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

2020-12-13 12:20邹澍宣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通络

薛 雨,邹澍宣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43)

三叉神经痛有“天下第一痛”之称,多表现为刀割样、撕扯样及针刺样疼痛。该病患者发病时常伴有同侧面肌的抽搐及流涎等症状,疼痛的范围不会越过其面部的中线位置,疼痛持续的时间为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常疼痛难忍,其疼痛的特点是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例如,当该病患者说话、咀嚼、刷牙、洗脸及做面部表情活动时均可触发“扳机点”,进而导致其发生疼痛。中老年女性是三叉神经痛的高发人群。右侧面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左侧面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发病率。近年来,三叉神经痛的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1]。本次研究主要是总结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

1 病因病机

西医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大类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通常被称为“三叉神经痛”。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患者的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等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其三叉神经根的近脑桥处,会导致其发生三叉神经脱髓鞘病变[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多与患者存在某些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炎症及外伤等)有关。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属于“面痛”、“中风”的范畴。《黄帝内经》中说:“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此为“面痛”最早的记载。《证治准绳》中说:“患颊车痛……皆如针刺火灼,不可手触,及至口不得开,言语饮食并废,自觉火光如闪电,寻常涎唾稠黏如丝不断,每劳与饿则甚,得卧则稍安”。这是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该病的症状特点。中医将该病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型,其病性分为虚实二端,以实证居多。《丹溪心法》中说:“伤风头痛或半边头痛,皆因冷风所吹,遇风冷则发”。这是说,风为百病之长。“面痛”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风、湿、火、寒、痰上犯三阳、阻遏经络、使痰阻血瘀、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火炎于上所致。《张氏医通》中说:“面痛……手触之则痛,此乃……传入经络,血阻滞而不行”。这是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走行于头面部,若外邪侵袭手足三阳经,会导致面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3]。该病患者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导致其气血阴阳亏虚,面部经脉失于滋润濡养,不荣则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进展

目前,西医常使用卡马西平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其初始有效率可达80%[4]。但患者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可导致药物的疗效逐渐下降,而且会使患者出现眩晕、视力模糊、步态不稳等不良反应。与服用卡马西平相比,服用奥卡西平的不良反应较少。奥卡西平常被作为卡马西平的替代药物使用。西医也对三叉神经痛患者使用加巴喷丁、苯妥英钠、巴氯芬等二线药物进行治疗。西医常对该病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患者的疼痛可迅速得到缓解[5]。这种微血管减压术为颅内手术,手术的风险较高,术后患者的死亡率为0.2%~0.5%。患者接受微血管减压术后可导致其发生听力下降、复视、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西医还用经皮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甘油注射、A型肉毒素注射等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目前,西医已不将手术疗法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疗法。

中医常对三叉神经痛患者使用中药、针灸、刺络拔罐等疗法进行治疗。通过辨证施治,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石慧清等[6]使用祛风通络汤加减方联合奥卡西平治疗早期三叉神经痛。与单一使用奥卡西平相比,使用祛风通络汤加减方联合奥卡西平治疗早期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更好,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抑郁、焦虑等情况均有明显改善。李登科等[7]使用逐瘀活络方联合毫火针治疗三叉神经痛。治疗后,患者血P的水平显著下降,其β-内啡肽的水平与5-羟色胺的水平均显著升高,其疼痛的范围、疼痛的程度、疼痛持续的时间等均有所改善。王思燕等[8]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及通络祛风功效的中药和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治疗的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西药治疗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的症状,改善其预后。

2.2 治疗原则

三叉神经痛多为实证,日久必因实致虚,导致虚实夹杂。该病患者的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其病机多为风邪夹他邪侵袭经络,应采用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法对其进行治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血和治风同行,以求标本兼治。三叉神经痛的部位属于肝经循行之处,应采用柔肝息风之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若其寒邪较重,则采用温散之法对其进行治疗;若其热邪伤络,则采用清热养阴之法对其进行治疗;若其有口眼歪斜等风痰阻络的症状,则采用清热化痰之法对其进行治疗;若其有胁肋胀痛等肝气不舒的症状,则采用疏肝理气之法对其进行治疗;若其瘀久化热,则采用清热凉血之法对其进行治疗;若其病久致虚实夹杂,则采用祛除实邪、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对其进行治疗。

