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下朋辈导师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0-12-13 13:30高晴于力宇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朋辈学分制新生

高晴 于力宇 范 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入改革,“完全学分制”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管理模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与推广。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注重目标管理、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的特点,对于大学新生适应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探索尝试朋辈导师制的“生-生”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朋辈互助的形式帮助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具有非常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完全学分制给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完全学分制是指以学生自由选课为前提,以学分和绩点作为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学分为毕业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方式和灵活的过程管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完全学分制以“自主选课”为核心,强调学生的“理性”“自主”,高校从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成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成就自我”的平台[2]。完全学分制下,学校不再对学生有硬性的学习年限和学习内容的统一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相应教师,学校成为传递知识、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平台。然而,完全学分制下,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难以与新形势相适应,大学亟待进行新的管理模式探索。

(二)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大学新生入校后,面临新的校园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社交圈子,这对离开家庭独立学习生活的新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心理方面出现适应不良的表现。[3]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强调目标管理,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强调个性发展的特点,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推行完全学分制之后,即使同班同学,所选修的课程和授课老师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很难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建立稳定的班级概念,难以获得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职业准备、环境认同等方面的适应性均低于学年学分制下大学生,学生面临更多学习、人际、职业准备、环境认同等方面的适应不良问题。[4]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新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适应问题。

二、朋辈导师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朋辈导师”的概念及其提出背景

“朋辈教育” 指具有相同背景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5]朋辈教育最初应用于社会工作领域,主要是指朋辈之间通过互相鼓励和帮助的方式来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之后朋辈教育的概念被引入教育和心理学领域。朋辈学习模式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唤醒他们对挑战的兴趣任务,提高学业成绩,促进亲社会行为。[6]朋辈教育的概念于21世纪初引入我国高校,主要用于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后来逐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学长制”“朋辈辅导员”“新生朋辈教育”等。[7]本文中所要探讨的高校“朋辈导师”,是指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从本科生高年级或研究生中组织选拔出一批思想素质过硬、能力强、成绩优异、热心学生工作的,在各个方面较为突出的学生作为大学新生班级的“导师”。

(二)朋辈导师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的推行,行政班级概念进一步淡化,朋辈导师的概念顺势而生。朋辈教育具有突出的平等性、双向性、互动性等特点。[8]朋辈导师们由于与新生年龄相近,经历相似,与新生沟通起来更加容易获得信任和理解,朋辈导师与新生“生-生”的模式,打破传统“师-生”模式的界限感和距离感,能够产生更好的教育和引导效果。朋辈教育模式契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指出的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实效提升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效发挥大学生优秀朋辈导师的带动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建立起以“以高带低、以强带弱”为思路,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成长为特点的大学生朋辈教育体系,对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朋辈导师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朋辈导师制作为高校管理教育模式的新探索,有利于满足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发展的现实诉求,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更好地帮助大学新生进行适应。笔者所在高校通过创建朋辈教育体系的多年实践,深入推进朋辈导师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一)明确身份定位,完善制度保障

明确身份定位,是朋辈导师制的关键。朋辈导师的一个重要身份是高校辅导员的助手,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朋辈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明辨是非,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朋辈导师的第二重身份是大学新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作为过来人,朋辈导师能够深刻理解大学新生的内心诉求和心理特征,以“生对生”朋辈互动的形式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实现身份和角色认同。同时,朋辈导师通过自身思想品质、学习态度、生活作风以及理想信念来感染大学新生,起到示范作用,促进大学新生尽快找到奋斗目标,规划大学生活。

高校要从组织管理上重视学生朋辈导师工作,完善制度保障,理顺朋辈导师的工作机制。学校成立学生朋辈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管理,组长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担任;成立学生朋辈导师协会,负责具体事务,协会组织架构为学校学生朋辈导师负责人、各学院学生朋辈导师负责人和全体学生朋辈导师。针对学生朋辈导师队伍建设,出台专门的管理制度,明确朋辈导师的身份定位,规范其权责、纪律。

