。所以在岭南从事中国画创作,如果我们要表现周围的景物,那就必须另起炉灶。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笔墨的因素,传递传统笔墨的薪火,但是必须要去发现一种属于自己的方法才能创作出对应身边景物的作品,也就逼迫岭南的画家们必须另辟蹊径。所以岭南画派和中原一带的主流画法存在着一些差异。

从岭南绘画具体的笔墨特征来看,普遍注重“写实性”和建立在此种笔墨特征、此种写实诉求之上的“浪漫性”。在绘画史上,宋画比较重丘壑,元画比较重逸气,岭南的绘画更多地借鉴了前者,更注重绘画中的写实性,笔墨的用笔比较浓重,用笔变化不多,比较方,比较硬,相对来说行笔速度比较快,更强调以形写神。岭南这种用笔的方式主要是以宋画用笔为基础,当然,作品的书卷气会显得不足,但是这种方法的优势就是能够画大尺幅的画。中国画尺寸太大,笔墨是比较难驾驭的,但是岭南的画法在尺寸上就没有太多限制,所以广东画家引以为豪的就是能够画大画。大尺幅的画视觉感觉更强烈,更适合在公众场所展示。另一个是“浪漫性”,这里特指的是建立在南方(广东地区)的地貌、气候、人文及其方、硬并善于处理大幅画面的笔墨特征基础上的一种“浪漫性”,这很难用具体的文字对其进行恰当的表述,我只能予以一些简单的说明。首先,因为广东的地理环境和北方不一样,相对比较温润,不同的潮湿程度很影响画面的笔墨变化,所以广东画家很善用水,在画面上的特点就是能够把水、墨、色的交融做得出神入化,是与北方画家明显的一个区别。整个北方的中国画风格相对比较厚重、生涩,而广东则相对清新灵秀,更具一种水墨晕彰的“浪漫性”,同时在一些大幅的绘画中又可以体现来自笔墨方、硬特征的直抒胸臆或生活本身的情绪。而且,因着其“写实性”的特征,使得其绘画表现可以一定程度上地跳开文人传统笔墨的限制,更为接近人的生活,能够更多地考虑来自广东地区自身的生存环境、乡土文脉等身边的日常给予我们的一种直观的感受。

此外,我来北方以后,也发现北方的画家更多是从笔墨角度来构思画面,但广东的画家更多的是从作品整体的图式角度来思考和表现的,应该说这也是差别挺大的一个方面。

马春梅: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在继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具有取法西方、面向世界的视野和便利,所以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新思潮涌入的窗口,成为最早商业化甚至消费化的地方。广东的商业化特质、务实思想,是否使得广东的国画更多地关注本土、关注当下日常呢?

方向:现实关怀的确是岭南绘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北方画家的用笔的能力确实是比较强,普遍具备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广东的画家则更善于观察生活,对身边的事物更加敏锐,画面感觉更加鲜活。我在北京也有教学任务,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北方的学生去写生,他对传统的东西理解得就比较深刻,但是在写生过程,他们很容易先入为主地用传统套用现实,南方的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相对会敏锐很多。至于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第一点首先是因为历史上的岭南画派向来注重创新,也很早就提出了直面现实这一重要的绘画主张。第二点,我觉得跟广东的文化不无关系。广东的商业文明造就了多元共生的社会形态,广东是一个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互动频繁、彼此相互渗透的地方。在北方,让我比较触动的是,北方的群体层级感是很鲜明的,一个人的身份感可能要更加强一些。但是广东人对社会层级的界限却是很模糊的,一个人的身份可以很多元。对广东人来说,生活就是活色生香,一个身份很显赫的人也可以和大家挤在同一个大排档吃宵夜吃到汗流浃背。所以整个广东的美术也是一个大众美术与精英美术相互渗透的状态,美术创作更多的是立足在老百姓看得懂的东西,去找一种大家都可以共鸣的艺术形式,更多的是追求多元的、雅俗共赏的局面。广东画家很少画在境界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品,他们不会只关注文房四宝,而是更关注世俗生活,关注眼见为实的内容,从世俗生活里感受艺术,相对来说虚幻的内容比较少,务实性更强。眼见为实的内容反映到画里也渐渐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总之,我觉得岭南绘画可以比喻成白话文,相对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它虽然没有文言文那么精微、细腻,可以有那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但是它相对接受的观众更多,能够看得懂的人更多,它的整个受众面更广泛,它是一种精英艺术跟大众艺术的结合体。

马春梅: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广东,她曾经历的发展,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每个地区都会面临的问题。网络信息化时代,由于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求同”正在不断消解“存异”。过去一段时间内可能显得过分突出的地域文化都逐渐淡化。您怎么看待“求同”和“存异”?

方向:确实,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彼此之间沟通交流也很方便,大家很自然会逐渐消解差异,不断趋于求同。岭南绘画也是面临这个问题,有些很鲜明的地域特征也在慢慢被削弱。我们评价岭南画派,常常是先抓住它折中中西的特征来进行分析的,20世纪初的时候,广东绘画新旧之争十分激烈,所谓的新派就是现在的岭南画派,旧派则是当时的国画研究会。其实艺术没有新旧之分,但是能在历史中留下的艺术,一定是要顺应时代,和时代的整个文化追求相一致的。其实从清末至现在,中国画走的一直是一条中西交融的道路。只是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有所偏向而已。比如“五四”期间,就更多的是用西方的科学观来改变中国的观念的落后,所以同样也是用西方的美术来改变中国传统美术。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画同样也是在走着东西交融的发展路径,不同的是,现在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西方绘画,其与传统绘画只是有所区别而已,并非有高低之分。岭南画派在当时之所以能够代表广东画坛,自然也是因为它顺应时代的呼声,是在广东开风气之先。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这种融贯中西的艺术观念也成了整个新中国美术的主导思想,也改变了整个新中国美术的面貌,所以折中中西也逐渐不再是岭南画派专属的特征,而是整个新中国美术的特征。我们现在同样也处在一个中西方交融更明显的时代,所有的绘画形式多多少少都是会受西方绘画的影响,西方绘画同样也在受东方绘画的影响,这是信息社会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不管地域性如何淡化,艺术大的规律不会改变和消解。我觉得艺术的最高境界,还必须是在生活里体会艺术,从艺术里反映生活,艺术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一个人的艺术与他的生活肯定是一致的,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人。我觉得能够用一种平实通俗的艺术形式去表达一个深奥的艺术道理,才是高明的艺术手法,这样的艺术才是有高度的。我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也一直想通过生活中一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来体现艺术的深奥。生活的体会肯定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阅历、喜好、素质、修养不同,他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艺术创作就是从生活里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在生活里获取创造的源泉。最有特色的东西,本就是要从生活中去发现。岭南绘画历来注重生活,包容个体的差异性,本就是秉持着求同存异的艺术观念,这和我们当代的艺术的出发点是一致的,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作为当代社会的一分子去反映社会,表达在这个时代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我们的所思所想。

猜你喜欢
岭南笔墨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岭南荔枝红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笔墨童年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不辞长作岭南人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