3 验案举隅

杨某,男,57岁。该患者于2019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颊部疼痛,咀嚼时疼痛加重,无头痛及头晕症状。杨某曾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其病情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该患者口服奥卡西平(0.6 g/次,1次/d)进行治疗后,效果不明显,随后让其大剂量地口服奥卡西平(1.2 g/次,1次/d)进行治疗,其症状仍未缓解,遂转求中医治疗。该患者于2019年2月21日来我院就诊。其就诊时的症状为:因遇冷受风后疼痛发作,右侧面颊部有刀割样剧烈疼痛、不可触碰、无法进食、伴有麻木症状、浅感觉减退、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的评分为9分。其病情不发作时与常人无异,其右侧口角略下垂、无头晕及头痛症状、无恶心及呕吐症状、纳差、寐差、二便可、舌紫暗苔黄腻有裂纹、脉沉。对该患者进行查体的结果是:BP为155/95 mmHg;神清,急性面容,面部感觉正常;其神经系统的检查结果为(-)。该患者有5年的高血压病史,服用拜新同(30 mg/次,1次/d)控制血压,但血压控制的效果欠佳。该患者自述无糖尿病病史,无手术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其在1月前因工作繁忙经常熬夜。该患者的病情被中医诊断为“面痛痰湿血瘀证”;被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及高血压病1级(低危)”。中医认为,对该患者应采用活血祛痰、通络止痛之法进行治疗。对该患者使用牵正散合玉真散加减方进行治疗。其药物组合和用法是 :生地 30 g、细辛 3 g、胆南星 6 g、,赤芍 15 g、鸡血藤15 g、元胡 15 g、川芎 15 g、茯苓 15 g、钩藤 15 g、防风 15 g、白芷 10 g、白附子 10 g、炒僵蚕 10 g、郁金 10 g、陈皮 10 g、白芨10 g。水煎服,每天服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共用药7 d。叮嘱患者避免使其面部受到冷热的刺激,避免接触“扳机点”,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饮食宜清淡。该患者来我院二诊时,其面部疼痛症状有所缓解、NRS的评分为7分、其咀嚼时右侧面颊的疼痛症状有所缓解、现能食用柔软的食物、纳尚可、寐有所好转、二便可、舌暗苔腻有裂纹、脉沉滑。对上述药方进行调整,减去其中的防风、白芨,增加茜草 10 g、皂角刺 10 g、佩兰 10 g、泽泻 15 g。水煎服,每天服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共用药7 d。该患者来我院三诊时,其病情发作时面部疼痛减轻、NRS的评分为6分、麻木程度减轻、对于冷热的感觉好转、每日1次大便不成形、舌暗苔腻、舌中裂纹较前轻浅、脉滑。又对前方进行调整,在前方中增加茜草10 g、红花10 g。水煎服,每天服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共用药7 d。该患者来我院四诊时,其病情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面部疼痛明显缓解、NRS的评分为5分、右侧嘴角部有麻木感、夜寐安稳、舌色好转、脉沉。又对前方进行调整,在前方中减去鸡血藤,增加辛夷10 g。水煎服,每天服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共用药7 d。本案中的患者因工作繁忙,导致其情志不遂、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水液代谢不循常道、湿聚成痰、痰阻气机,以致其血行不畅,形成血瘀之证。该患者又因外受风邪、夹痰夹瘀、阻遏面部经络,进而导致其面部疼痛麻木。中医结合其舌脉,通过辨证法将其病情确诊为痰湿血瘀证。对该患者使用牵正散合玉真散加减方进行治疗。该方具有疏风化痰通络之功效。配合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的药品,调治月余,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通络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肺通络方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作用机制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Atg5、Beclin-1及LC3表达的影响
卡马西平用久了,别忘检查血常规
卡马西平用久了,别忘检查血常规
卡马西平的戒断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报道*
通络益肾汤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的影响
治三叉神经痛
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