(二)加强过程管理,力求工作实效

为促进学生朋辈导师协助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促进大学新生适应,需要加强朋辈导师项目的过程管理,从选聘与配备、权责与纪律、培训与考核、督导与提升等方面提高设计质量,提升朋辈导师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选聘与配备。一是配备比例。学生朋辈导师的岗位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一般而言,为使朋辈导师更加有时间和精力充分履行职责,朋辈导师应保持恰当的配比,建议按照朋辈导师与学生比不低于1:25的标准配置,更加有利于朋辈导师的工作开展。二是聘用条件。朋辈导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严格,涵盖的内容包括政治素养、学业成绩、学术成果、社会实践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学生朋辈导师要求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能够把握正确方向,做好思想引领;同时要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和抗压能力,能够妥善协助处理好新生阶段的各项具体事务以及新生对烦恼的倾诉;同时也要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能够给大学新生提供学业指导和树立良好榜样。三是选聘程序。聘用程序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一套健全的朋辈导师选聘程序,从选拔到聘用均遵循公开公正原则,可在学校和学院范围内宣传和告知,这样更加有助于树立朋辈导师的公信力。

2.权责与纪律。明确朋辈导师所享有的权利,是吸引优秀学生参与朋辈导师项目及调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基础。朋辈导师的权利包括:参与所负责大学新生班级建设以及新生的教育和管理,向学校和学院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聘期届满获得相应实践证明,参与优秀朋辈导师评奖活动等。对朋辈导师的工作职责内容界定清晰,范围覆盖到位,可以体现朋辈导师的作用与价值。朋辈导师的职责包括:协助辅导员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协助抓好校规校纪教育,学风班风建设;协助日常学生管理,考察、挑选班级学生干部,指导班干部开展工作;协助辅导员深入班级、学生宿舍等场所,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思想心理状况和个性特点等;协助辅导员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做好个别教育和个性化指导;做好传帮带,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等。纪律是立德的基本要求,是开展朋辈工作的根本保障。朋辈导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也要树立全局观念,服从学校和学院的整体工作安排。

3.培训与考核。培训是朋辈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朋辈导师队伍质量的关键。朋辈导师的培训主要参考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以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为指引,整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力量,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进行系列培训,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心理学、教育学、班级管理与建设、谈心谈话艺术等多方面,使他们充分具备开展朋辈导师工作的方法和经验。除通过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外,还需要加强监督考核,促进提升工作实效。朋辈导师的考核以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为主要依据,重点考核工作态度和工作实绩。在坚持客观、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基础上,实行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并形成基于考核结果的激励机制,激活朋辈导师的工作能效。

4.督导与提升。为加强对学生朋辈导师工作质量的监控力度,提高朋辈导师工作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在实施本科学生朋辈导师管理过程中,应建立监督和反馈系统。朋辈督导组由学生处牵头,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代表组成,督导内容包括:学院朋辈导师的配备和聘用是否到位,朋辈导师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是否恰当,朋辈导师的考核与奖惩是否落实。督导组要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并做好意见反馈,针对集中反馈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定期召开督导工作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朋辈导师工作实效的提升。

(三)注重总结凝练,建立长效机制

笔者曾对朋辈导师工作的实效性进行调查,在1,905名受访学生中,94.7%的学生认为朋辈导师对于帮助自己进行大学生活适应起到过一定帮助作用,而其中25.2%认为帮助作用很大。在校期间学生遇到困难时,87.5%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向朋辈导师或者同辈群体寻求帮助。64.4%的学生认为通过朋辈导师的帮助,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渐渐得到了解决。平等性和互动性是朋辈导师进行教育与服务的最大优势。朋辈导师与新生之间的年龄、学习背景和心理特点比较接近,有效地消弭了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之间强烈的年龄、身份和学识反差,朋辈群体之间的交流更加有利于产生共鸣,形成更加有效的社会支持,促进大学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实践证明,探索构建大学朋辈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对于促进朋辈导师制推行尤为关键。笔者所在高校基于实践,探索形成了对朋辈导师培养“四个一”模式,即“一套制度”“一系列培训”“一个平台”以及“一本书刊”的培养模式。规范制度建设以明确职责任务,规范对于朋辈导师的管理;通过系列培训提升朋辈导师应对实务的能力;搭建朋辈导师线上交流平台,形成定期对于实际问题共同研讨的机制;通过编印刊物总结梳理朋辈导师工作案例和心得,凝练工作经验。同时,学校通过召开表彰大会,利用官方媒体平台等及时宣传朋辈导师优秀事迹,扩大朋辈导师群体的影响力,为 朋辈导师的稳步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结语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朋辈导师制度的育人效果十分明显。在帮助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方面,它以更贴近新生的朋辈互助的方式,帮助大学新生学生更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拥有良好大学生活的开端,为开启大学求学求真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朋辈学分制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新生娃萌萌哒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高校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新生改版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