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中短篇小说精选》出版意义和价值刍议

2020-12-13 13:30刘晓闽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套书短篇小说作家

刘晓闽

(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福建福州,350001)

一、选题策划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伴随着共和国也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当代中国文学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中篇小说也因此真正地兴起并得到极大的繁荣与发展。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中篇小说既不能走向市场,作者队伍相对稳定,各个杂志的质量要求又非常严格,全面推进了中篇小说的发展,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中国作家,他的代表作品一定是中篇小说。”[1]

70年来,作家们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创作并涌现出一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与辉煌成就,真实记录人民大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迁与重构,冷静客观地反映我们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变革。而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更是明确表示:“无论如何,百年中篇小说代表了这个时段文学的高端水平,它所表达的不同阶段的理想、焦虑、矛盾、彷徨、欲望或不确定性,都密切地联系着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经验。于是,一个文体就这样和百年中国建立了如影随形的关系。它的全部经验已经成为我们值得珍惜的文学财富。”[2]

创刊于1981年的《中篇小说选刊》,作为国内较早专门选载优秀中篇小说的大型文学期刊,不仅身处文学的第一现场,同时也一起经历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变化,而且,《中篇小说选刊》早在1986年选编的《新时期中篇小说名作丛书》(12册)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曾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收入这套丛书的12位作家王蒙、铁凝、蒋子龙、张贤亮、张洁、冯骥才、从维熙、谌容、梁晓声、张一弓、张承志、邓友梅,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实力作家,他们无疑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坛的经典作家。《中篇小说选刊》以其敏锐的眼光率先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了他们的个人专集,为文学界和出版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学档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前社长、总编辑张健行在《纪念葛洛同志》的一文中提到:

“当年十月底,这套丛书面世了,上海、北京的首发式相当成功,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轰动。读者冒着隆冬严寒排长队购买这套书,书店的同志告诉我们,这种现象还是难得一见的。”[3]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再次集聚力量,精心组织、策划、选编一套《新中国70年中短篇小说精选》(上中下)不仅很有必要,在新时代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的新形势下,更加具有独特的出版意义和价值。

二、编辑出版

《新中国70年中短篇小说精选》(上中下)收入的作品以在《中篇小说选刊》上选载过的优秀中篇小说为主,兼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当代最具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优秀短篇小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一)选编过程:这套书在2019年6月正式立项,计划规模为100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在选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70年这个跨度所涵盖的优秀中短篇小说如何浓缩到100万字之中,新中国70年以来,产生的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作家实在太多太多,尽管已经把容量限定在中、短篇小说上,依然是一项大浪淘沙、披沙拣金的大工程,同时也将是挂一漏万的一件难事。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在这个作家和作品都呈井喷的繁盛阶段,小说创作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都是空前的,尤其是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成就有目共睹,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家和大量经典作品,同一个作家就有好几部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说。比如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麦秸垛》,王安忆的《小鲍庄》《本次列车终点》,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等等,结合整套书的篇幅容量和作家作品的影响力,最终选入的是铁凝的《哦,香雪》,王安忆的《雨,沙沙沙》,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这些作品的字数基本控制在单篇四万字以内,而且也是这些作家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经过几轮讨论和多次增减,最后确定了58篇,共130万字。按作品发表的先后顺序来编排,从已故老作家孙犁写于1949年,发表于1950年的《山地回忆》,到当代军旅作家徐贵祥于2019年最新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霞飞》,正好囊括了70年,保证了每个年代都有作品收入进来。虽然还有众多著名作家和作品因为篇幅和题材的因素未能选入而有遗珠之憾,但编者还是尽可能地从浩如烟海的优秀作品中遴选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是对新中国70年来中短篇小说创作成就的一次回顾与总结,折射出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画卷。

(二)装帧印制:作为2019年的主题出版物,《新中国70年中短篇小说精选》(上中下)从选题立项到编辑、排版、设计、印刷等各个环节,编者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辛苦的劳作,努力往精品图书的方向打造。针对文学作品年选的装帧风格,力求简洁、大气、时尚。设计人员根据要求对封面颜色、字体大小粗细,特别是封面上“70”的字形设计,封底利用光影线条隐含的“70”图形等细节进行了多次反复修改、调整,使得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具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和典雅的文学气质。在印刷质量上,编者也丝毫不敢马虎,多次下厂现场看样,印刷过程中发现封底的效果不理想,马上又与设计人员沟通修改,甚至与印刷工人一起在机器旁反复检查调试,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平装本出版后,又及时推出了精装本六百套,以适应市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三、出版意义

《新中国70年中短篇小说精选》(上中下)是以文学的名义向新中国的70华诞献礼。这套书出版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前期的选题申报、立项、申报书号到选稿工作、收集文稿、三审程序,还有联系作者授权出版等一些琐细的事务。针对已经去世的作者,编者设法找到他们的亲属进行授权事宜。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编辑、排版、印刷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紧抓不懈,大家齐心协力,全力以赴,赶在第15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前印制出来,并在海图会上亮相。

2019年9月27日下午,《新中国70年中短篇小说精选》(上中下)在福州鳌峰坊书城举行新书发布会。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林彬、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副总经理谢瑞津、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林那北、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茅林立为新书揭幕。林彬副总经理在发布会上说:“很高兴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借由文学的名义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感谢中篇小说选刊这个团队为读者奉献了一套相当有分量的好书。”[4]并向现场读者隆重推荐了《新中国70年中短篇小说精选》(上中下)。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先生看到这套书出版后表示,在众多的各类70年选中,他最喜欢、最想读的就是这套《新中国70年中短篇小说精选》(上中下),因为其他年选的容量大多过于庞大,让人无暇真正去阅读,而这套书浓缩为上中下三册精华,既适合珍藏又适合阅读。确实如此,该套书一经上市,不仅在文学界、出版界获得了广泛好评,在销售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已连续加印三次共2,000套,并随时准备加印。

小说是文史哲高度统一的文艺形式,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文明水平,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度、思想高度、美学高度。这套丛书拥有一个强大的作家阵容,其中有18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莫言、王蒙、李准、刘心武、张洁、梁晓声、王安忆、阿来、陈忠实、贾平凹、徐贵祥、张炜、苏童、刘震云、迟子建、毕飞宇、刘醒龙、徐则臣,22位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铁凝、张抗抗、刘恒、刘醒龙、池莉、方方、东西、徐小斌、韩少功、王安忆、迟子建、毕飞宇、刘庆邦、孙惠芬、潘向黎、徐坤、范小青、裘山山、贾平凹、阿来、苏童、徐则臣的作品入选,共有8位作家是“茅奖”和“鲁奖”的双料获奖者,他们覆盖了中国当代老中青三代最重要的一线小说家。而收录的这些优秀文学作品题材多样,风格迥异,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同时期变革中的风雨雷电、沧海桑田,展现了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的融合,尤其关注现实生活,讲述中国故事,具有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思想内涵和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体现了应有的文学品质。这是一套极具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精品珍藏,同时也是一套可以代表福建出版精品图书高水准的馈赠礼品。这是一次具有权威性的有社会影响力的精挑细选,注重作品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影响,注重在小说发展史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一次好的策划,一个好的选题,不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应该重视良好的社会效益,事实充分表明这两者也往往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目前,《新中国70年中短篇小说精选》(上中下)已列入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这意味着《新中国70年中短篇小说精选》(上中下)不仅是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更成为一种“精神扶贫”,对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活跃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和谐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套书短篇小说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了不起的故宫》
怎样写短篇小说
我们学校是书的海洋
一套有魔力的书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十万个为什么》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